7月底,一場詩詞朗誦和吉他音樂會在陽羨溪山小鎮的雅達劇院舉行,許多宜興城裏人驅車半小時前往位於湖氵父 鎮洑西村的演出地觀看。在大眾眼裏,城市佔據C位,鄉村處在邊緣,高雅文化演出應在市中心、甚至是大城市舉辦,而如今這樣的“反向操作”在宜興並不稀奇。
這背後正是城鄉融合發展的推動。近日,江蘇省發展改革委在宜興召開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寧錫常接合片區)建設現場會。陽羨溪山等一批城鄉融合發展典型項目,給與會者留下深刻印象。從2019年底納入試驗區建設以來,宜興探索建立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制度體系,致力於打破城與鄉的界限,形成城鄉融合“宜興樣本”,力求在全國層面打響這一品牌。
重新“發現”鄉村
目前,宜興已有20個村莊被命名為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數量位列全省縣級市之首,35個村莊被命名為無錫市特色田園鄉村,數量位列無錫市第一。山水風情自成一體,特色院落、村落、農田相得益彰,如今,許多城裏人與其説是去鄉村旅游,不如説是去鄉間感受山水人文之美、鄉土文化之韻。
除了特色田園鄉村,近年來,宜興還創建成功一大批傳統村落、旅游重點村、美麗休閒村等。“被遺忘”的鄉村重新被“發現”,宜興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認為,這意味着鄉村從主流視野的邊緣地帶開始走到中心位置,保護鄉村文化與推動鄉村發展的議題得到更多的關注。就在8月上旬,無錫市住建局、宜興市住建局、張渚鎮以“紅動特田”為主題進行了黨建結對共建簽約,攜手打造産業興旺、人丁興旺的美麗、宜居、活力鄉村。
鄉村價值的重新“發現”還體現在生態上。作為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宜興全力轉化生態産品價值,在江蘇率先發布生態産品價值核算、綠色金融“宜興標準”,建立江蘇首個基於GEP核算的考核體系,探索構建排放總量、林業碳匯交易科學體系,生態産品有價有市、有償使用的框架初步形成。經核算,宜興67.7萬畝林地(森林)生態産品總價值量達8.69億元。位於張渚鎮東龍村的隱龍谷是宜興生態價值實現的典型代表。在2017年之前還是連人都走不進的廢棄礦山宕口,滿目瘡痍的山體經過深度生態修復後,實現了“荒山變青山、宕口建酒店”,暑假期間,甚至出現了一房難求的“甜蜜苦惱”。
打破界限“共舞”
位於環科園的中建材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資18億元實施的太陽能裝備用光伏電池封裝材料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之中。去年,公司通過競拍取得高塍鎮一宗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昔日的農村廢棄地即將崛起行業內首個綠色化、智能化、高端化雙碳示範工廠。
“城鄉融合所要消除的是城與鄉的界限,更重要的是能夠破解鄉村振興中‘人、地、錢、技’等要素制約。”宜興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所有權,過去一直不得入市交易,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也因此受阻。宜興緊扣“建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這一改革試點目標任務,探索通過多種入市用途方式促進農村産業融合發展實踐路徑,成功激活農村沉睡的土地資産。截至目前,宜興市通過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方式累計成交42宗、面積2073畝,鎮村落戶21個重大項目、增收5.6億元。通過入市改革,有效解決了用地指標緊缺導致一些項目難以落地、而農村卻有大量低效閒置用地的矛盾。
科技是第一生産力,相比城市,農村長期以來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偏低。借助科創熱潮,宜興圍繞科技成果入鄉轉化,實施“陶都之光”科技攻關計劃,構建科技特派員工作&&,開設“星創陶都”農村科技服務站等,讓科技助力傳統農業提質增效。截至目前,宜興涉農領域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2家,省級農業科技型企業達到5家,今年新增涉農領域科技型企業15家。在物聯網、北斗傳感等科技的加持下,科技感、數字化的場景正迅速從城市延伸到農村。
高位均衡“補缺”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宜興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6.4%,增速位列無錫大市第一。而去年宜興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5.9%,增速也列無錫大市第一位。近年來,宜興農民收入一直比居民收入增速要快,兩者之間收入差距不斷縮小。
得益於城鄉融合改革步伐加快,農民收入來源已不斷多樣化。入夏以來,在湖氵父鎮洑西村,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的民宿,讓一批批游客流連忘返。這是湖氵父 鎮科學探索宅基地所有權不變,在使用權上做文章所取得的碩果。據湖氵父 鎮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鎮盤活的300余間閒置農舍,已成為村民致富的活資本,每戶居民增加收入數萬元。除此以外,農民的一畝三分地實現價值轉化,宜興耕地流轉率近80%,絕大多數農戶每年可獲平均800元/畝的流轉收入,534個家庭農場投身農業新業態。而旅游、紫砂等産業富民帶動作用愈加明顯,宜興僅紫砂從業者就超10萬人,去年抖音&&就實現銷售72億元。
推進城鄉協同,除了在産業帶動上發力,宜興還加快公共資源優質均衡配置,在供水、供氣、排污等方面實現7個城鄉一體化。近年來,宜興已創成“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和“全國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範縣”,推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覆蓋率達90%,建成“15分鐘”醫保、文化、政務服務圈,全域實施教育集團化辦學和醫共體建設。
從最近召開的宜興市委全會上了解到,目前宜興已形成産業、城市、生態、文化、民生相對高位均衡發展的特色優勢,包括城鄉均衡發展在內,將通過10年左右的努力,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迭代升級。不僅如此,通過測算,宜興GEP與GDP基本相當,生動詮釋了城鄉融合發展上“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宜興實踐。(胡志傑、蔣夢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