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亭湖,地處黃海之濱,人文薈萃,物産豐富,串場河穿城而過,潤澤一方沃土,文化底蘊深厚。如今的亭湖,正努力從深厚的文化根脈中汲取高質量發展力量,在探索文化傳承創新的同時,以更深情懷厚植精神根脈,賦予城市文化名片新內涵。

  推動城市更新 以文塑城擦亮文化標識

  每個城市,都有它的專屬印記。記住一座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記憶法:可以是一座地標建築、可以是一道特色美食、可以是一位文化名人,甚至可以是一句鄉音……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承載着一個地方、幾代人的記憶,也是一座城市鮮明的個性。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亭湖該如何在傳承發展地域文化的過程中,強化自身特點,凸顯城市個性?亭湖區委九屆五次全會明確提出“要以文塑城擦亮文化標識”。

  圍繞這一要求,近年來亭湖區立足老城實際,以城市更新為抓手,推動城市結構優化、功能完善、品質提升和文化傳承,努力構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探索文商旅融合發展新路徑,以商業思維推動歷史文化資源活化利用。

  “十里建軍路,半部鹽城史。”以遍佈紅色遺跡,承載鹽阜記憶、紀念重建軍部的鹽城“第一路”建軍路為依託,亭湖規劃設計了“重走建軍路 尋訪最鹽城”青年學習社線路,以新四軍紀念館、泰山廟遺址、銅馬雕像為主體,設置“小小鐵軍講解員”“沉浸式行車解説”“鐵軍主題互動游戲”等線路特色環節,邀請團員青年尋訪紅色足跡、打卡“最鹽城”。

  立足“新馬泰”紅色文化帶、烈士命名村等主要載體,亭湖積極打造紅色文化傳承教育基地,在全區廣泛開展“鐵軍魂、鹽城紅”紅色文化主題系列活動,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代代相傳。

  用足用好范公堤、陸秀夫祠堂、宋曹故居等名勝古跡資源,亭湖不斷挖掘民俗歷史文化,通過布局建設一批特色街區、展示館等文化載體&&,進一步保護好、傳承好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招牌”。

  始建於1951年的竹林大飯店,是老鹽城人記憶中“最鹽城”的味道,1991年因城市發展需要歇業。2021年竹林大飯店“重出江湖”、 煥新回歸,以鹽城的歷史厚度與記憶寬度為載體,以“食”串起城市文化脈絡,以“景”激活市民情感記憶……高度真實再現了具有鹽城濃郁民俗風情,成為鹽城民俗文化的高度濃縮和實踐樣本,也成為當前不少市民游客打卡的文化新地標。

  不僅於此,建設“城市陽&”巧用城市遺存,將“工業銹帶”變身“生活秀帶”;改造鹽城電影院,打造1956星劇場,再現“曲山藝海”風采;改造浠滄商業街,落成放映機雕塑,留住昔日的光影歲月……在亭湖,城市地標不斷更新,新舊業態相互疊加,文化在利用中保護、在保護中利用,推動城市功能優化完善的同時,城市文化氣質及居民生活品質持續攀升。

  培樹先進典型 以文化人賡續文明基因

  近日,亭湖區2023第二季度“身邊的奮鬥者”建議名單公示,經過層層推選、擇優推薦、審核評議、綜合評定等程序,産生10位候選人物。這10位人物代表了在亭湖這片熱土上,勇敢奮鬥的勞動者們。

  無數個身邊的奮鬥者,繪就一座城市最美的底色。今年,亭湖啟動“身邊的奮鬥者”年度活動,通過常態化地尋找,把“身邊的奮鬥者”的“典型效應”發展為“群體效應”和“社會效應,用新時代奮鬥者的逐夢故事,激發全區人民勇立潮頭、奮楫爭先的熱情,引導廣大幹群爭做崇高道德的踐行者、文明風尚的維護者、美好生活的創造者,讓奮鬥的種子,在亭湖拔節生長。

  “守護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就是守護我們的未來。持善前行,讓愛回歸,持續關愛困境學子是‘鶴翔課堂’團隊不變的情懷和擔當。”“鶴翔課堂”的發起人、“中國好人”“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雄模範劉嬋介紹,多年來,“鶴翔課堂”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為載體,深入踐行立德樹人之舉,通過拓展受眾法律視野和知識觸角,助力亭湖全國文明典範城市創建和文明校園建設等。目前“鶴翔課堂”已開展各類志願服務活動數百場,足跡遍佈亭湖各地、各行業。

  這僅是亭湖培樹先進典型,引領文明風尚的一隅。厚植文化根基,樹立崇德向善之風,逐步成為亭湖獨特的城市文明景觀。依託新時代文明服務站,司法條線“好人説法”、婦聯條線“花開滿亭”家庭教育宣講、教育條線“千師進千家”、衛健系統“第一村醫”、法院“鶴凌雲”家長課堂、文廣旅條線“幸福樂翻天”等活動常態化持續性開展百餘場(次)。

  用文化服務群眾,文化涵養也讓亭湖人面貌一新。“中國好人”吳登清為殘疾人、軍烈屬、特困戶等免費開萬份藥方、捐款數十萬元;“中國好人”陸春鑾自籌資金創辦“亭湖區慈悅託福中心”,為獨居、孤殘、智障、癱瘓等老人提供愛心服務;“全國勞動模範”梁澤泉,先後設立“仁禾獎學金”“仁禾中衡春蕾班”,牽頭成立鹽城市仁禾中衡教育基金會;“全國最美家庭”孫成棟家庭常年參與公益事業、熱心志願服務、關愛困難兒童,還有“江蘇好人”張玉榮、“全省最美退役軍人”劉保順、“鹽城好人”杜進進……

  “亭湖好人”群像逐漸成型,以點滴事跡引發亭湖全區並肩偕行、逐夢未來的時代共鳴。 “他們的出現不是偶然,而是城市文化的積澱,來源於厚德文化的傳承,發揚於人文精神的帶動,成就於文明基因和城市品格的養成。”亭湖區文明辦相關負責人&&。

  塑造文化IP 以文興業打造文旅品牌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近年來,全國多地開闢新領域,塑造城市文化IP,引發現象級傳播。

  塑造城市文化IP,亭湖在行動。打造潮間帶藝術村等特色文化片區、開發濕地旅游路線、融合發展非遺文化和文旅産業、規劃建設系列節慶活動……具有亭湖特色的文化新名片加速涌現。

  立足生態濕地資源稟賦,亭湖區緊扣“首位首席首選”主線,以創成省級全域旅游示範區為抓手,全面發展生態特色文旅産業,致力建設國際濕地旅游首選目的地。

  如突出“世界自然遺産核心地、沿海生態&&精品段”的定位,圍繞展現濱海濕地風貌,重點發展以海濱康養基地為方向的濕地生態旅游主業,做足“好生態清心、好空氣清肺、好食品清胃,藝術養性、康療養生、鄉情養神”的“三清三養”特色文章;着力打造潮間帶藝術村、袁家尖度假區、鶴汀雲棲民宿等一批質量好、收益好、形象好的重點旅游項目,塑造文旅品牌,推動亭湖濕地的“綠色顏值”與“金色産值”相得益彰。

  同時亭湖大力推出生態旅游節活動,聚焦大洋灣櫻花節、便倉鎮枯枝牡丹節、黃尖鎮牡丹節、南洋鎮桃花節、丹頂鶴濕地生態旅游節等,展現亭湖獨特的濕地生態風光和文化底蘊,塑造城市濕地生態旅游IP。

  持續激發非遺活力,推動非遺與文旅融合發展,也逐步成為亭湖區繁榮文旅産業的一塊“金字招牌”。

  誕生於2021年10月的鹽城民俗博物館,是亭湖區全方位展示全區非遺成果的開放&&。走進這座1.7萬平方米的博物館內,環顧四週,入目皆是老鹽城生活的影像濃縮。一到三樓,古樸的老街巷、斑駁的老建築交錯縱橫,熟悉的老字號、經典的老味道彌散其間,陳舊的老物件、樸素的老家當喚醒記憶。錢氏木雕、鈕氏剪紙、劉氏泥塑、吳氏膏藥、袁立農瓷刻、銅雕、珠編、虎鞋、糖畫……各類非遺作品琳瑯滿目,讓人近距離感受亭湖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文脈綿延,熠熠重光;承古拓今,生生不息。紅色文化、海鹽文化、濕地文化、民俗文化水乳交融,積澱了亭湖獨具魅力的地域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好豐富的歷史文化,守住亭湖的“根”與“魂”,必將助力開啟亭湖文化自信新篇章。(徐夢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