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小商家瞄準鄉鎮外賣,徐州加強監管規範發展

  外賣紛紛“下鄉”,能否放心“下單”

  國家發改委最近發布《關於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措施》,提出完善農村電子商務和快遞物流配送體系。記者發現,在美團、餓了麼等頭部外賣&&此前沒有覆蓋到的鄉鎮,老鄉們利用微信小程序打造的外賣&&,正在徐州農村地區興起。這些&&如何運營?消費者權益怎樣保障?如何做好&&監管?記者進行實地調查。

  每到“飯點”,33歲的徐州農民佟一凡都會來鎮裏兼職送外賣。這位兩個孩子的母親,是“歡喜外賣”&&在銅山區大許鎮的站長和騎手。中午不到11點半,佟一凡騎上自家電動車,和記者如約在大許鎮一家快餐店相見。她沒有固定辦公場所,這家朋友開的店舖是她平時歇腳的地方。不送餐時,她在鎮上一家服裝企業打零工,時間比較自由。

  剛落座,佟一凡的手機就響了,送外賣的訂單來了。去年夏天該&&在大許鎮開通外賣業務,目前已入駐鎮裏上百家餐飲店,基本都是板麵店、奶茶店、涼皮店之類的小商家。她有一個10多人的配送群,全部是當地人,清一色都是女性,每天會有兩到三人上線接單。“大家地頭熟、人頭熟,都比較有空閒,跑起來也方便,一單能掙3塊錢,最多時一天掙過100多塊。”

  穿上外賣馬甲,帶着送餐箱,佟一凡準備開工。記者騎上借來的電動車,和她一起去跑單。“我們配送範圍在6公里內,把鎮區都跑遍了。”佟一凡中午的第一單,實際距離不過1公里左右。她今天的生意不錯,不到一個小時,就帶記者跑了5單,一分鐘都沒休息耽擱。雖然&&沒有送餐時間要求,但她還是盡可能往前趕。

  鄉鎮外賣&&的出現,填補了基層相關領域的空白。從記者跑單情況來看,消費者中既有門店經營者、衞生院護士,也有普通農戶。點餐的服飾店店主李磊告訴記者,自己一個人看店,出門吃飯耽誤時間,天氣熱也不想出門,點外賣很方便。

  記者了解到,大許鎮有兩所小學,還有初中和高中,學生和年輕的家長較多。“點單的大多是青年人,現在農村的消費觀念也在改變。”佟一凡的印象很深,有位老客戶是當地學校的老師,有時來不及回家給年邁的父親做飯,就會點外賣送去,而且每次標注:“老人行動不便,請一定送到家裏。”

  正是看中鄉鎮外賣市場的商機,“歡喜外賣”在去年5月上線運營,創辦者支亞楠是銅山區馬坡鎮的90後。做過多年微商的他,在微信小程序上開發外賣&&試水。“我們一邊拓展市場,一邊完善規範,也是個摸索的過程。”支亞楠説,他從馬坡起步,現在已在大許鎮和賈汪區青山泉鎮設有站點。

  “他們是在大&&的夾縫中生存,雖然&&小,但有關要求不能降。”銅山區市場監管局網監科科長張以剛告訴記者,該&&在運營之初存在亮證亮照不到位、規則缺失等問題,監管部門沒有“一棒子打死”,而是提出指導意見,幫助&&完成相關公示,並對不符合要求的商家堅決下架。

  記者在“歡喜外賣”&&上看到,如今所有商家的營業執照和食品經營許可證都在線可查,並公示了《食品安全問題處理規範》《交易爭議處理》等10項“規則説明和資質”。記者了解到,徐州市市場監管局深刻把握“守底線”與“促發展”的辯證關係,通過包容審慎監管,讓中小電商&&健康規範發展。

  更多商家已經瞄準了鄉鎮外賣。網上最近的公開信息顯示,美團外賣將在鄉鎮、景區、園區等外賣空白區域招募合作商。抖音和微信也在外賣業務上布局拓展,外賣市場的下沉正成為一大趨勢。“前段時間,美團剛來我們鎮,再加上之前的‘小鎮外賣’,現在競爭很激烈。”佟一凡估算,鎮上每天的外賣量在300單左右,由3家&&“瓜分”,美團已經後來居上,佔了市場“大頭”。

  競爭下,佟一凡也在摸索小&&的生存之道。他們&&給商家的抽成是15%,相對更低。在農村的“熟人社會”裏,嫁到大許鎮多年的她,也有人脈優勢。她拿出一疊&&宣傳單給記者看,“沒事就挨家挨戶發幾張,能多點一單是一單。”(王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