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8月7日電 題:從琢磨“活下去”到全民“動起來”——場館“老先進”煥發新活力

  新華社記者王恒志

  2023年是江蘇省五台山體育中心建成開放70周年,這座曾承接過城運會、全運會、亞青會、青奧會等大型體育賽事活動的場館,20世紀90年代曾是全國學習的場館運營改革先進,今年又被國家體育總局評為全國公共體育場館開放使用第一批典型案例。

  從琢磨“活下去”“活得好”的典型,到成為助力全民健身事業發展的排頭兵,五台山體育中心克服身處老城區、發展空間受限等城市老場館常見的客觀困難,一未閒置、二不“改行”,堅持以公共體育服務為核心事業,贏得百姓好口碑的同時,發揚改革先鋒的老傳統,找準市場化與公益性的平衡點,打造公共體育服務、場館運營管理等品牌,在助力全民健身事業發展、建設體育強國的道路上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老百姓的大健身房

  每天早上5點,徐傳馨會準時打開五台山體育中心的體育場北大門,市民群眾魚貫而入,到體育場塑膠跑道上晨練,很多老客還不忘跟老徐打聲招呼。

  對很多南京市民來説,體育場一早一晚共8個小時的免費開放時段,是屬於他們的快樂時光。自2013年打開體育場大門開始,如今“六館一場”均建立特定時段、法定節假日、特殊人群等低免開放體系。2022年,場館免費接待健身群眾35.33萬人次,低價位服務18.78萬人次,發放健身券5403張,舉辦公益賽事78場次。

  僅僅開放場地,已經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更高更細的需求。體育中心建設百姓驛站、健康小屋,引入社區“家庭醫生”門診,建立醫務值班應急救援機制,一套“親民、惠民、利民”的五台山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已形成。今年又在戶外開闢智能健身站,晨晚練健身點也拓展至8個。五台山體育中心主任張晃新説:“為提高場地利用率,我們將場館的‘邊角余料’開發成‘金角銀邊’,一方面為老百姓提供更多戶外健身場地,另一方面提升了服務內容和質量。”

  如今,每月開展一期的五台山科學健身知識大課堂、五台山健身氣功大講堂廣受歡迎,貫穿全年的五台山@百姓大聯賽等公益賽事報名踴躍,五台山全民健身節已經舉辦了二十屆,五台山全民健康節也來到了第六屆。提到健身好去處,老百姓總能想到五台山。

  “開源節流”與“大方”

  20世紀90年代,五台山體育中心探索場館運營改革,其以體為本、多元發展、自主運營的改革路徑被作為全國典型推廣。如今,生存的壓力依然在,改革的基因也始終未變。最近,繼體育場、體育館被成功冠名後,室外籃球公園也將得到冠名。對商業配套場地不多的五台山來説,這筆無形資産開發收入雖然不大,也是實實在在的增長。

  籃球公園冠名費用怎麼花,張晃新有一番考量。“過去幾個月南京雨水比較多,很多籃球愛好者就跟我們提建議,説能不能給戶外籃球場加個頂。我們通過調研發現確實可行,這筆冠名費正好可以用來加裝可伸縮式頂棚。”目前建設風雨籃球場的計劃已經提上日程,張晃新説:“其實這是雙贏,愛好者們打球的時間多了,我們的場地收入也能相應提升。”

  “雙贏理論”讓五台山一方面開源節流,方寸之間做騰挪;另一方面在全民健身事業上始終不吝投入。有球友説戶外乒乓球區太曬,就加裝遮陽棚;露天棋牌桌不夠用,就在一些邊角地帶新建一批……“其實很簡單,只要老百姓有需求,我們就去做,運營的目的就是為了全民健身事業。”張晃新説。

  記者在體育中心看到,賽事運營公司、體育培訓企業、職業俱樂部、體育康復機構等都在這裡有一席之地。7月結束的全民健身節,五台山打造“職工體育開放日”“暑期文體託管班”等消費場景,推出“福氣紅包”“爆品秒殺”等促銷手段,策劃互動話題,舉行公益活動,一個月時間收入1100余萬元,切實拉動了體育消費。

  “我們始終堅持以體為本,在這個基礎上拉長産業鏈條,用市場再來反哺公益。”張晃新説,“目前場館一半以上的收入來自體育本體産業,未來希望能進一步整合資源、拓展渠道,讓場館運營的‘含體量’持續提高。”

  打造多品牌矩陣

  今年6月,江蘇省大型體育場館負責人培訓班第二期在江陰市舉辦。這是五台山體育中心如今的一項新職能:全省體育場館運行管理的指導與培訓。服務標準化建設、場館業務開發與管理、勞動用工管理、法務知識……來參加培訓的學員們發現課程乾貨滿滿,指導性和實操性都很強。

  作為江蘇省公共體育場館服務標準化試點單位,五台山體育中心近年來一直在參與制定和推行公共體育場館相關標準。2022年,由五台山體育中心聯合江蘇省體育場館協會申報的《公共體育場館大型群眾性活動安全運行保障規範》省級地方標準正式批准立項。“我們希望能把五台山的體育場館運營管理品牌打響,讓五台山的經驗能為更多場館提供借鑒和幫助。”張晃新説。

  除了公共體育服務品牌、體育場館運營管理品牌,作為全國文明單位,五台山體育中心常年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志願服務活動。面向7-14歲聾啞、唐氏綜合徵等殘障兒童,提供公益體育服務、免費科學健身指導的“水愈童心”項目還入選國家體育總局“2022年全民健身志願服務項目庫”。

  張晃新説:“目前五台山的主要功能已經由競賽場館向推廣全民健身轉型,以提供公共體育服務為主體。全民健身其實一樣需要品牌效應,‘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這個口碑就是五台山的品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