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汲古潤今,蘇州讓長江文化可見可感可親——
以“最江南”唱響新時代長江之歌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在張家港、常熟、太倉沿江三市擁有約158公里的長江岸線。江流浩蕩,於此沉澱下厚重文脈。在長江經濟帶版圖中,蘇州如明珠閃耀。
“蘇州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上做得很好,不僅有歷史文化傳承,而且有高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代表未來的發展方向。”今年7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蘇州考察時如此稱讚。
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展現了蘇州“雙面繡”的城市氣質。在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長江文化的時代旋律中,蘇州正以“最江南”之聲唱響新時代長江之歌。
多手段傳遞文明訊息
“時間裏的長江”與古為新
步入張家港博物館,長江攜豐富的文明訊息浩蕩湧來。
“東山村遺址考古成果展”是張家港博物館的常設展覽。1989年,在距長江3公里處,東山村遺址重見天日,揭開了長江下游地區文明起源的神秘面紗。
站在101號大墓出土文物前,張家港博物館館長錢峻對記者説,這個6000多年前的墓葬,時代為馬家浜文化晚期,它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不僅為崧澤文化中的等級分化現象找到了源頭,更極大地改變了學術界對馬家浜文化社會發展階段的認識。
而張家港黃泗浦遺址,則為我們描摹出關於“江海交匯”的另一重想象。
滿目琳瑯的窯口瓷器、精美別致的陶燈、具有文化融合色彩的海獸葡萄紋銅鏡……站在文物庫房裏“側耳傾聽”——公元753年,鑒真從黃泗浦出發開啟第六次東渡,在廣闊的時空維度上拓展文明的傳播與交流。
從太湖到長江,從長江到東海,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綿長的岸線、較為平穩的水域,為蘇州孕育了一系列避風良港。今天,太倉瀏河鎮天妃宮院內的“通番事跡之記碑”,清晰鐫印着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每統領官兵數萬人,海船百餘艘,自太倉開洋……”太倉呈喇叭形狀,江面寬闊,具備天然的地理優勢,適合較大海船出海。
一脈千古成江河,長江是空間性的也是時間性的存在。今天的蘇州正對時空進行創造性的“再生産”,充分運用新技術、新媒介、新語態,推進文旅深融,讓長江文化可見、可感、可親。
在黃泗浦河畔,一座集文化體驗、生態涵養、休閒游憩功能的黃泗浦公園已然成型。今年10月,國家級考古新發現元宇宙首秀——“折疊黃泗浦”將打造完成,通過VR沉浸式國風影院、MR輕解謎體驗、AR實景劇本游戲等創新玩法,將隋唐世界黃泗浦沉浸式互動元宇宙展示在世人面前。
言子、黃公望、柳如是、曾樸、徐枕亞、宗白華……受長江滋養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常熟,孕育出多位名人。
在位於常熟古裏鎮的鐵琴銅劍樓歷史文化街區裏,一座清代著名藏書樓幾經修葺,變身為面向公眾開放的鐵琴銅劍樓紀念館。在“B站”頗有人氣的國樂大師方錦龍與當地合作,在街區內的徽商會館設立“錦龍國樂傳習館”。
“方錦龍經常來舉辦活動,他請來搞説唱和樂隊的朋友,在這裡試驗音樂的碰撞融合,讓傳統音樂變得更時髦、更有人氣。”蘇州古裏文旅發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朱麗霞説。
生態整治擦亮“長江的模樣”
長江可感知,鄉愁可看見
若不是親眼所見,人們很難把“鐵黃沙”這粗礪的字眼與眼前的風光相連。
常熟市海虞鎮鐵黃沙島,浩瀚長江,水天一色,不時有白鷺飛過。“這裡以前就是片荒灘,現在像個大花園,還成了鳥類的天堂!”國營常熟市棉花原種場黨總支書記陸忠感嘆道。
鐵黃沙原是隨潮汐時隱時現的沙洲。隨着生態逐步改善,百姓與長江的“親密關係”被重建。
“原來河道裏都是養雞養鴨的,環境污染、味道難聞。”今年38歲的村民郭秋琪是家鄉獲益於“長江大保護”戰略的見證者。坐落於張家港灣生態濕地公園核心區的永興村,近年來清理疏浚24條河道,成為河道清澈、綠植成片、鮮花展顏的“明星村”。
以永興村為典型,一座座“江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再出發。
永興村“憶鄉林”裏,動遷村民將家中老樹移植過來,每棵樹上挂上二維碼“身份證”,記錄下溫情故事。村委會副主任施劍南介紹,永興村正在培育一批長江文化符號較強的生態景觀長廊,圍繞“長江情、鄉愁韻”,對農家美食、傳統藝術、生活場景進行系統挖掘和改造,展現江南鄉村的水韻之美。
依託長江生態,蘇州一批農文旅融合項目相繼開放。
海虞鎮的美麗鄉村銅官山,有着深厚的長江文化歷史積澱。步入“銅官山鄉村樂園”,馬鞭草競相綻放,浪漫的紫色花海與民宿相映成景。海虞鎮黨政辦工作人員劉文忠介紹,每到節假日,這裡的民宿生意異常火爆。經過多年生態修復,銅官山成了人人羨慕的生態公園。而坐落其中的吳方言館,為傳承長江文化找到新的角度——
在館內欣賞原汁原味的方言視頻,或聽一段“醉裏吳音相媚好”,或用吳語演繹評彈、白茆山歌、河陽山歌、崑曲等,銅官山以“聲音景觀”的獨特維度,揭示出長江文化的精彩一隅。
大江奔流向未來
在“最江南”之地匯通世界
“沙溪以前的‘舊’是破舊,現在的‘舊’是充滿韻味的鄉愁。”一名日本歸國僑胞站在庵橋上悠然遠眺,“20多年沒回來了,‘人家盡枕河’的感覺還在。”
在太倉古鎮沙溪,每一處喚醒鄉愁的粉墻黛瓦、修舊如舊背後,都是當地政府在民生需求上下的“繡花功夫”。弱化商業氣息,以3000多戶原住民的“在地”生活為古鎮注入活力,強調古鎮“自我表達”的獨特角度、文化質感——當地對古鎮的“超前”理解與展望,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
“比如這座庵橋,我更建議你走到橋下面看看,古鎮的每一處細枝末節都很有意思。”沙溪鎮宣傳委員吳越説。果然,橋下別有洞天,小河水波澹澹,旁邊茶室飄來二胡的聲音,軒窗內外彼此應和。
在“最江南”之地,長江袒露着擁抱世界的雄心。“我曾講,要把蘇州工業園區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你們承擔着這樣的歷史使命,既重大又光榮。”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蘇州時説。
江聲激蕩,囑託殷殷,“創新之城,非凡園區”於江畔拔節生長,成為世界看中國、看江蘇、看蘇州的重要窗口。
吸引10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集聚2400多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科創板上市公司17家……2022年,蘇州工業園區完成地區生産總值3515億元,在商務部國家級經開區綜合發展水平考評中實現“七連冠”。當前,蘇州工業園區堅定不移做強優勢産業,全力推進産業創新集群建設,打造“壓不垮、搬不走、拆不散”的産業鏈。
“把世界引進長江,把長江引向世界”——走進長江引航中心太倉引航基地,墻上的標語亦如江水般澎湃有力。
長江引航中心的服務轄區是“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交匯地。面對長江航道升級、碼頭升級等帶來的新形勢、新要求,長江引航中心“引大船”以“興大港”,為長江流域15個億噸大港開好“路”;引船時倒着拖、豎着靠、繞着走,讓重點物資進得來、出得去,進得快、出得順。
眼前這座外表低調的長江引航中心,晝夜無歇,匯通中國與世界。
今年,中國(張家港)長江文化藝術節將迎來20歲生日。2004年,因江而生的張家港立足血脈相依的文化母體——長江,在全國率先打出“江藝節”文化品牌。定於今秋舉辦的第20屆“江藝節”初步揭開面紗——文物保護、非遺傳承、文旅融合、藝術交流、對外交流五大板塊爭妍鬥艷,屆時“金秋經貿周”將同期舉辦,聯袂“江藝節”,以“長江”之名邀約世界。這讓人們再一次看到,厚植於長江滋養的張家港精神,又不斷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創新創造、逐浪遠航。(馮圓芳 張珺 姚依依)
專家點評 >>>
激活江南文化基因
讓長江文明承古爍今
陳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蘇州分院副院長):
壯闊的長江水,到了蘇州,亦變得“江南”了。作為江南文化核心城市,蘇州自古通江達海,因水而興,是歷史文化名城,更是産業重鎮、經濟強市,是長江經濟帶中的一顆耀眼明珠,其偕江河湖海之氣度、資源之稟賦、文化之特性,成為長江文明承古爍今、奔騰奮進、智慧包容、詩性典雅、開放交融的生動體現。
如何高品質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蘇州樣本?首先,科學謀劃。在學習借鑒中摸索蘇州模式,合理規劃,建設長江文化帶和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其次,生態優先。長江流經的張家港、太倉、常熟三市,在打造生態文化綠廊上作了很多有益嘗試,濱江綠廊建設要在涵養水質、維持生態的基礎上,與城市總體規劃結合,與城市形象定位結合。再次,産業賦能。在轉型升級中培育文化新型業態,引導文旅有效融合,大力發展數字産業,用重大活動和文藝創作,高效率構建知名度美譽度高的對外交流&&。科學、合理、包容,方能激活江南文化基因,譜就一曲鐫刻“蘇州烙印”“江南味道”的新時代長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