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工程機械先進製造業集群(徐州)創新發展大會舉行。會上,徐工集團發布“領航·攀登”計劃,提出實施“七大行動”,通過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的“四鏈”深度融合帶動工程機械集群提檔升級,構建“頭雁領航、群雁齊飛”的新發展格局,加快向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躍升。

  凝心聚力打造工程機械“1號産業”

  工程機械是裝備製造業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化水平的關鍵指標。加快建設製造強省,近年來江蘇先後&&多項涉及工程機械産業集群的政策措施,並將其作為全省“1650”現代化産業體系中的重點集群和優勢産業鏈培育發展。

  徐州是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認定的“中國工程機械之都”,近年來,始終堅持“工業立市、産業強市”,加快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為骨幹的現代化産業體系,凝心聚力打造工程機械“1號産業”。2022年,徐州工程機械産業集群規模超過1700億元,佔全國市場的20%以上。

  徐州工程機械“1號産業”的地位從何而來?

  據介紹,1994年卡特彼勒與徐工集團以合資方式合作建廠;2012年,徐州市邀請專業機構根據産業現狀,多次量身打造具有戰略性、前瞻性的工程機械産業發展規劃。徐州工程機械大發展的序幕由此揭開。隨着卡特、徐工等龍頭企業的迅猛發展,利勃海爾、蒂森克虜伯等一系列專注於整機或核心零部件的知名企業紛紛來徐布局,徐州逐步在工程機械産業鏈上、中、下游各個環節實現企業覆蓋,構建起完備的“主機-零部件-後服務”全鏈條協作關係。

  上游集聚了1200余家工程機械零部件配套企業,實現專用底盤、液壓件、變速箱、驅動橋、電控系統、回轉支承、駕駛室等零部件系列化本地配套;中游全面覆蓋工程機械20大門類,工程機械主機産品型號規格達400余個;下游擁有徐工漢雲、賽摩協同製造等4家省級以上工業互聯網&&和徐工租賃、徐工電商等專業後市場服務&&。

  以“四鏈”深度融合帶動工程機械集群提檔升級

  徐工集團作為工程機械“1號産業”鏈主企業,營業收入連續三年超千億元,組建集團以來連續34年保持國內工程機械首位。今年以來,徐工集團總體表現優於行業、領跑行業,市場佔有率和國際化收入佔比穩步提升,在13個主機市場的佔有率穩居國內第一。

  會上,徐工集團提出一攬子行動方案:將以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深度融合帶動集群提檔升級。“把創新鏈、技術鏈、供應鏈、資金鏈緊緊捆綁在一起,這才是未來要打造的安全可靠有韌性的供應鏈。”徐工集團、徐工機械董事長、黨委書記楊東升説,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一定要打造高質量同盟軍,高質量的供應鏈、銷售鏈。

  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産業鏈,打通資金鏈、人才鏈,徐工集團通過龐大的全球資源矩陣,讓各“鏈”不斷延展。目前,徐工集團擁有超過300個海外經銷商、150多個服務備件中心,營銷網絡覆蓋190多個國家和地區。徐工集團將繼續攜手産業鏈上下游企業,積極參與全球高端展會、技術交流、合作論壇,共同鞏固和拓展國際市場。

  “我們將以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深度融合帶動集群提檔升級,不斷‘鏈’就全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看家本領’,為建設製造強省提供引領支撐作用。”楊東升説。

  着力構建“頭雁領航、群雁齊飛”格局

  除了徐工集團這個千億級“航母”外,徐州在工程機械領域還擁有百億企業1家、10億至100億企業8家、億元以上企業33家,規上企業299家,形成“一超、一大、多強”的企業梯隊。其中,“一超”即徐工集團,是全國行業內第一個千億企業;“一大”即卡特彼勒(徐州),是卡特彼勒超大挖掘機全球最大的生産基地;“多強”涵蓋美馳車橋、利勃海爾等全球巨頭和海哲倫、巴特重工、世通重工等本土骨幹企業。

  同時,徐州還集群集聚了一批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和高新技術企業。其中,卡特彼勒徐州工廠經過20餘年的發展,逐漸成為卡特彼勒全球挖掘機製造基地,吸引蒂森克虜伯、利勃海爾、美馳、布蘭肯等20余家世界知名工程機械企業落戶徐州;徐工漢雲、賽摩工業協同製造雲等工業互聯網&&助力打造智能製造全價值鏈服務能力。

  為了讓“徐州工程機械”品牌更加響亮,徐州市和以徐工集團為代表的工程機械龍頭企業對外描繪出了一幅徐州工程機械産業集群“頭雁領航、群雁齊飛”,共建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的路線圖。

  根據徐工集團“領航·攀登”行動計劃,該企業將聚焦打造“創新開放、資源互補、互惠共贏、協同發展的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目標,聚力實施“科技自立自強、梯隊培育孵化、智改數轉賦能、綠色低碳轉型、擴大國際合作、服務延伸增值、人才引育集聚”七大行動,加快向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躍升。(吳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