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科技在産業鏈的各個關鍵節點“發光”

  陽山水蜜桃“晶片”成長記

  一早5點多就下地採桃,70多歲的趙逸人和50多歲的孫建勤汗透衣衫。作為省鄉土人才工作室領辦人、陽山水蜜桃種植技術帶頭人,他們與來自高校和研究院所的專家一起,數十年如一日地在土地上研發,靠勤勞摸索把陽山水蜜桃的科技基因灑遍桃林。

  從4角一斤到現在論個賣錢、從800畝桃林到如今2.5萬畝“蜜桃森林”、從2個當家品種到30多個品種遍地開花,陽山鎮水蜜桃産業與科技同頻共振,打造出獨特的全産業鏈綜合解決方案,用汗水澆灌“農業晶片”,培育“甜蜜事業”。時下正值陽山“蜜桃季”,記者走進桃林,“挖掘”這片土地上的神秘科技成長歷程。

  從800畝到2.5萬畝,“田間科技”快速成長

  在陽山村有一處800年前的古桃園,記載著陽山水蜜桃的歷史。發展至今,作為中國傳統四大名桃之一,陽山鎮水蜜桃種植面積已擴展至2.5萬畝,陽山鎮幾乎家家戶戶與桃産業有關。這條富民産業鏈的“鋪設之路”,趙逸人是見證者和參與者。上世紀90年代,她參與制定的《無錫水蜜桃生産技術規程》標準,至今仍是全省唯一的“無錫標準”,應用于陽山鎮水蜜桃的生産。

  “田間科技”引領新發展。1982年從南京農學院園藝係果樹專業畢業後回陽山工作的趙逸人,曾是陽山鎮農服中心高級農藝師、陽山水蜜桃桃農協會秘書長,現雖已退休,但從未割舍下她的“蜜桃情緣”。上世紀80年代,她參與的調查顯示,當時陽山桃田僅800畝,品種也只有白鳳(陽山2號桃)、白花2種。“作為無錫外銷香港等地的主要農副産品,陽山桃最大的也就2.5兩,種植基本靠‘天’,施用農家肥。”趙逸人説,那時她的主要工作是推廣人工授粉和控制雜草生長技術,經過人工授粉的桃樹都喜獲豐收,坐果率提高2.5倍,産量提高1.7倍。

  “勤”靠智慧,“懶”靠科技。省“三帶”能手、無錫市“十大農民工匠”的孫建勤向省農科院取經,“Y型種植法”“長枝修剪”“果園生草”讓他備嘗“知識+技術”的甜頭,這些操作簡單、易學易懂的修剪方法,不但打破了傳統以人力為主的種植方法,而且能激發水蜜桃果樹20%—40%的增産潛能,盛果期畝産量有望突破2.5噸,“為農戶省工節本、增效減負,新科技帶來高效率。”

  依托科技推廣,一支數千人的“甜蜜軍團”加速形成。在趙逸人的田間“大課堂”,數以千計的桃農“學生”在她的指導下“成長”,桃樹新品種、新技術逐年從紙上落到桃田,人工授粉、病蟲害綜合防治、桃長枝修剪等新技術,穩步科學地提升水蜜桃的品質。

  “甜蜜事業”收獲驚人。據統計,陽山鎮現有2.5萬畝投産面積,2022年,全鎮水蜜桃産量2.2萬噸,水蜜桃年産值約5.98億元。陽山鎮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62898元。

  先行先試“機器換人”,“數智”賦能全産業鏈

  種桃科技“土生土長”,成果卻名揚四海。陽山水蜜桃大賣國內外,産業鏈結合農文旅發展得以“拉長”,也讓桃科技得到前所未有的成長“動能”。在農業農村部公布的第二批特色經濟作物適宜品種全程機械化生産模式與典型案例中,陽山水蜜桃作為無錫唯一入選林果案例,其機械化生産模式與典型案例獲全國推廣。

  “科技為陽山水蜜桃注入更多的‘含金量’。”孫建勤説,他推崇“懶惰”,闖進了種植水蜜桃科技的“無人區”。他在種植過程中不但不肯彎腰除草,還專門花錢買下草種撒在桃園,經過多年的總結與摸索,獨創了一套自稱的“孫氏傻瓜種桃經”。他憑借自己的“傻瓜種植”種出超過1.5斤的“桃王”,一只桃賣到125元“天價”。“以往陽山桃子採摘季只有7月初到8月中旬的1個多月,現在從5月底早桃上市開始到9月初都有桃,而且陽山水蜜桃在國內多地嫁接,成為成都等地的高端品種,這是科技的力量。”趙逸人感慨道。

  先行先試,“數智賦能”推進水蜜桃生産“機器換人”。在無錫陽山水蜜桃産業研究所,孫建勤把桃田進行宜機化改造後,拖拉機、植保機、升降平臺等農機快速精準到達每一棵桃樹,作業效率大幅提高。這一蘇南地區首創的水蜜桃全程機械化生産模式,正在解決桃産業人員老齡化和勞動力不足的問題。“現在至少有400多畝的宜機化示范桃園實現了水蜜桃機耕、植保、除草、施肥、田間轉運、修剪等重體力勞動環節的‘機器換人’。”孫建勤説,面積20畝的桃園,噴霧作業僅需12分鐘就完成了。

  “過去進桃園只能步行,走小路、手提肩挑的情況十分常見。如今隨著農業現代化建設不斷推進,對農業機械化提出了更高要求,這也是推動水蜜桃産業可持續發展的應有之義。”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惠山區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原總園藝師余漢清説。“目前,陽山鎮1000畝高標準水蜜桃核心區已全面啟動建設,目標建成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的新型現代農業樣板園區。”陽山鎮相關負責人説。

  人才流動“下地”“上線”,“桃晶片”激活新動能

  陽山果多多家庭農場裏,吳曉波正在直播賣桃。大學畢業後,吳曉波夫婦在城裏就業。2005年,他們想要回陽山種桃致富,但沒有種桃技術下不了決心。趙逸人知道後説:“你們大膽去幹,我來做你的技術顧問。”于是吳曉波夫婦種起了水蜜桃。趙逸人從選種、育種、科學種植各個環節手把手技術指導,使吳曉波夫婦迅速掌握技術,成為種桃能手。如今,農場的營業額達上百萬元。

  新型農民和現代科技“下地”“上線”,推動桃産業全鏈條發展。“蜜桃季”走進陽山,電商直播銷售已很常見。63歲的桃農楊亞娟種的5畝桃子通過電商售賣,價格不錯。過去拉到市場上零售,“損耗大,價格也不穩定。”她的“雲銷售”模式,有返鄉創業的“電商達人”陸鈺琳的功勞。近年,陸鈺琳在火炬村租地成立陽山鎮蜜桃匠水蜜桃專業合作社,利用電商平臺,幫助桃農賣桃。

  科技在農業産業鏈的各個關鍵節點“發光”,也帶動人才雙向流動。在陽山,越來越多新型職業農民成了産業帶頭人。目前,全鎮已創辦合作社168家,家庭農場52家,帶動5400多戶桃農,水蜜桃線上銷量佔比35%。“利用公眾號推廣桃樹認養模式,短短一天就有上百棵桃樹找到買家。”陸鈺琳説。

  種得好才能賣得好,當前科技種桃已形成共識。陽山鎮黨委負責人説,鎮裏聘請11名高校教授擔任技術專家,成立陽山水蜜桃産業研究所、教授工作站,重點研究品種選育、種植管理、病蟲防治等全程品質管控體係,全方位、全鏈條、全流程推動水蜜桃産業向高標準、高品質發展。

  高校院所教授和田間“土專家”深度結合,推進“桃科技”自立自強。近年來,陽山堅持打造桃産業,立足蜜桃“晶片”,著眼科技驅動,在陽山教授工作站、無錫水蜜桃産業研究所的基礎上,推進省農科院無錫分院陽山示范基地、種質資源圃建設,“桃甜、景美、樂生活”發展願景逐步由藍圖變成現實,陽山水蜜桃“金字招牌”更加閃耀。(裘培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