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三屆江蘇書展在蘇州舉辦。其間,著名作家馬伯庸分享了自己在創作之路上的心得體會。
馬伯庸著有多部優秀作品,其中與歷史相關的作品尤為亮眼。在他的筆下,歷史中不僅有成王敗寇,更多的是一個個小人物在閃閃發光。馬伯庸説:“我一直認為,人民群眾才是歷史潮流中最重要的動力。我希望通過對史料的研究和有邏輯的想象,能把小人物的生平,把他們的吶喊以及喜怒哀樂,從故紙堆的縫隙裏面淘出來,讓讀者們看到小人物是怎樣追求理想主義、怎樣與命運做抗爭的。”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在馬伯庸的作品《長安的荔枝》中,讀者能夠透過一位荔枝運送者的視角,從字裏行間深切體會千里送荔枝的不易,看到小人物的亂世生存之道,也感受到事在人為的熱血奮鬥。“以小而觀大,了解小人物的命運和生平後,回頭再看宏觀的歷史,我們就能多一層溫度。”馬伯庸説。
馬伯庸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從讀史中汲取智慧,同時,他也對當下存在的碎片化閱讀趨勢持樂觀態度。在他看來,短視頻盛行的快節奏時代並不會讓喜歡深度閱讀的人變得淺薄;相反,可以讓原本不閱讀的人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更為輕鬆地汲取知識。“當讀者厭倦了碎片化閱讀之後,他會回歸到經典,回歸到深度閱讀。”馬伯庸認為,從總體來看,社會整體對於知識的理解、對於歷史的了解程度是在不斷上升的。
他建議,讀者們在讀書前先設定一個閱讀目標,帶着問題去讀書,提高對知識的吸收效率。“要找到答案,你就必然會有所取捨,有所取捨就意味着你在思考。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將更多的書讀得更透。”馬伯庸説。(文靜 報道員:潘霄想 李南丹 徐新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