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江蘇要聞 融媒産品 訪談 資訊動態 推廣
新華網 > > 正文

激活“無廢細胞” 讓家園更美好

2023年06月05日 07:55:12 來源: 新華日報

  原標題:世界環境日前夕,記者探訪我省多地“無廢城市”建設

  激活“無廢細胞” 讓家園更美好

  廢舊塑膠、廚余殘渣、廢舊新能源電池、秸稈……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固體廢物産生量快速增長。固體廢物並非“毫無價值”,而是“放錯位置的資源”。

  去年1月,《江蘇省全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出臺,提出到2025年,完成全域“無廢城市”建設任務,吹響了“無廢城市”建設的衝鋒號。目前,9個設區市已列入國家“無廢城市”建設名單。工廠、園區、學校、醫院、鄉村等社會生活的組成單元,都是建設“無廢城市”的重要“細胞”。六五環境日前夕,記者跟隨省生態環境廳探訪我省多地,見證一個個“無廢細胞”如何落地生根。

  迴圈利用,

  把廢棄物“吃幹榨凈”

  記者來到蘇州工業園區迴圈經濟産業園,只見道路兩側,坐落著垃圾轉机站、有機廢棄物處理廠、污水處理廠、污泥幹化廠等,在這樣的垃圾“集散地”,環境卻非常優美,空氣中沒有任何異味。

  “表面上看這只是一份垃圾處理的産物,但實際上,這是一份熱值達3300千卡、可媲美褐煤的迴圈燃料。”在蘇州工業園區中法環境技術有限公司的展廳裏,技術部副經理鄢祖喜給記者展示了一份像小樹枝一樣的幹污泥樣品,每根長約3—4釐米,這是污泥處理後的“産品”。

  中法環境的“原料”95%都是市政污泥。在這裏,污泥被工作人員“攤煎餅”一樣“攤”在薄層蒸發器上,經過各種工序後,將污泥做成一個“麵粉團”,再將其切成“麵條”後用熱風吹幹,一份幹污泥再生燃料就做好了。“幹化後的污泥用于熱電廠摻燒發電,産生的蒸汽冷凝水回熱電廠作為鍋爐補給水迴圈利用,焚燒後的灰渣還能作為建築輔材,把污泥用到了極致。”鄢祖喜説。

  經過有機廢棄物處理廠處理後的垃圾能變成生物天然氣,毛油提取的油脂可做生物柴油,營養土可用于園區綠化……像這樣協同迴圈處理廢棄物的過程,在園區裏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如今,迴圈産業園實現生態環境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雙豐收,每年可生産毛油約3500噸,天然氣約1300萬立方米,探索出了資源回收和再利用的新出路,每年創造上千萬元的經濟價值,削減碳排放1.7萬噸。

  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工業園區成為“無廢城市”建設“主力軍”。同樣的協同迴圈,也在海安天楹靜脈産業園中“上演”。

  在南通海安天楹靜脈産業園中的海安垃圾焚燒發電廠,記者看到陳列臺上擺放著兩個小瓶子,瓶中分別裝著“飛灰固化物”“水淬玻璃渣”。海安天楹環保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羅桂華告訴記者,這是利用電漿體熔融工藝處置飛灰後得到的。

  生活垃圾焚燒産生的飛灰産量大、危險性高,目前主要處理方式是填埋,但填埋既浪費了土地資源,還存在環境風險隱患。“我們把垃圾焚燒後産生的飛灰,通過全密閉管道,運送到一個巨大的飛灰熔融工業裝置中,再經過電漿高溫技術,飛灰就‘變’成了穩定的玻璃渣,這些玻璃渣可以被直接制成地磚等建材。如此,飛灰就變成了資源。”羅桂華告訴記者,該設備是全球首個採用高溫電漿體熔融技術研發的飛灰處理裝置,垃圾處置的“最後一公里”被成功打通。

  先行探路,

  建設“無廢鄉鎮”

  在太倉市東林村,記者跟隨東林村黨委書記蘇齊芳的腳步來到了東林村秸稈飼料廠。廠房裏堆放著一卷一卷像棉花糖一樣的白色包裝。蘇齊芳告訴記者,這是添加了發酵生物菌並已經打包好的秸稈,經過發酵後,就變成了生態飼料。

  “現在還沒有到收割的時候,等收割以後,我們就會把秸稈回收發酵,做成這樣的生態飼料。”蘇齊芳説,秸稈做成飼料,飼料餵養出美味湖羊,羊糞制成生態肥料,肥料回田讓土地肥沃,土地持續滋養著這片“魚米水鄉”。“經過多年的生態迴圈,東林村不但解決了秸稈、畜禽糞污等農業廢棄物處置難題,還減少了農戶飼料、肥料的使用成本,讓‘無廢鄉村’建設看得見、得實惠。”

  生態變好了,錢包變鼓了。目前,東林村開創了“金倉湖富硒米”等特色品牌,引進了特色餐飲、體驗農事等鄉村旅遊項目,村裏基礎設施得到了極大更新,配套了特色驛站、穗月廣場、水下森林等景觀。通過多年實踐,東林村以秸稈飼料化增值利用為核心,構建“優質稻麥種植、秸稈飼料生産、肉羊生態養殖、羊糞制肥還田”的迴圈鏈,走出了一條建設資源化“無廢鄉村”的“東林之路”。

  蘇州市“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提出,探索建立具有區域特色和時代特徵的建設模式。張家港高新區塘橋鎮先行先試,通過建設固體廢物綜合處置中心,探索將鄉鎮主要固體廢物“化零為整”,統籌管理有效協同,集中收集後分類資源化利用。

  上午兩小時,下午兩小時,中午再“補”一小時,垃圾投放“過時不候”。在張家港塘橋鎮沁園新村,按照規定投放垃圾可以獲得獎勵。在投放點旁邊,放置著智能回收機,工作人員在控制臺進行人臉識別後,把兩個礦泉水瓶丟了進去,螢幕開工上顯示收入為0.1元。

  在張家港塘橋鎮綜合處置中心,張家港伏泰環境科技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陳亞星用小推車推出一麻袋土,記者用手摸了一下,似乎和普通的土無異。“這個土可不簡單。”陳亞星説,這些土是由處理廚余垃圾後的廢渣做成的,“從每個村和小區的集中投放點收來的廚余垃圾,經過無害化處理後,殘渣就做成了有機土,可用于園林綠化等。”

  在綜合處置中心,設置了“無廢新城”綜合指揮平臺,有機融合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智慧環衛管理、再生資源智慧管理和智能視頻監控管理等係統資源。圍繞“生産源頭、轉移過程、處置末端”三個重點環節,通過新技術加持,對固體廢物産生、運輸、處置全流程閉環管理。

  未雨綢繆,

  讓新能源産業更“綠”

  近年來,新能源産業迅猛發展,但面對未來的大規模“報廢潮”,如何更好處置新能源産業的廢棄物,推動新興産業健康發展?

  電動汽車中最貴的零部件之一就是電池,約佔整車成本的40%左右。在南通北新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戴旭閩拿出了一盤“報廢物”,這是新能源汽車的廢舊電池。

  “這是一節特斯拉車的電芯,這些粉末就是這節電池的原料,也是我們的産品。”戴旭閩拿出一節5號電池大小的“棒子”,並指著桌子上放著的硫酸鈷晶體、硫酸鎳晶體、硫酸錳晶體等粉末説,“我們把報廢電池收來後,將其拆除,通過全自動産線進行破碎,再通過浸出、除雜、萃取、結晶等工藝,將廢舊電池正極材料中的鎳、鈷、錳、鋰等主要金屬元素分別高效浸出,並且通過先進的除雜技術制備成高純電池級原材料,再由廠家做成新的電池,如此,廢舊電池便得到‘重生’。”

  從對組合電池的順邏輯拆解,到電芯的精細化破碎分選,以及濕法的全組分回收……北新新能實現了“取之于電池,用之于電池”的閉環迴圈。在廢舊電池的處理流程中,難免會産生污水,該公司把污水再次資源化利用,通過處理污水,能得到硫酸鈉等工業副産品,同時還將處理過的水迴圈利用。

  “目前,首批新能源車電池報廢還沒有達到峰值,峰值大約在2025、2026年,這基本上是我們行業的共識。”戴旭閩表示,北新新能的新廠房預計在2024年底竣工投産,屆時能更好迎接報廢電池的高峰。

  隨著新能源産業固體廢物逐年增長,預計2025年我省動力電池、光伏組件、風電葉片的退役或報廢量將分別達到7.6萬噸/年、2.8萬噸/年、37萬噸/年。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針對新能源産業固體廢物,我省已初步形成綜合利用能力。我省提前謀劃新興産業固體廢物回收利用體係,在南通試點探索廢舊光伏組件、風電葉片、動力電池等新興産業固廢綜合利用路徑,推動低碳拆解、高值化利用、技術分離解析等技術研發及産業化應用,積極探索建設“無廢城市”的新路徑。

  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説,“無廢城市”建設是一項長期的係統性工程,涉及的固體廢物種類多、領域廣、體量大。今後,我省將持續推動各地強化創新引領,發揮“無廢細胞”的裂變聚合效應,探索迴圈生態的固廢治理模式,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姚政宇 許海燕)

【糾錯】 [責任編輯: 王玥 ]
新華網客戶端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31129669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