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埭蕩是由原無錫縣各地在湖汊河溝裏打漁為生的漁民,組建起來的一個村落。在建村短短十多年裏,謝埭蕩成為原無錫縣歷史上一個有名的“億元村”。
“一條木船一個家、自己收網自己撒。”這是半個多世紀以前謝埭蕩的真實寫照。一片淺水荒灘,蘆蕩土墩稀稀拉拉橫出水面,毫不起眼。而現如今,這個漁村告別了傳統漁作模式,正悄然轉型。
水中長廊,千畝魚塘,花園式宅院……這座迸發着鄉野活力的美麗漁村,正激發着鄉村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小小一方村莊,農文旅融合發展規劃得頗有生趣。
鄉村振興的“漁”之魂
每個鄉村的振興,都要找到一根主弦。在謝埭蕩規劃的版圖中,漁、農、旅兼備,但要論起最“靈魂”的一種,“漁”的分量無可比擬。
因為,“漁”見證了謝埭蕩村的從無到有——以“漁”發家、以“漁”致富、以“漁”跨出影響力……在“漁”業這條主線上,謝埭蕩別具一格。
在這裡有着一群具有新思維的新時代創業青年。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叫“新農人”。對於他們來説,謝埭蕩低投入、低回報的傳統養殖模式已經不再是漁業發展的長久之計。他們,要做“精品”。
春日鮮,刀魚是一味。與刀魚的鮮美可人和高收益相比,養殖刀魚則是以“難養”聞名,令很多漁人望而卻步。而如今,在謝埭蕩村緊鄰宛山湖大橋的200畝清水養殖場內,卻誕生了無錫市唯一一家長江刀魚養殖基地。
基地背後的團隊負責人徐俊磊,正是“新農人”中的一員。得益於近年來謝埭蕩大力發展現代化養殖模式,徐俊磊決定在這裡,和志同道合的夥伴們組成年輕的創業團隊,一起攻克包括長江三鮮在內的特種水産人工繁育養殖難題。
“養魚先養水,刀魚對環境溫度、水質都很敏感。熱天要遮陽降溫,冬天要升溫保溫,刀魚不吃人工飼料,平時喂食新鮮活蝦,養殖門檻不是一般高。”據介紹,徐俊磊團隊和謝埭蕩村村委合作,將傳統魚塘歸併、深度整理成更為整齊現代的新塘,建立起完善的水體循環系統,同時和一批科研機構保持密切合作,在引進野生江刀的種苗後進行孵化、繁育。
在這片刀魚養殖基地內,數字化設備與自然生態循環系統的相結合也令人印象深刻。“因為塘內要求潔凈和有一定的生物活性,所以我們在水中養殖了一批花鰱、白鰱、草魚等,讓水體有更強的自凈能力。水中還有多種傳感器,可以實時監測分析水質變化,實現遙控噴淋、增氧,周圍還佈置了涵蓋刀魚全生命周期的物聯網綜合設施,可以為人工養殖刀魚的生長情況進行數據建模。”徐俊磊&&。
如今,從空中俯瞰,謝埭蕩千畝魚塘拼接而成的“天然調色板”正逐漸令人大開眼界,不再局限於青魚、草魚、鰱魚等一些常見魚類,還包括淡水刀魚、鰣魚、河豚、澳洲小龍蝦、加州鱸魚等,謝埭蕩的千畝魚塘正孕育出越來越多市面上不那麼常見的精品“漁”品牌。
漁村的融合發展之路
依水而生,臨水而居;兼具現代感與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融洽感;探索漁村文化共富渠道,也讓當地村民“富起來”;不僅“漁”有特色,還能有些除了“漁”以外的趣味……這是謝埭蕩關於現代化漁村的一些美好暢想。
在村委書記華東明眼中,謝埭蕩的未來,能出彩的絕不止一個“漁”字。他到漁村不久時,注意到了村裏一個特殊的現象:村的西北部有個種植戶引進了100畝蘇芡種植,這種大面積集中種植與村裏原有的小面積零散種植方式截然不同,但客戶反響尤其好。
這引起了他的觀察和思考。經過充分走訪、調研,召集村裏的老幹部、村民組長、企業負責人、鎮相關部門負責人商討,一條關於“農”的新思路也在這座漁村鋪展開來。
借助得天獨厚的生態水資源,村委決定成立謝蕩水韻(無錫)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引導蘇芡種植更規範化、産業化,規模也從原來的不到100畝擴大到500多畝。
與此同時,一些新的衍生變化也在發生。符合新時代休閒觀光農業建設需求的採摘體驗中心、攝影觀景&、棧橋、剝米等深加工體驗區和農事體驗拓展等項目拔地而起,一個獨具特色的雞頭米濕地景觀區逐漸成型。
體驗感,構成了謝埭蕩“芡實+”農文旅融合品牌的核心。
從扁平化的産業到可以容納游客進行參與、體驗的立體化産業,農文旅融合産生的合力正為謝埭蕩的種植業帶來更多經濟效益。據了解,基地采收季節年可用工20多人,當地農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一季下來,每人務工收入超萬元。
“新農人”引領漁村未來轉型
“江南鄉村優質土地和水面資源有限,只有引進掌握先進技術的人才,發展精品、高端農業,才更有奔頭。”謝埭蕩村委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謝埭蕩引進一批“慧”種地、“慧”養殖的“新農人”,讓他們各施才能,帶動農業轉型發展。
以蘇芡種植為例,未來謝埭蕩計劃將雞頭米擴大至千畝,並種植蓮藕、茭白、水芹等“水八仙”,吸引更多市民前來進行農事體驗。同時通過街村聯合共推,將對謝埭蕩芡實特色園附近的20多戶農房和宅基地進行騰退,打造為全村農文旅産業配套的民宿。
以水為界,水面之下,“漁”在變,是傳統養殖向現代化養殖以及打造精品“漁”品牌的轉變,水面之上,“農”也在變,是小面積零散種植方式向規模化、産業化種植的轉變,形成更具特色的江南農村特色農産品體系,並向着集旅游、休閒、觀光、體驗於一體的生態樂園轉型。(黃敏艷 孫曉倩 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