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公示第七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候選項目名單,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基塘農業系統成功入選。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是指人類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創造並傳承至今的獨特的農業生産系統,是農耕文明的“活化石”。吳江基塘農業的生産模式是勞動人民對生産、生活環境的因地制宜性改造,反映了傳統農業精耕細作的特徵。
(吳江區基塘農業)
吳江區地處太湖東岸,其農業發展的關鍵是與水爭田。吳江基塘農業系統始於春秋時期的圩田,後在塘浦(溇港)圩田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加之傳統農耕技術和經濟誘導的雙重推動,江蘇吳江基塘農業系統應運而生。
明代時,吳江地區的基塘農業就已經呈現出漁牧糧園有機結合和綜合經營的特點,先民們將低窪淺水改造為池塘,池中蓄魚,魚池上則建造房屋、養殖家畜,魚則以家畜糞便為食。其餘地方則圍以高塍,塍上種植梅桃等果樹;圩澤裏面種植茹、茨、菱、芡等水生蔬菜。可畦者,以藝四時諸蔬。吳江基塘農業系統中混合種養的模式能夠將系統內部各要素的功能發揮到最大,從而實現系統內部廢物的零排放。
吳江基塘農業系統悠久綿長的生産歷史,多樣的農業互換性衍生了豐富多彩的漁文化、蠶桑文化、絲綢文化、水文化,並呈現出水陸交接的農業種養景觀,見證了太湖流域自然、社會的變遷,是詩畫江南、太湖水鄉和吳越文化的“活化石”。
(吳江區基塘農業)
當前,吳江區在保護傳統基塘農業的基礎上持續發力,圍繞桑基魚塘這一核心基塘模式,制定了《環長漾桑基魚塘規劃設計》,結合吳江太湖、太浦河、環長漾等片區村莊的不同肌理屬性,以傳承和保護為立足點,發展“溇港型、田園型、濕地型、聚落型、湖蕩型”等五種類型具有地域特徵的桑基魚塘,輻射帶動周邊的震澤鎮太湖雪蠶桑文化園、七都鎮浦江源太湖蟹生態養殖示範園、平望鎮華佳·長漾裏現代化蠶桑綜合示範基地、萬頃太湖蟹(雙灣村)養殖基地等典型的基塘農業。
下一步,吳江區將以穩定基塘農業相關産業、引導産業轉型升級、融合發展和推動科技進步為工作重點,加快推進現代蠶桑産業轉型升級。通過採用農戶參與、企業標準化管理的“公司+高校院所+基地”生産的新模式,着力打造集農業觀光、工業旅游、美食體驗、生態休閒等元素於一體的綠色經濟産業鏈。(錢賀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