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江蘇要聞 融媒産品 訪談 資訊動態 推廣
新華網 > > 正文

江蘇海歸科技工作者講述“青春何以報國”

2023年05月30日 11:42:34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去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給南京大學120位留學歸國青年學者回信,勉勵他們“大力弘揚留學報國的光榮傳統”。今年2月,一封《奮進新征程留學報國倡議》自南京由歐美同學會和南京大學共同發出,號召海內外廣大留學人員繼承優良傳統,做到心繫“國家事”、肩扛“國家責”。

    從一所百年高校傳承報國之行,到廣大留學人員砥礪強國之志,一脈相承的是將個人奮鬥自覺融入復興夢想的愛國之情。5月30日是全國科技工作者日,記者採訪了十余位在江蘇工作的海歸科技工作者,聽他們講述如何學以為民、學以報國的青春故事。

    “我與祖國的雙向奔赴”

    僅有的光是幾處點狀的機器顯示燈,最大的聲響來自一個高6米的柱狀儀器……這是2019年杜靈傑回到南京大學任教後搭建的“黑屋子”——極限條件量子光譜輸運實驗室。在這裏,團隊將溫度、磁場、震動、鐳射等一切實驗條件推至極限,再用上足夠靈敏的探測器,日以繼夜尋找物理新發現。

    緊鄰喧鬧的金銀街,杜靈傑的實驗室卻是極安靜的。“越是安靜越能看清自己的內心。”杜靈傑説,“當時如果留在美國,我不可能從事我現在這個引力子方面的研究,是祖國給我們很大的自由空間。”

    63年前的初夏,在南京大學著名的北大樓二樓一間辦公室裏,時任校長郭影秋打電話叫來物理係副教授程開甲,告訴他北京有重要的工作,借你去做,馬上就走。一紙命令,程開甲毫不猶豫地奔赴羅布泊,開始了20多年大漠深處隱姓埋名的生活,成為我國核子試驗科學技術的創建者和領路人。

    “我這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程開甲在南京大學任教時間不長,但他留下的話語振聾發聵,影響了幾代學子。

    “知識無國界,出國求學是對個人的雕琢,學成歸國則是對家國的責任。”南京航空航太大學國際前沿科學研究院李秀強教授説。一年前,還在德國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的他聽到習近平總書記對留學歸國青年學者的祝福與期盼,“堅定了我立即回國投身祖國建設的決心”。

    自去年7月在南京航空航太大學任教以來,李秀強的課題組取得了不少重要進展,並在國際期刊發表6篇論文,“我們最近一項工作突破了太陽能界面光熱技術産水的極限,有助于實現水—能源相關産業的技術升級”。他告訴記者,回國後的每一天都充滿了動力。

    當個人理想與國家需要高度契合,成就了更多歸國青年學者口中的“雙向奔赴”。“24.4%、26.4%、28%——我國疊層太陽能電池轉換一次次打破世界紀錄,這背後是無數創新技術點和無數次嘗試。”回國5年來,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教授譚海仁向著全球前沿顛覆性低碳技術發起持續衝鋒,快速推動技術從實驗室走向了生産線。

    譚海仁告訴記者,選擇南京就是看中江蘇發達的光伏産業鏈,“江蘇光伏産業總産值近4000億,規模全國第一,幾乎佔全國一半,但只有3.5%左右的電力是通過光伏發電。為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這個比例未來10年間將提高到50%”。

    關山萬裏,愛國之心不改;遠渡重洋,報國之志彌堅。“跨越百年的南大人身上有著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南京大學黨委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譚鐵牛説,南大人將以報效國家、服務人民為自覺,團結奮鬥、爭先進位、坐言起行、應勢而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南大智慧、作出南大貢獻。

    錨定“四個面向”,澎湃“第一動力”

    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新時代新征程上,留學報國的光榮傳統也在煥發生機。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仰望星空,中國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正運作于高度為517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在去年8月30日首批成果發布會上,它創下了5個世界首次,驗證了“磁懸浮”雙超技術、空間測速全新解決方案等的創新優勢。“‘羲和’目前狀態正佳,會産出一係列原創性研究成果。”“羲和號”衛星科學與應用係統總設計師、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李川教授説。

    面向經濟主戰場。“經濟強國必定是海洋強國、航運強國。我的努力方向是在大數據驅動的交通運輸管理領域有創新、有突破,解決實際問題。”南京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王亞東説。2019年回國後,他致力于開展數據驅動的航運優化管理研究,在航運大數據基礎上,綜合運用人工智慧和先進演算法,優化航運經營決策,與行業關鍵企業合作開發了航運大數據挖掘與航線規劃平臺。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流域地理學重點實驗室主任朱青回國以來,參與建設湖泊與流域水安全重點實驗室,以湖泊流域水文水資源、環境治理、生態修復為核心,滿足長江流域水安全保障的需求。“基礎研究有很強的自由探索性和無序性,有的能夠很快得到應用,有的則需要在上百年之後才體現應用的價值。”朱青説,他常常叮囑自己的學生,要基于國家當前重大需求,尋找關鍵科學技術瓶頸,錨定自己的科研目標。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盡管回國不久,南京大學環境學院谷成教授帶領團隊在新污染物的識別檢測和降解技術上持續攻關,不僅發表了多篇高水準期刊論文,多項降解技術專利銷售到海外。“從出國潮到回國潮,我們這代人親歷轉變。從科研條件、研究水準來看,我們已經與國外並跑,甚至在某些領域實現了領先。”谷成感慨地説,總書記的諄諄囑托被大家記在筆記上,更記在心裏,進入新發展階段,必將大有可為。

    接續奮鬥,矢志科技自立自強

    “從造船救國,到為國找礦,再到地質研究;從在外求學,到克服重重困難回到祖國。李四光的一生一直為實現救國強國之夢而拼搏……”

    在江蘇省如皋中學,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袁慧玲教授一邊講述老一輩科學家留學報國、投身科教的故事,一邊以典型天氣事件為例,揭秘事件背後蘊藏的大氣科學,帶領同學們感受風雲變幻與自然之美,體悟“大氣”的浪漫。

    今年3月以來,來自南京大學李四光留學報國精神宣講團的“寶藏老師”們,分赴江蘇省內外30余所重點中學,開展了60余場宣講活動。一個又一個學以報國的故事,讓更多青年學子篤定“國之所需,吾之所向”的信念。

    思政課與拔尖人才培養融為一體。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蘆紅教授給天津市南開中學的中學生們帶來一堂思政課,題目起得分外接地氣——“你好!半導體”;兩天後,在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的思政課堂上,南京大學電腦科學與技術係教授許暢帶來一行行“代碼”,引領高中生走進二進位世界……

    南京大學本科生院常務副院長徐駿説:“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把大學和高中育人的理念銜接貫通起來,把能力培養銜接貫通起來,科學家精神的傳承也不例外。”

    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離不開一代又一代年輕科技工作者的加入。將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統一起來,不只是對留學歸國青年學者的期望,更是所有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責任。

    2022年,尹捷明回國到南京郵電大學任教,主攻高性能計算和電腦體係結構。“作為科技工作者,我立志做誠實、踏實、博識的科研人。作為教育工作者,我更將盡己所能,跟同學們分享我的經歷、回國的心路歷程,幫助他們早日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創新正當其時、圓夢適得其勢。“我們將把學習貫徹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與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貫通起來,持續汲取信仰的力量、初心的力量、奮進的力量、自信的力量,努力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助力江蘇扛起在國家科技創新格局中勇擔第一方陣的使命。”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愛軍説。(蔣芳、陳席元)

    

【糾錯】 [責任編輯: 沙佳儀 ]
新華網客戶端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31129655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