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江蘇要聞 融媒産品 訪談 資訊動態 推廣
新華網 > > 正文

假肢安裝師:為殘疾人“修復”人生 “修補”信心

2023年05月17日 07:41:20 來源: 新華日報

  原標題:全國助殘日來臨之際走近假肢安裝師

  他們為殘疾人“修復”人生,“修補”信心

  每年五月第三個星期日是全國助殘日,這一天提醒人們關愛殘疾人朋友,關注殘疾人事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的畢生事業就是在幕後默默成為殘疾人的“手”和“腳”,為那些“折翼”的人重新插上“翅膀”,完整他們的身體,也完整他們的心。

  精確到毫米的量身定做

  福建路20號,江蘇省傷殘人康復中心所在地。這座經歷了半個多世紀風風雨雨的小樓承載了很多希望,數不清的殘疾人坐著輪椅進來,最後重新站起來、走出大門。

  為一個殘疾人安裝假肢的流程很復雜,從門診接待開始,就要把病人的年齡、性別、體重、活動等級、殘肢情況、肌肉壓縮量全都考慮在內。

  石膏取模、澆注、修型、制作接受腔、對線組裝、調整,假肢因人而異,是完全個體化的,在假肢制作的全部環節,幾乎全依賴制作者的“手上功夫”。“這和做一雙鞋子不同,使用者找到對應號碼即可,對殘疾人來説假肢哪怕有一毫米的不合適,都有著巨大的不同。”假肢安裝師張偉智説。

  張偉智是這一行裏的傳奇人物,也是全國該行業裏第一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見到他的時候,他正在挂著“張偉智技能大師工作室”的辦公室中休息。

  1980年還在讀高中的張偉智頂父親的班進了廠,在懵懵懂懂中成為了一名假肢安裝師。上世紀80年代初期,現代假肢剛剛引進中國,還沒能投入生産,廠裏的老師傅先出去學習,回來再把翻譯好的國外資料帶給徒弟,一起鑽研。

  學醫學基礎知識,了解人體骨骼、肌肉、神經分布;了解材料、工藝、技術……“是事故傷還是因病截肢,不同的斷肢對假肢的要求也不同,患者有沒有其他疾病,生活習慣如何,都要考慮在內。”

  這麼多年來在張偉智的幫助下,幾千名殘疾人重新擁有行走的能力,很多人也變成了朋友。幾乎每個人站起來離開的時候都對他千恩萬謝,張偉智卻大手一揮告訴記者:“他們不應該謝我,這只是我的工作,我就是為他們服務的。”他也經常感慨,只要能為殘疾人制作合適的假肢,看著他們再重新站起來,這已經是他職業最大的價值。

  從師徒制到專業化

  在康復訓練室,“全國技術能手”任定衛和同事正在幫助一位失去左腿的男士調整假肢。看起來,有著一條金屬腿的患者走路的姿勢、速度和正常人並沒有什麼不同。技師蹲在地上,指導患者在訓練室一圈一圈行走,不斷詢問著:“現在感覺怎麼樣?是不是感覺輕松一些?再走快點試試……”根據患者的反饋進行更加精細的調整。

  從1998年工作到現在,任定衛就這樣日復一日地盯著一位位患者的腿,看著他們從站起來到走起來,一步一步走回到正常的生活,也走向全新的生活。而他也從一位年輕的技師,變成了單位年輕人口中的“任大師”,也獲民政部批準擁有了帶有自己名字的大師工作室。

  假肢行業的變化也正在發生。

  傳統假肢一般用鋁骨架、皮帶等制成,分為鉗工、皮工、焊接等各類不同的工種,不同工種的工人拿到的只有制作數據,沒有對使用者有直觀感知,也就很難設身處地為殘疾人使用舒適度考慮。而現在,除了假肢制作材料的不斷升級,更多的科技手段也被運用在假肢矯形領域,例如可以利用軟件實現動態捕捉,視頻分析步態,用生物力學的知識幫助患者設計最合適的假肢。

  新鮮的不只有技術,還有年輕的團隊,新來的年輕人有著更加係統前沿的理論知識,“假肢安裝已經從早些年手把手的師帶徒模式,逐漸變成了一門醫工結合的學科。學生在校期間不僅會學習康復醫學、臨床學、外科學,還會學習物理、運動生物力學、機械原理等,孩子們缺少的只是實踐經驗和與患者溝通的技巧。”任定衛説,“行業發展的專業化意味著未來對于殘疾人的關懷也會更加全面和科學,在冬殘奧會上大家應該能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點,專業的運動假肢也能讓殘疾人感受運動的魅力,這背後離不開假肢矯形行業的發展。”

  重拾信心的第一站

  在任定衛看來,患者從醫院出院只是完成了治療,但回歸社會的第一站其實是從康復中心開始。康復中心就像希望的“始發站”,在讓患者能夠重新站起來的同時,讓他們的信心也“站起來”。

  “制作和安裝假肢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教會患者如何適應假肢、控制假肢。不同的材質有不同的特點,比如氣壓膝關節,由于缺少支撐,上下樓的時候會比較容易出現跪倒的情況。”任定衛説,“所以我們要幫助患者和假肢進行磨合,直到他們能達到正常人90%的活動能力,能夠解放雙手,生活自理,回歸到正常的生活中。”

  在採訪中,這些安裝師都不免提到這份職業對自己的影響。任定衛記得,曾經有一個剛上初中的小女孩,手術後雙臂産生了一些畸形,他花費了很長時間幫小女孩做了一個特殊的假肢,幫助她回到學校回歸正常生活。現在小女孩已經考上了大學,成績特別優秀。“每次遇見這樣的患者我都會覺得格外受鼓舞,也對健康有了更深的體悟。”

  該中心生産採購部部長萬小軍曾接待過一個來自常州的小女孩,她因為骨肉瘤一側腿高位截肢。當時看到這個家庭已經為了孩子的病拿出全部積蓄,他説了很殘忍但很現實的話,勸説家長等等再為孩子安裝假肢。“因為這類疾病術後很容易復發或轉移,導致生命危險。”好在兩年間孩子情況平穩,去年“福康行——持續關愛項目”走進常州,萬小軍主動聯繫孩子家長,通過和當地民政部門申請,為孩子免費安裝了假肢。“今年九月她就要上小學了,我由衷地覺得開心。”

  “修復”之路仍有荊棘

  和40年前張偉智剛工作的時候全省只有傷殘人康復中心可以做假肢不同,現在僅南京市可以開展假肢制作安裝的機構就有10余家。

  與此同時,任定衛直觀感受到來找他的患者卻變少了。過去有假肢安裝需求的多是傷殘軍人,很多經歷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的老兵都相繼去世。勞動保護意識增強和工廠設備更新也讓工傷導致的殘疾人數量變少。

  但還有些“説不清道不明”的原因阻礙殘疾人獲得幫助。幾年前,萬小軍從制作一線轉向行政崗位後,有了更多機會去推進公益扶殘的項目,見到了更多的殘疾人。但讓他痛心的是,明明有這樣免費的項目,但很多殘疾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沒能申報成功獲得被助資質,最後沒能獲得幫助。

  “目前假肢安裝師的職業發展路徑也不夠明確。”任定衛説。民政部2006年出臺的《假肢和矯形器(輔助器具)制作師執業資格注冊辦法》(民政部令第29號),建立了假肢與矯形器制作專業技術人員資格考試與注冊登記制度,2015年明確取消這一資格。2016年公布的《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清單》只有水準評價類的“假肢裝配工、矯形器裝配工”,沒有假肢師、矯形器師。盡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已同意將假肢師、矯形器師作為水準評價類職業資格,但目前仍沒有建立詳細標準。

  根據類型、零配件、材料、動力模型的不同,假肢的費用從幾千到幾十萬不等,對很多剛剛遭受重創的家庭來説,這是一筆很大的開銷。“給我的感觸就是省內大部分殘疾人經濟條件都不好,需要政府和社會投入更多關愛。”萬小軍説。

  “幫扶項目以覆蓋更多人群為目標,對假肢調適和訓練的時間都很短,可能在假肢配置的精細化程度上稍弱。”任定衛還注意到,殘疾人康復機構的生活輻射半徑小,“如果未來能和社區醫院合作,在網格化的社區醫院中配備康復師,可以隨時幫助殘疾人微調、訓練,就可以將服務最大化。”(蔣明睿 趙晶)

【糾錯】 [責任編輯: 沙佳儀 ]
新華網客戶端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211296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