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江蘇要聞 融媒産品 訪談 信息動態 推廣
新華網 > > 正文

一條小青蟲,讓這村年增收300萬

2023年05月16日 07:47:44 來源: 揚子晚報

  原標題:一條小青蟲,讓這村年增收300萬

  一起來聽“豆丹村”裏“豆丹書記”帶領村民養殖致富的故事

  看起來令人毛骨悚然的肉蟲不僅能吃,還撐起了一個村700多萬的年産值,村民們靠着這些肉蟲,實現了年增收300萬。

  近日,江蘇連雲港市灌雲縣的豆丹陸續上市。它是豆天蛾的幼蟲,外表形似毛毛蟲,但只要烹飪得當,就能變成大家喜聞樂見的餐桌美食。灌雲縣的孫跳村是當地家喻戶曉的“豆丹村”,帶領村民靠養殖售賣豆丹致富的黨支部書記劉恒亮,被大家親切地稱為“豆丹書記”。近日,劉恒亮向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分享了在江蘇海洋大學老師夏振強的幫助下,帶動村裏豆丹養殖産業蓬勃發展的故事。

  這只豆丹,看似“毛毛蟲”其實是美味

  説到豆丹,很多人腦海裏會浮現出這樣一幅場景:一隻只肉乎乎、全身翠綠,長約5厘米的蟲子,盤踞在豆葉上一邊蠕動,一邊蠶食着豆葉。其實,在江蘇連雲港,豆丹被視為美味佳肴,它不僅蛋白質含量高,而且味道也十分鮮美。

  據當地廚師介紹,傳統的做法是先把豆丹放到水裏浸泡,然後用捍麵杖,把溺死的豆丹從頭到尾搟出內臟,再放到水中清洗掉糞便。處理好的豆丹肉青中帶白,中間會有一塊淡黃色的油。把搟出來的肉放進開水裏稍微煮一下,使肉凝成完整的長條。接着,把凝成條狀的豆丹肉炒一炒裝起來,再添加白菜、絲瓜等配菜清炒,最後加上紅辣椒、大蒜等調料燒煮便可出鍋了。

  江蘇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的老師夏振強,是土生土長的連雲港人,“小時候經常吃,味道確實鮮美。”同為連雲港人的肖先生也&&,“豆丹太好吃了,把豆丹的肉搟出來做成雞蛋湯真的很香。”

  山東姑娘徐溪(化名)現在是連雲港當地的老師,她回憶起自己剛到連雲港時第一次看見豆丹的場景,“當時看到路邊很多人在搟豆丹肉,感覺特別驚訝,這個東西能吃?”後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她還是忍不住嘗了一口,“做好的豆丹肉像炒出來的雞蛋一樣,入口還是蠻筋道的。”

  這個“豆丹村”,一年純利潤高達300萬

  小小的豆丹有的人愛吃,有的人敬而遠之,但在連雲港市灌雲縣孫跳村,豆丹可是一個創造了700多萬年産值的致富産業,孫跳村也因此成了遠近聞名的“豆丹村”。

  記者在孫跳村的一間養殖大棚裏看到,工人們正在抓緊時間採摘,因為村裏養殖的豆丹已陸續上市了。孫跳村的豆丹産業目前能夠實現每年700萬左右的産值,一畝養殖豆丹的土地平均産量在120斤,純利潤能達到3000元左右,孫跳村投入養殖豆丹的土地已達到1000畝,“我們村已經算是灌雲縣面積最大的豆丹養殖基地了,粗略估算,整個村子每年靠養殖豆丹能獲得300萬左右的利潤。”孫跳村黨支部書記劉恒亮告訴紫牛新聞記者。

  回憶起剛開始研究豆丹養殖的場景,劉恒亮感慨道:“第一年養豆丹的時候,我掏出全部家底,又借了70萬元左右,但那兩年因為豆天蛾始終不交配,沒法産卵,導致産量不行,賠了不少錢。”劉恒亮説,那會兒沒人看好他,甚至有人等着看他笑話,“幸虧是得到了江蘇海洋大學夏振強老師的幫忙,不然我還真成笑話了。”

  夏振強是江蘇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的老師,研究方向為豆丹人工養殖技術及産業發展規劃。他告訴記者,自己出生在連雲港市灌雲縣的一個小鄉村裏,小時候因為家裏窮,常常抓野生豆丹來吃。讀研期間,某天一隻飛入實驗室的蛾子吸引了他的目光,“我從小吃豆丹,當時一眼認出了這是能夠孵化豆丹的蛾子,叫豆天蛾。”

  夏振強回憶道,剛好這又是一隻母豆天蛾,為了考察蟲卵的可儲存性,他便心血來潮分批保存下它産出的卵,再一批一批地觀察取出的蟲卵能否成功孵化。當時國內關於豆丹的研究還處於空白階段,夏振強便拿出了拓荒者的勇氣,想填補國內在豆丹研究方面的空白。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的潛心鑽研,2013年,夏振強終於研發出了一整套豆丹養殖的室內制種技術並申請了國家專利。

  在做科研的時候,夏振強了解到,劉恒亮正在村裏搞豆丹養殖,於是他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拿到孫跳村做試驗,順利幫助他們解決了豆天蛾不交配沒法産卵的問題,提高了豆丹的産量。

  這位“豆丹書記”,自主創新幫村民增收

  2014年,劉恒亮在夏振強的幫助下,成功突破了豆丹反季節大棚養殖的技術壁壘。2015年,劉恒亮成立了豆丹養殖協會,孫跳村在村幹部的牽頭帶領下成立了豆丹養殖合作社,將暫時用不到的土地流轉過來,由村幹部帶頭開始養殖豆丹。

  劉恒亮對村民養豆丹的事情親力親為,村民們每次進貨的蟲卵,他總會上門嚴格幫助把控質量,防止大家上當受騙。他還總是去田裏,手把手地教村民如何把蟲卵裝在一個小袋裏縫在豆葉上,並走街串巷宣傳如何防治害蟲。

  由於反季節大棚養殖豆丹的成本較高,為了讓更多年老體弱、手頭並不寬裕的村民增收,劉恒亮在和夏振強學習後,自主摸索出一套低成本豆丹養殖的模式——在露天豆田裏,將大豆和豆丹進行套養,“我們採取分批投放蟲卵的方式,將豆丹和大豆生長的時間節點錯開,這樣既能保證大豆不會減産太多,又能多一份豆丹的收益。”

  當然,在後續真正開始試驗套養過程中,還是遇到了不少困難,蟲卵不耐陽光和高溫,飛禽總會來田裏偷吃豆丹……“露天不耐高溫我們就錯開季節投卵,有鳥來偷吃我們就搗鼓出成本低廉的防鳥網鋪蓋在田埂上。”劉恒亮説。

  “我從2020年開始,在村裏建造了一個豆丹深加工中心,想將豆丹做成食品罐頭,方便銷往全國。”深加工中心裏,聚集了65至70歲的留守老人,每天有80元的收入。劉恒亮還依託這個深加工中心,進一步打造豆丹示範基地,建成一個涵蓋豆丹育種、加工、展示展銷、餐飲的豆丹産業集群,“目前豆丹的銷路主要在江蘇省內,往北會銷往山東地區,還有不少安徽、河南的農戶來學習養殖技術。”

  目前,村裏已經有四十戶左右的農民開始養殖豆丹,村裏人也開始親切地喊劉恒亮為“豆丹書記”。“自從劉書記帶着我們一起養殖豆丹,我們的日子比以前好太多咯!”孫跳村村民李大姐笑着説。(徐韶達)

【糾錯】 [責任編輯: 王玥 ]
新華網客戶端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31129617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