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江蘇要聞 融媒産品 訪談 信息動態 推廣
新華網 > > 正文

大運河考古發現公布最新成果 隋煬帝開挖的“掘溝”找到了

2023年05月15日 07:44:13 來源: 新華日報

  5月12日至5月14日,大運河考古新發現學術研討會暨徐家橋遺址考古成果發布會在如皋市舉辦。會上,來自南京大學的專業考古團隊公布了大運河考古發現的最新成果:“掘溝”遺址找到了。

  從2015年6月開始,南京大學考古文物係及文化與自然遺産研究所所長賀雲翱教授的專業團隊受省文物局的委託,開展江蘇海上絲綢之路申遺點的調查研究工作。此後,他們陸續在與唐朝時期日本遣唐使歷史有關的南通如東國清寺遺址和隋唐時代“掘溝”運河遺址一線,進行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

  唐開成四年(839年),日本遣唐使團中的請益僧(跟隨遣唐使來中國學習佛法的僧人)圓仁到中國求法。這一年農曆七月,圓仁等從淮南鎮大江口入江,經掘港庭、郭補村、臨河倉鋪至如皋鎮,後北上揚州。這段經歷被圓仁寫進了《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書中寫到,在去往如皋鎮的途中,一行人走的是一條名為“掘溝”的運河河道,“掘溝寬二丈余,直流無曲,是即隋煬帝所掘矣”。

  從2019年10月到2021年4月,南京大學和如皋市博物館聯合對隋唐古掘溝遺址暨古通揚運河遺址區域開展考古調查勘探工作。經過六個多月的工作,在如皋市如城街道—東陳鎮段運河遺址兩側發現有多處文化遺址,其中以十里鋪(古代稱“邗溝鋪”)路以北、興源大道以東緊靠古運河的徐家橋段區域勘探發現的一處古遺址文化堆積最為豐富。

  “2022年3月,我們開始對徐家橋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工作。”5月13日,賀雲翱介紹了徐家橋遺址考古的全過程。徐家橋遺址南北長約90米(東段)—120米(西段),東西寬約200米,地下遺跡保存相對完好。經過十個月的發掘和勘探,考古人員在徐家橋遺址發現不晚於唐代的古運河遺跡及晚唐五代時期的灰溝、宋代的古河道、灰溝、灰坑等各類遺跡11處,出土唐代至宋代的文物標本200多件,包括瓷器、釉陶器、鐵器、銅錢、銅像、磚瓦、建築構件等。

  同時,在如皋歷史城區,賀雲翱團隊發現唐代水井、宋代水井遺跡各一處,五代—宋代、元明時代的城市道路遺跡各一處,發現唐代至元明時代的瓷器、牙牌、錢幣等文物標本百餘件。出土瓷器中有來自長沙窯、壽州窯、越窯、宣城窯、宜興窯、景德鎮窯、吉州窯、龍泉窯等窯口的産品。

  結合如皋市徐家橋遺址及如皋市歷史城區的考古發現,賀雲翱認為,徐家橋遺址發現的古運河遺跡,正是隋煬帝時期開挖的“掘溝”運河遺跡,也是唐開成四年,圓仁所在的日本遣唐使團去揚州及長安所行走過的運河河道。作為中國大運河的重要支流,“掘溝”連接了海洋和運河,在漫長的歲月裏發揮了重要作用。徐家橋遺址同時也是運河邊一處重要的聚落遺址,從晚唐五代延續到宋代,遺址上出土的與手工業相關的琉璃殘件、農業工具、古錢幣、不同窯口的瓷器、建築磚瓦、河道遺跡等,生動展現了唐宋時代古通揚運河沿線的一般聚落文化。

  在如皋城區發現的一系列考古發現,則反映出唐宋時期掘溝運河沿線及濱海區域城市交通和商業的繁榮。賀雲翱認為,至少在唐代後期,今天的如皋歷史城區就已經是古通揚運河上的重要城鎮。

  “在如皋發現的運河遺跡以及來源廣泛的古代瓷器、古農耕用具、古錢幣、古牙牌、城市建築遺跡等材料,為認識大運河鹽文化、江海交匯地帶的區域開發歷程、江海城市文化起源發展、南通地區海上絲綢之路遺跡等歷史提供了重要資料。”賀雲翱説。(於鋒)

【糾錯】 [責任編輯: 王玥 ]
新華網客戶端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31129613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