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江蘇要聞 融媒産品 訪談 信息動態 推廣
新華網 > > 正文

響水幹部實行“徒步工作法” 催拆一批“遮醜墻”“面子墻”

2023年05月06日 08:02:26 來源: 新華日報

  在響水縣城北海路與灌河東路交叉處、原灌河水泥廠所在地,不久前新“長”出一大片草坪,宜人綠意撲面而來。

  “你要是去年來這裡,只能看到一大圈圍墻,周長3里地,我們老百姓管它叫‘遮醜墻’。”4月26日,響水開發區灌江居委會二組居民沈文能,指着家對面這片大草坪向記者介紹道。

  “砌這麼長圍墻做啥?遮什麼醜?”記者不解。

  老沈嘿嘿地笑,説:“水泥廠佔地90多畝,拆除後,這裡就成了無人管的建築、渣土和生活垃圾堆場,一堆就是七八年。人來車往嫌難看,三四年前,沿四週拉了圍墻,擋人視線。”

  “圍墻咋又拆了?”記者追問。

  “聽説縣委書記早上跑步,跑到圍墻裏發現了‘秘密’,隨後下令拆圍墻、運垃圾、鋪草坪,大夥都這麼傳。”在此地住了40多年的老沈説,不管此事是真是假,反正周邊老百姓得實惠——10年前,這一帶是開門見“土”、到處水泥灰;去年之前,是開門見“堵”、滿眼圍墻;如今則是開門見綠,心裏別提多敞亮。

  告別老沈,記者來到縣城管局了解“拆圍”原委。“是縣委倡導‘徒步工作法’,使我們明白‘表面光’不是光、遮醜才是‘丟醜’!”該局副局長蘇陽説。

  據蘇陽回憶,原灌河水泥廠離縣城很近,拆掉後規劃成商業用地,可項目遲遲沒敲定。於是,開發商先偷偷、後公開地往此空地傾倒建築垃圾,賣渣土的也乘虛而入,之後連生活垃圾都運來了……日積月累,一度形成佔地近百畝的“垃圾山”。

  垃圾多了,自然有礙觀瞻。他們便採購綠籬圍擋,在原水泥廠四週砌圍墻,每隔幾米,墻上便貼一幅公益廣告,綠墻彩圖,不落俗套,甚至還有幾分文化氣息。加之墻高兩米、擋住揚塵,周邊群眾再無意見。久而久之,大夥兒都不關心圍墻內是個啥情況了。

  “發現圍墻裏垃圾的,的確是縣委書記郭超。”分管城管工作的響水縣政府黨組成員、四級調研員薛風林告訴記者。“坐在轎車裏,看不到背街小巷民情。”郭超倡導全縣幹部實行“一線工作法”,尤其倡議縣四套班子領導帶頭在城區實行“徒步工作法”,即不花整塊時間,每天早上跑步時不去體育場,而去人居環境差的地方,像老舊小區、棚戶區、城郊接合部的“城中村”等,現場發現並解決問題,同時還能鍛煉身體,可謂一舉兩得。

  “他的倡議很好,但一開始沒幾人響應。”薛風林坦承,每天忙得團團轉,新問題都處理不完,少有時間精力顧及歷史遺留問題和存量矛盾。

  沒人想到,郭超3個月晨跑,真把縣城角角落落跑個遍,還自繪一幅“問題分佈圖”,其中就有老水泥廠圍墻裏垃圾堆積問題。“會上,他問我怎麼辦,我感到十分不好意思,當天就帶部門負責人看現場、拿方案。”老薛説,僅老水泥廠拆圍,就清理垃圾及渣土7000余噸。土地平整後,種草和綠化5.6萬平方米。

  縣裏舉一反三,開展“拆圍去醜、解民生難題”專項行動,力戒形式主義和“面子工程”,允許“醜”、不允許“遮”。

  “拆圍”區分三類情況:對借圍墻遮擋“臟亂差”環境的,立即拆圍墻,同步進行環境整治,還“凈地”於民;老舊小區的破舊圍墻,能拆則拆,或進行綠化美化改造;機關企事業單位圍墻,應拆盡拆,還地、還綠於居民。

  “接下來的事,盡在意料之中。”蘇陽念出一串數據——近年來,全縣投入1200余萬元,拆除各類圍墻13200米,其中三分之一為“遮醜墻”;拆圍透綠25處,透綠面積63.1萬平方米;鋪設草坪33萬平方米,新增停車位286個;清運“拆圍”垃圾4.73萬噸……圍擋背後“臟亂差”之地,變成群眾宜居宜業新空間。

  透綠、去醜、務實,將開放式城市治理效果逐漸轉化為縣域軟實力。“疫情期間,響水的城市治理也未止步,你們單位還於2022年初被評為‘江蘇省文明單位’。如今,城市‘裏子’和‘面子’兼具,工作中是不是可以松口氣了?”記者由衷地説。“松什麼氣?有一天郭超書記問我,最近早上還跑步了?發現新問題沒有?我忙答,正在摸排。”蘇陽神情嚴肅地解釋,“他在查崗!”(林 培)

【糾錯】 [責任編輯: 王玥 ]
新華網客戶端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3112959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