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江蘇要聞 融媒産品 訪談 資訊動態 推廣
新華網 > > 正文

江蘇從“城中建園”邁向“園中建城”

2023年04月25日 08:04:55 來源: 新華日報

  原標題:在注重景觀的基礎上,各地行道樹更加追求生態價值——

  從“城中建園”邁向“園中建城”

  又是一年飛絮季。其實,城市行道樹不僅會飄絮,還能吸納車輛尾氣,搭建天然“涼棚”,構建城市綠色生態骨架,助力我省從“城市中建公園”邁向“公園中建城市”。

  綠色城市,四季花葉皆為景

  暮春,蘇州常熟市楓林路上,香樟嫩綠,晚櫻朵朵飽滿,將城市道路裝扮如畫;南京北京西路的機動車和非機動車道之間,400多株美人梅綿延不絕,粉色浪漫;揚州瘦西湖旁,有“水杉大道”美譽的長春路,小雪節氣後,水杉樹葉由綠變紅,色彩豐富。

  江蘇地理位置適中、氣候適宜,是樹種大省,僅南京就有100多個行道樹樹種,常見的有香樟、懸鈴木、銀杏等20余種。省林科院景觀樹種與花卉研究所所長黃利斌介紹,城市行道樹需要具備生長較快、壽命長、枝繁葉茂等優良品質。寬大道路兩側的樹木,需高大挺拔、不易倒伏斷枝,而且行道樹要“皮實”,能抗污染、耐風暴、抗病蟲害,適應城市車輛尾氣等逆境環境。以近期“臭上”熱搜的石楠為例,能成為行道樹優勢樹種,除因其臭,還因花葉四季皆是景:早春紅葉繁繁,仲春白花簇簇,夏季綠蔭成片,秋季紅果累累。

  規劃合理的行道樹能提高街區價值。4月21日,南京小西湖片區馬道街沿街,薔薇、木香、月季等枝繁葉茂,遊客紛紛拍照“打卡”。遊客王海告訴記者,“去年冬天,我來過小西湖,最近在網上看到花開了,于是故地重遊。”暮春時節,南京街頭薔薇“花瀑”流淌。南京鼓樓區樹人路、建鄴區江東中路、雨花臺區軟件大道等道路沿街,已打造完成超1.3萬米長的浪漫花墻。

  道路綠化既有去污滯塵、降低噪聲、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等功效,還能美化街道,有效提高道路步行適宜度,帶動沿街商業發展。省規劃設計集團園林與景觀規劃設計所高級工程師張弦觀察,因擔心遮擋店鋪招牌,部分老城商業街區甚至不希望店鋪前有行道樹。張弦説,城市建立生態審美需要時間,讓健康城市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

  為改善商業街行道樹薄弱的問題,黃利斌團隊從樹種培育角度選育了“抱樸1號”樹種。該樹種是在江蘇鄉土樹種種質資源調查時發現的樸樹變異單株,主幹通直、側枝緊抱向上伸展、生長速度較快,適合栽種在較窄的商業街兩旁。

  更新樹種,不飄毛絮還更美觀

  柳絮、楊絮、法桐絮……春季不同時段,有不同的飄絮煩惱,我省近年來探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治理辦法。

  4月20日,泗洪縣城北體育公園西側步行道上,楊樹新芽嫩綠,飄絮成團的景象不見了。過去,4月“飄雪”的泗洪,10年以上的楊樹飄絮尤為嚴重。近六七年,泗洪新建城區道路兩旁改種不飄絮的楊樹後,情況大為改觀。

  改種不飄絮楊樹後,我省北部不少城市的飄絮問題得到改善。有“行道樹之王”美譽的法桐,在我省南部,是不少城市的“名片”之一,但存在難以根治的飄絮問題,法桐無絮樹種正在試點推廣中。“少果法桐新優品種的推廣與應用,將是未來發展趨勢。”南京市園林和林業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朱凱介紹,2021年3月,南京引進兩個少果法桐新品種,在鼓樓區和秦淮區進行小范圍試點。兩年來,70棵新品法桐長勢良好。

  南京主城法桐行道樹共有8萬余株,佔主城區行道樹總量近1/5。南京市綠化園林局城市綠化管理處處長臧延亮介紹,法桐飄絮短期無法根治。3月31日起,南京啟動夜間吹絮,主城區計劃治理203條道路法桐飄絮。修剪行道樹枝條,可讓大樹3年內少有飄絮,降低樹枝斷落、樹木倒伏風險。去年,南京完成57條道路、3039株法桐行道樹常態化消險修剪,減少春季果實産生量。4月初至6月底,市民可通過“果毛飄絮預報係統”,查看南京主城區道路實時飄絮情況和預報。

  自2003年起,蘇州就走上本土樹種栽種之路。蘇州市林業站副站長唐建介紹,蘇州對鄉土樹種有濃厚的情懷,居民有“前門櫸樹、後門樸樹”傳統。本土樹種不僅能減輕飄絮,其生態適應性也更強,更為美觀,病蟲害少。2016年,南京發布行道樹樹種規劃,提出優化行道樹樹種結構,道路旁不再種植杜英、樂昌含笑、毛白楊、金絲垂柳等不適應南京氣候的樹種。

  “治理飄絮非一日之功,更不是單一問題。”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教授、國家公園與保護地研究中心主任汪輝認為,城市管理者應與時俱進,更新生態審美觀念,在行道樹規劃和種植階段,多一些對自然的理解和尊重。

  豐富樹種,給鳥類更多生活空間

  老城和新城的樹種差異,體現了城市綠化理念的轉變。在蘇州老城,常見樹種有香樟、法桐、銀杏。姑蘇區的十梓街、十全街、五卅路等主要道路兩側,遍是法桐。姑蘇區虎丘路兩旁的香樟樹種植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胸徑超過50釐米。新城行道樹則出現不少“新面孔”,蘇州工業園區南施街整條街生長著無患子,樹木高大,結綠色圓果,秋季果實隨樹葉一同變黃。黃山欒樹、櫸樹、烏桕等樹木也逐漸出現在蘇州新區的道路兩旁。

  “以往,城市行道樹功能單一,主要是遮蔭;現在,樹種選擇趨于向園林看齊,在注重景觀的基礎上,更追求生態價值。”蘇州市園林和綠化管理局城市綠化處處長向華明説,立體多層次的道路綠化逐步替代單一樹種,色葉樹種逐漸替代常綠樹種。

  伴隨城市更新,老城道路樹種也趨于多樣化。蘇州姑蘇區蘇站路2021年完成綠化改造,路旁新增無患子、紫荊和紫薇。南京市綠化園林局規劃建設處處長朱海琦介紹,目前南京街頭的樹木種類已由原先的20余種增加到60余種,除常見的法桐、香樟、銀杏外,還新增無患子、烏桕、欒樹等樹幹高大樹種。

  “傳統的城市綠化觀念要求冬季也要有綠色裝點,但香樟等常綠樹木讓人冬季也曬不到太陽,容易産生陰冷感。”向華明介紹,現在行道樹兼顧常綠和落葉樹種比例。以往南京城市行道樹常綠、落葉比重為1:3,如今南部新城和雨花臺片區等新城區的樹種規劃中,這一比例變為1:4;江北新區更是達到1:5。

  “行道樹可以構成城市生態廊道,為動物的遷徙、覓食提供良好渠道。”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助理研究員潘揚説,應豐富行道樹的樹高和葉高多樣性,提高灌木和草本層植物的密度和蓋度,注重落葉、常綠、針葉和闊葉樹種間的搭配,這樣城市會更適宜鳥類等動物生活。

  從“城市中建公園”

  邁向“公園中建城市”

  行道樹作為城市生態骨架,規劃建設得當可以發揮更多作為。

  “樹木是城市中具有生命的重要基礎設施,豐富樹種多樣性才能維護城市生態係統安全。”黃利斌介紹。然而,在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因生態理念尚未跟上,以及缺乏有效的生態實踐,人與自然的關係一度惡化。

  汪輝觀察發現,為追求植物景觀“一次成蔭”,有些城市出現植物景觀速成現象。例如,較多移植大樹, 以求“一夜成林”。他建議,給樹木生長的時間和空間。在道路兩旁較寬的綠化帶,可以參考當地原有植被群落,種植自然生長的花灌木以及多年生觀賞草本植物,盡可能減少人工養護修剪,讓“自然做功”,呈現四季枯榮、富有野趣的植物景觀。

  相較于鄉村,城市行道樹樹種更傾向于追求效率,要求景觀速成,造成城市景觀高度趨同。唐建坦言:“每座城市都有獨特的鄉土樹種,承載著地方特色、歷史文化,應更多選擇這些樹種作為行道樹。”

  “在行道樹樹種選擇上,我國很多城市普遍強調‘一街一樹一景’,營造整齊統一的街道綠化景觀。”黃利斌建議,一條街道可以選擇樹冠結構、形態相近的3至5個樹種,這樣既可滿足街道景觀的整齊一致,又可增加樹種多樣性。

  行道樹不僅是城市生態的一部分,還可以“+社區”“+商場”,與居民生活生産聯繫得更緊密。比如,成都的麓湖生態城,人與自然親密無間——沒有圍欄的民居就建在湖邊,小區綠化與城市綠化無縫銜接。成都市高新區港匯天地以行道樹為“線”,“串珠”公園與商場,打造森林主題商場,人們逛商場如同遊公園。

  去年7月,蘇州市政府審議並原則通過《蘇州市“公園城市”建設指導意見》,在全省率先提出建設“公園城市”,將“處處皆景、城在園中”的願景變成現實。朱海琦告訴記者,南京也在建設“公園城市”,從“城市中建公園”邁向“公園中建城市”,這是城市發展轉型的方向,但落地還需要城市綠化建設、綜合管理、産業發展等多方共同發力。(劉春)

  

【糾錯】 [責任編輯: 沙佳儀 ]
新華網客戶端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3112956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