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要聞 融媒産品 訪談 信息動態 推廣

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 構建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2023年04月23日 09:51:40 來源: 新華網

  基礎教育在我國國民教育體系中處於基礎性和先導性地位,其對外開放程度是基礎教育現代化的鮮明特徵和重要推動力,也是實現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構建高質量發展格局的關鍵環節。隨着《教育部等八部門關於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正式印發,基礎教育也在不斷深化改革中逐漸走向全球教育的舞&。通過制度型開放構建全新發展格局,已成為未來一個時期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選擇。

  一、在經驗互鑒中提升治理水平,夯實制度型開放路基。推進基礎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是實現教育強國、民族復興的重要方面,我國基礎教育治理體系、治理能力、治理成效將決定制度型開放能否充分融入國際環境,能否行穩致遠。要做到“頂天立地”,注重在發展實踐中及時借鑒治理經驗。如芬蘭在構建現代化的教育治理體系過程中,始終將兼顧教育質量和教育公平為第一要務,實現了基礎教育從平庸到卓越的跨越。在九年制一體化基礎教育階段的課程治理中,既採取自上而下的統一課程縮小教育水平差異,也對各地區下放權限,倡導、鼓勵基層學校創新課程設計,凸顯課程的個性化,確保學生接受到既統一又有差異的教育。在高中階段,芬蘭實行了高中教育、職業教育的“兩軌銜接”,充分保障合理分流,在數字化考試方式的改革中使得高考更加學合理,有效避免了一考定終身。針對教師負擔偏重的問題,英國通過開展調查測評、優化制度設計、尋求利益相關者深度參與、改進督導評價的方式進行教師的“減負”治理,有效提升了教師的工作滿意度和幸福感。國際上也有不少國家為適應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需要,將中小學教師高級崗位結構比例提高至20%以上。需要注意的是,在域外基礎教育治理經驗借鑒、移植過程中要結合我國國情、域情、校情實際進行本土轉化,以避免“水土不服”。

  二、在交流合作中強化雙輪驅動,推進制度型開放行動。文明因互鑒而多彩,教育因交流而興盛。基礎教育的制度型開放,也絕不會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做好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快對外教育培訓中心和教育院外基地建設,積極開展優質教學儀器設備、整體教學方案、配套師資培訓一體化援助”,參與國際教育質量標準的研究制定。2017年,《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首次提到“教育走出去”的概念,提出要擴大與發展中國家的教育合作交流。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門關於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指出,我國將“擴大教育國際公共産品供給,打造‘一帶一路’ 教育行動升級版”“建立中國特色國際課程開發推廣體系”。一連串的政策供給表明,在“走出去”和“請進來”的交流合作中強化雙輪驅動,務實推進制度型開放行動已成為教育對外開放的重點任務。如《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鼓勵有條件的知名中小學在海外建立分校,或設立海外學習中心(站),參與國際教育服務。在《上海市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中,又將基礎教育的對外開放往縱深推進,提出了“探索構建中外融合的‘上海課程’,支持上海國際化基礎教育發展和境外中文學校設立”。上海市在基礎教育對外開放實踐中積極探索、率先行動,為推進基礎教育的交流合作提供了“上海方案”,貢獻了“上海智慧”。

  三、在共生共贏中堅持理念引領,彰顯制度型開放價值。在基礎教育參與國際合作交流過程中,輸出我國的基礎教育理念、文化、制度、模式、標準、內容、資源,融入全球基礎教育治理實踐,其價值旨歸是實現各國間基礎教育的共生共贏,促進人才的培養,提升國家的軟實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也是基礎教育對外開放所要秉持的理念。構建基礎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用教育推動國與國之間民心相連相通,堅持以更加開放、更加創新、更加包容的舉措推動世界教育的發展。當前,我國不少地區的教材、教輔資料已經輸出到許多國家和地區。另外,一大批國際教育人才通過參與所在國的各種教學和管理活動,既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培養了人才,提供了原汁原味的中國基礎教育服務,又在“他者鏡像”的傳播中展現了中國基礎教育的風采,我國基礎教育制度型開放的價值得到不斷昇華。

  四、在清醒認識中增強“預見”能力,防範制度型開放風險。教育的制度型開放作為新時代一種特殊的對外開放實踐,也必然會成為社會風險叢林中一個極其重要而獨特的風險場域。因此,基礎教育對外開放中,既要做到對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發展現狀進行精準判斷,也要對國際基礎教育保持清醒認識,既要警惕基礎教育制度型開放中的“黑天鵝”,也要防範“灰犀牛”。隨着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我們所面臨的國際形勢錯綜複雜,我們必須從國際發展的大趨勢中,找準我國基礎教育制度型開放的坐標定位和責任使命。要有意識建構具有我國特色的基礎教育話語體系,並在國際交流中檢視自身的理論與經驗。另外,還要特別注意赴外留學主體的低齡化現象。青少年在國際教育交流中,由於特殊的年齡階段特徵帶來的心智上的不成熟,可能會引發日常生活風險、人身安全風險、德育缺位風險、學業困難風險、情感疏離風險、消極文化滲透風險等對健康成長産生不良影響的諸多風險。因此,應堅持“關口”前移,防範和化解基礎教育制度型開放中的各類風險,建立健全制度型開放的風險防範機制。

  (倪娟,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所長,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趙亮,江蘇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講師,西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

 

[編輯: 崔雯雯 ]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271129551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