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省科協在溧陽召開院士專家專題座談會,圍繞科技創新工作,廣泛聽取意見建議。中國科學院院士戎嘉余、鄭有炓、符淙斌、芮筱亭、郭萬林、王金龍,中國工程院院士薛禹勝、蔣士成、蓋鈞鎰、張洪程,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馬昕等14位院士和專家學者參加座談會。省科協黨組書記過利平主持會議並講話。常州市科協黨組書記、主席任洪興,溧陽市委書記葉明華,溧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曹俊,溧陽市副市長黃聖君,省科協黨組成員、秘書長周景山以及相關部門、單位負責人出席會議。
葉明華對院士專家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並介紹了溧陽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他説,經濟發展品質是基礎、開放創新品質是動力、生態環境品質是優勢、城鄉融合品質是路徑、共同富裕品質是目標、社會治理品質是保障。“十四五”時期,溧陽將聚焦“六大品質”,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高標準建設科技創新平臺,為奮力打造蘇南綠色崛起品質城市塑造新動能新優勢。希望廣大院士專家能多關注溧陽、了解溧陽,與溧陽建立更緊密的聯繫,創造更多的可能性,為溧陽高品質發展建言獻策。
與會院士專家圍繞“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構建現代化産業體係,加強基礎研究”主題,談思考感悟,作交流發言。大家認為,江蘇省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和人才工作,産業基礎扎實,創新氛圍濃厚,希望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強化重大科創載體布局,加大高端人才引育力度,不斷突破關鍵技術,提高産業核心競爭力,打造科技創新高地。
結合各自研究領域,院士、專家代表還分別從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基礎研究、科普宣傳、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産學研合作等方面談感想、提建議。大家紛紛表示,溧陽交通區位優勢明顯、城市環境優美、創新土壤富饒,讓人印象深刻,希望以此次活動為契機,開辟更多合作領域,為溧陽發展貢獻力量。
“我覺得基礎科學最大的特點是‘慢’,需要有耐心,不急功近利,慢慢做。因此,一個穩定、寬鬆的科研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戎嘉余院士建議,要進一步為基礎研究人員“減負”,減少繁瑣的管理流程,讓科研人員專注于科研工作本身,讓科學家安心、靜心。“基礎科學是創新的源泉,而從0到1的工作其實非常難。只有重視基礎科學研究,才能夠永遠保持自主創新的原動力。”此外,他還提出要加大對基礎科學、基礎研究的宣傳力度,尤其要加強對中小學生的宣傳。“我想讓青少年懂得更多的自然演化、地質演化、生命演化的過程,感受科學的魅力,擁有對科學的好奇心。”
郭萬林院士提出,要做好基礎研究,就要“謀科學引領,樹教育自信”。在他看來,科學引領和教育自信是分不開的。“只有我們在科學領域國際領先,才會有更多優秀的人才願意來學習,也會進一步促進科學的發展。”他強調,做研究一定要靜下心來,科研成果往往源自大量基礎工作的累積。加強深度思考,才能有思維的火花迸發。
“‘加強基礎研究,實現技術産業高品質發展’的核心是要加快實現高水準的科技自立自強,而科學技術是人才創造出來的,所以核心問題還是人才問題。”鄭有炓院士表示,科技、人才、教育是三位一體、相輔相成、協同發展的,解決人才問題,就要加大引進和培養,他建議溧陽要跟高校、研究所建立多種聯繫,協同創新發展。此外,他還提出要把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結合起來,打造數字空間,加快發展溧陽新能源産業。
過利平認真聆聽院士專家的發言,對各位院士專家長期以來給予省科協的關心支援表示衷心感謝。他強調,院士專家是推動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開拓者和引領者,是優化科技創新資源和布局、構建現代化産業體係的先行者和實踐者。既是科協服務的對象,更是科協工作推進的重要依靠力量。希望廣大院士專家可以積極支援科協事業發展,共同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貢獻智慧和力量。
過利平介紹,多年來,省科協堅持以“四服務”為職能定位,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持續加強對科技人才的政治引領、舉薦表彰、支援培養、走訪慰問和院士專家日常聯絡等服務,傾力打造有溫度的“科技工作者之家”;堅持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著力打造品牌學術活動,積極培育發展學會組織,不斷促進産學研深度融合,通過“海智江蘇”行動,推動795個海外項目在省內孵化,全力助推江蘇高品質發展走在前列;堅持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強化科普陣地,用好科普平臺,構建全域科普工作體係,舉辦全國科普日和省科普宣傳周活動,實施科技志願服務“智慧行動”,推動全域科普;堅持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著力打造江蘇科技創新智庫,緊扣科技強省建設重大課題,持續當好黨委政府的科技“智囊團”“思想庫”,在服務科學決策、破解治理難題、完善政策環境上爭取更大作為,努力在人才強省建設中擔當作為、貢獻科協力量。他表示,省科協將認真研究吸收寶貴意見建議,持續做好服務保障工作,進一步團結引領全省廣大科技工作者立足自身崗位報效祖國、服務人民,在推動科技自立自強上擔當作為。(葛思佳/文 劉成賀/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