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江蘇要聞 融媒産品 訪談 資訊動態 推廣
新華網 > > 正文

江蘇調查記錄到鳥類358種,數量再創新高

2023年04月18日 07:58:34 來源: 新華日報

  原標題:江蘇調查記錄到鳥類358種,數量再創新高——

  提升觀測能力,呵護“美麗精靈”

  每年的4月20日至26日是江蘇省“愛鳥周”。4月17日,省生態環境廳召開全省鳥類多樣性觀測點評工作會議,發布全省鳥類多樣性本底調查成果、全省鳥類觀測網絡建設進展等。圍繞如何進一步呵護“美麗精靈”,參會嘉賓暢所欲言。

  2017年,我省在全國率先開展縣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在此基礎上,2021年又在沿江、沿海、沿大運河、低山丘陵等重點區域開展鳥類觀測,推動南京沿江濕地、太湖湖泊濕地、宜興龍池山等20個省級觀測站建設,提升鳥類觀測能力。

  省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偉京介紹,截至目前,全省調查記錄到鳥類68科358種,佔陸生脊椎動物記錄總數的80%,與2020年首次公布的調查數據相比,鳥類種數增加47種、增長15%。從物種組成看,物種數量明顯增多,生態結構趨向完整穩定。體型相對較小、適應能力較強的雀形目佔鳥類種類總數44%,其次為鸻形目、雁形目等涉禽、遊禽鳥類,鷹形目、隼形目等猛禽佔總數9%。從居留類型看,候鳥種類最多,其次為留鳥和旅鳥。對比歷史數據,候鳥和留鳥的種類、數量佔比顯著增加,東方白鸛、勺嘴鷸都是“旅鳥變候鳥”“候鳥變留鳥”的典型代表。

  南京林業大學教授魯長虎認為,江蘇鳥類的種類和數量都在穩固提升,説明生態環境總體不斷改善。這與全省基于自然的修復等舉措密不可分,比如森林城市建設、濕地改造恢復等。

  近年來,全省不斷加強鳥類觀測工作,初步構建鳥類觀測網絡體係,各地生態家底脈絡日益清晰。但總體來看,鳥類多樣性觀測仍處于起步階段,觀測基礎與能力較為薄弱。

  “提升鳥類多樣性觀測水準,還要加快布設鳥類觀測的樣線、站點,打造全局性觀測網絡。”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既要加密觀測頻率,科學合理地配置遷徙、繁殖及越冬鳥類的觀測周期,了解區域鳥類種類和數量在時間序列上的縱向變化趨勢,也要擴大觀測范圍,除熱點區域外,將農田、城市的珍稀瀕危鳥類現狀作為觀測重點。此外,要充分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其中。

  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李忠秋説,保護鳥類要先知道它們的數量有多少。現在的調查手段主要是在越冬時集中調查,把每天觀測到的數據加在一起。而新的觀測技術識別更精準,比如利用AI和動物形態學知識,通過一張照片、一段視頻就可以識別鳥的種類。“除了叫聲識別,我們還在研究鳥類聲音的特定含義,也就是它們的語言係統。灰喜鵲是一種非常常見的鳥類,我們經過逐段分析,發現它有12種聲音,每種聲音有不同功能。了解這些生態學資訊,有利于更好保護物種。”李忠秋説,未來還將開展鳥類的個體識別,比如通過AI識別出今天拍到的丹頂鶴和昨天拍到的是不是同一只。

  “江蘇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要素齊全,為鳥類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棲息地和越冬場所。”省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張咏説,將按照省級統一牽頭、地方共同參與模式,加快推進生物多樣性觀測站網項目建設,不斷擴充鳥類觀測內容及輻射范圍。同時探索一批觀測技術,加強應用AI影像識別等智能觀測手段,推動鐳射雷達、環境DNA靶向等無損觀測技術研發,提升鳥類觀測的科學性、精準性。(許海燕 王靜)

【糾錯】 [責任編輯: 王玥 ]
新華網客戶端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31129532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