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江蘇要聞 融媒産品 訪談 資訊動態 推廣
新華網 > > 正文

為構建糧食安全新發展格局貢獻“一域之粟”

2023年04月06日 07:59:09 來源: 新華日報

  原標題:為構建糧食安全新發展格局貢獻“一域之粟”

  心懷國之大者,年年稻麥飄香

  ——“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係列報道之一

  春雨落,萬物新。眼下正值小麥拔節孕穗期,江蘇各地搶抓農時,全力推進小麥春季田管工作,3500多萬畝小麥孕育著新一輪“豐收”的希望。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嚴守耕地紅線,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切實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穩定安全供給。

  作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産省之一,江蘇始終牢記糧食安全這一“國之大者”:夯實“耕”基,糧食産量連續9年穩定在700億斤以上;糧田變“良田”,奏響農業高品質發展“春之歌”;穩産保供,一片片“希望田”鼓起農民口袋。闊步新征程,江蘇堅定將“農業現代化”視為高品質發展的必然要求,不斷提升糧食價值增值鏈條和供應鏈能力,為構建糧食安全新發展格局貢獻“一域之粟”。

  夯實“耕”基,田野年年稻麥香

  淮安市洪澤區三河鎮,2萬畝連片麥田一望無際、綠意盎然。農田裏,自走式噴霧機來回穿梭噴灑農藥,農技人員指導種糧戶科學使用農機管理麥田。生機勃勃的田間地頭,是江蘇穩守糧食耕地、豐盈大國糧倉的實幹圖景。

  小麥是江蘇種植面積最大的糧食作物。“小麥播種面積常年保持在3500萬畝左右,這是什麼概念呢?相當于320萬個標準足球場的面積總和。”作為江蘇農科人,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所長楊傑的自豪感不言而喻:江蘇水稻播種面積3300萬畝,再加上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全省糧食播種面積常年穩定在8000萬畝以上,糧食總産量穩定在700億斤以上,去年更是在應對復雜的外部環境、疫情和極端高溫幹旱情況下,糧食總産753.8億斤、再創歷史新高。

  “現在出門就是稻田,我們的水鄉又回來了。”59歲的王宏濤家住靖江市生祠鎮生祠村。幾個月前,村裏原先對外承包的130畝耕地不再種植中山杉,而是收回到村辦稻谷種植合作社,重新種上了水稻。去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督查激勵通報,靖江因耕地保護工作突出榮列其中。

  把每一寸土地都用在“刀刃”上,“希望的田野”才能年年稻麥飄香。尤其是我省經濟發達地區,近年來“保護耕地”被視作安全紅線、發展底線,從前為經濟發展打造的草坪、苗木、花卉等被作為重點整治對象,通過清理騰退、強化管護等措施,分類推進整治優化。“保護好今天的耕地,才能端穩明天的飯碗,要以‘長牙齒’的硬措施,為糧食安全夯實‘耕’基。”省自然資源廳耕地保護監督處相關負責人説,江蘇規范耕地佔補平衡管理,嚴格執行國家“佔一補一、佔優補優、佔水田補水田”等要求,在全國率先堅持“先補後佔”,著力提升補充耕地品質,確保佔補平衡落實到位。“十三五”以來,全省共形成新增耕地近100萬畝,有效保障了全省耕地佔補平衡的落實。

  全力守好“米袋子”,在高基數、高起點上再奪豐收。江蘇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堅決遏制新增“非農化”“非糧化”問題,做好耕地種植用途管控試點。“今年國家已經下達糧食、大豆和油料生産目標,中央還將與省委省政府簽訂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書。”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近期已下達各市糧食和油料生産目標,各地正緊盯面積産量目標任務,充分挖掘糧食生産面積增長潛力,逐級分解落實糧食生産考核指標,做到每個縣(市、區)糧食播種面積只增不減,確保完成中央下達我省的糧食播種面積和産量目標任務。下一步,將嚴格落實耕地利用優先序,堅持良田糧用,盤活利用沿海灘涂鹽鹼地、丘陵山區等土地資源。

  糧田變“良田”,數字農業大顯身手

  田間有“耳目”、雲端有“大腦”,地裏有“醫生”,春耕時節,數字技術讓江蘇的糧田變“良田”,農民從“會種地”變成“慧種地”。

  在南京市江寧區湖熟街道的廣闊農田上,無人機、植保機忙忙碌碌,農民穿著皮鞋也能下地“種”田。“現在種田和祖輩那時完全不一樣,與其説是‘種’田,不如説是‘管理’田。”46歲的“農二代”倪清通過流轉承包,今年將完成1300畝的水稻、小麥種植。眼下正是春季田間管理的關鍵期,大面積的耕地噴灑農藥除草,過去靠“人海戰術”,如今則是“機器人下地”。倪清説:“過去緊趕慢趕,也要做好幾天的活,如今半天就忙完了。”

  “農業機械化、農業科技進步,托穩了種糧農民的信心,也吸引更多年輕人扎根農業一線。”海安市隆政街道聯合村村民于清榮感嘆。近年來,于清榮的家庭農場試驗示范推廣稻麥新品種30多個,累計投資750多萬元推進糧食生産全程機械化,添置各類農機60余套,倉庫擴容至4000多噸,烘幹設施日烘幹能力達80噸,形成稻麥種植、收割、收購、烘幹、倉儲、銷售等“一條龍”,年産值達450萬元。

  乘著智能灌溉技術的東風,如皋市浦東社區試點建設泵站、渠道、農田“三位一體”的節水灌排係統,實現渠道水位恒定和田間自動灌水,同時可通過手機APP進行遠端控制,困擾農戶多年的“下遊無水”“溢堤毀渠”歷史問題終得解決。如皋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柳傑軍深有感觸,田野萬象“耕”新——“95後”“返鄉大學生”“新農人”帶著新技術、新理念活躍鄉村一線,種糧老手負責田間培管,年輕人負責“指揮”機器、擴大種植規模……如今,如皋糧食産量穩定在67萬噸,其中優質小麥良種、優質食味稻米種植佔比分別達98%、80%。

  農技一小步,農業一大步。農業現代化,不僅讓農民有了“聚寶盆”,也讓良田産出更多好糧。數據顯示,去年,我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71.8%,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85%,均高于全國近10個百分點。

  以“數字技術”“數據要素”應用為核心的數字農業,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未來,江蘇將深入實施智慧農業升級賦能行動,不斷提升農業生産自動化、可控化、智能化水準。首先,強化數字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業資訊基礎設施建設水準,完善水、土、生態等各類資訊監測網絡,推進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其次,強化農業産業數字化轉型,全面推進農業“智改數轉”,培育一批數字化創新引領的智慧園區,打造一批智能化水準先進的數字化農場,創建一批全程貫通的特色産業鏈數字化試點縣。最後,強化數字農業管理服務能力建設,充分發揮“蘇農雲”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作用,打通數據分割壁壘,拓展一批覆蓋全省的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場景,全面推進“一網通辦”“一網統管”。

  穩糧保供,以實際行動端穩“中國飯碗”

  雖然我省糧食生産總體穩定、供給充裕,但也應清醒地看到,糧食供需總體仍處于緊平衡狀態,實現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穩定安全供給壓力依然較大。如何切實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穩定安全供給?我省推出一係列實際行動:

  提升糧食綜合産能,重點在“保”“提”“擴”上下功夫。保産量,一手抓主糧和大豆、油料,確保不折不扣完成生産任務,穩住750億斤糧食總産,一手抓重要農産品穩産保供,確保全省能繁母豬存欄量穩定在120萬頭左右、蔬菜播種面積穩定在2100萬畝左右;提産能,以實施新一輪糧食産能提升行動為契機,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建設一批智慧園區、數字農場,打造一批綠色高質高效示范片,提升糧食生産精細化水準,示范帶動面上均衡增産;擴來源,樹立大食物觀,通過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如積極發展林下種植、林禽林畜等生態種養業,加快海洋牧場建設,建設食用菌特色産業集群,合理安排設施農業生産布局等。

  糧增産人增收,反過來,人增收勢必更有意願推動糧增産。江蘇地處南北氣候過渡的沿海地區,近年來,洪澇、風災、高溫幹旱等極端天氣多發頻發,給穩糧保供、農民增收帶來巨大挑戰。如何讓種地者安心、種糧者不虧?2022年,江蘇省農業保險保費收入達64.28億元,保費規模和增幅均居全國前列,為全省818萬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1615億元。3月30日,江蘇上線“農業保險綜合管理資訊平臺”,將進一步對自然災害風險提前分析研判,推動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更快到達農戶手中。

  “今年省委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産區利益補償機制。我們的政策要讓種糧農民有錢賺、得實惠,糧食主産區不吃虧、多産糧。”揚州大學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院長陸建飛建議,要制定完善糧食生産扶持政策清單,加快構建價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的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政策體係,完善落實促進糧食生産的補貼和糧食最低收購價等政策,加快推廣“種糧一體化”生産經營機制,創新糧食訂單生産經營模式,實現優質優價,確保農民種糧掙錢得利;與此同時,嚴格落實産糧(油)大縣獎補政策,加大涉農資金分配向産糧(油)大縣傾斜力度,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推動形成糧食興、産業旺、經濟強的良性迴圈。(王夢然 王建朋 顏穎)

【糾錯】 [責任編輯: 王玥 ]
新華網客戶端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31129497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