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落地全省首個聯合自主更新改造項目
原標題:常熟落地全省首個聯合自主更新改造項目
社會資本聯手啟動工業園更新
“我們可能有1000個理由放棄這個項目,而堅持下去,一個就夠了,那就是我們已經給企業承諾,所以一定要幹到底!”3月27日,常熟支塘鎮黨委副書記鄒建安站在林園路工地前感慨。當天,該地塊更新項目打下第一樁,成為全省首個落地的聯合自主更新改造項目,未來這裡將成為支塘鎮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汽車零部件等産業的重要載體。
林園路地塊位於204國道和鹽鐵塘之間,面積113.5畝,原有27家老舊企業。“這裡産出效益太低了,每畝只有兩到三萬元的稅收,不更新盤活肯定不行。”但如何盤活讓鄒建安頭疼。如果全部由政府投入,拆遷費用接近4.6億元;完全由企業自主更新的話,地塊內企業數量眾多,土地、房産的權屬情況複雜,不具備實施的可行性。
支塘鎮黨委遂與相關部門討論後決定,走聯合自主更新的路子。鄒建安説,雖説難度同樣很高,但可以節省很大的成本。擺在工作專班面前的首個難題就是,如何説服區域內的企業?該區域涉及企業眾多,有的企業作為自有土地的業主“不願動”,有的企業涉及相互間的歸併問題;退出的企業想多拿些回報,留下的企業想少支些成本……鎮裏工作人員一家家跑,一個個談,只要有利於項目推進的合理要求都竭力滿足。最終通過企業間的兼併收購,6家企業組成聯合體,共同出資對該地塊進行自主更新。
當項目進入拆遷收儲階段,支塘鎮經濟發展局工作人員馮曉怡發現其中一棟廠房的房産證,因為債務問題被太倉、常熟兩地法院同時查封。“如果按照正常途徑,通過司法拍賣的方式解除查封,可能要半年以上。”馮曉怡説,半年時間足以讓企業失去信心。為此,支塘鎮與市資規局、常熟法院反復溝通,常熟法院協同地方政府通過與債權方協商,僅用半個月時間便解決相關難題。
項目進入審批環節後,由於地塊涉及的權屬關係極其複雜,土地利用碎片化難題十分突出。雖然在市級層面&&操作辦法,允許實行共用宗地模式,打破原有土地權屬界限進行規劃建設,但在具體實踐中並無先例。因此,對於支塘鎮提交的審批申請,每個部門最初的答覆幾乎都是否定的。
馮曉怡便與同事開始翻法條,找政策,打消各部門的疑慮。最終,常熟市行政審批、資規、交通、水務等多部門攜手,創新審批方式,重塑審批流程,為項目順利實施打開通道。3月13日,常熟市行政審批局為該項目頒發全市首張“集成式”《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3月23日,項目拿下施工許可證。“在整個項目推進的過程中,完全是企業自主出資,不用政府花一分錢!”鄒建安説。(韓雷 王瀟彬 顧海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