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江蘇要聞 融媒産品 訪談 信息動態 推廣
新華網 > > 正文

文明祭掃寄哀思,綠色殯葬惠民生

2023年04月02日 08:48:27 來源: 新華日報

  原標題:今年全省將新建擴建一百個城鄉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設施  文明祭掃寄哀思,綠色殯葬惠民生

  近日,鎮江市潤州區金山街道風車山社區開展“文明祭掃 平安清明”宣傳活動,倡導文明祭掃新風。 文雯 攝 (視覺江蘇網供圖)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當下,全省各地迎來祭祖掃墓高峰。在漸暖的春風中,人們手捧鮮花走進陵園,訴説哀思緬懷逝者。

  4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新版《江蘇省公墓管理辦法》明確,擴大公益性公墓供給,推進節地生態安葬,倡導文明祭掃新風。根據部署,今年全省將新建擴建100個城鄉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設施。全省各級民政部門也向市民發出呼籲,以文明方式追思先輩、以綠色方式祭奠逝者,用實際行動讓清明更“清明”。

  用文明的方式,讓愛和思念延續

  清明前夕,常州市在新北區中心公園舉行了一場“萬物復清明 感念寄春思”清明主題宣傳活動,倡導改變傳統祭祀方式,用現代文明的追思儀式表達思念。現場工作人員宣讀清明祭掃倡議書,代表家屬向逝者默哀、敬獻鮮花、行鞠躬禮,一系列祭祀儀式表達親屬對已故親人的追憶和緬懷。詩朗誦《我想你了》,每一句都飽含對逝者的深情和懷念。

  “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的當下,集體共祭儀式簡樸又不失莊重,為市民提供了形式清新的共祭服務。”常州市民政局副局長潘奕介紹,近幾年,常州殯葬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殯葬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取得明顯成效,基本解決殯儀禮炮車擾民等一批百姓“急難愁盼”問題。

  捧一束鮮花,不燒紙錢,在樹葬花叢前向逝去的先人深深鞠躬……這樣的祭掃場景在很多地方十分普遍。4月1日,南京功德園內,市民黃海軍一家六口齊聚,祭掃先人。“我們通過‘我的南京’APP‘寧思念’&&預約後前來祭掃。墓園門口就寫明,不能攜帶火種入內。這幾年家人已經習慣鮮花祭掃,重要的是心意,這樣很好!”黃海軍説。

  文明祭掃,形式不同,傳遞的是同樣的追思。記者在南京隱龍山、普覺寺等墓園採訪發現,各陵園紛紛推出“鮮花換紙錢”服務,讓綠色清明與鮮花相伴。雨花功德園是南京首個無煙陵園,該園還在全國率先開展“雲祭掃”,市民可隨時上網調閱“雲”系統裏儲存的視頻資料,也可免費建立網絡紀念館。

  據悉,南京很多陵園設立網絡紀念館,幫市民創建生平傳記,提供鮮花祭掃、雲端緬懷等服務,用文明的方式,讓愛和思念不斷延續。

  “祭祀在心不在形。”省民政廳社會事務處副處長何正標&&,隨着人們觀念意識的更新,鮮花祭掃、集體共祭、網絡祭掃等新形式接受度越來越高,智慧殯葬也助推殯葬行業更加便民,在破除殯葬舊習、移風易俗方面正在發揮突出作用。

  推行惠民殯葬,促進殯葬改革

  殯葬改革的最終目的是惠民和節地,政府最需要做的就是“保基本”。目前,全省各地都在推行綠色環保的生態葬式,比如,花壇葬、樹葬、草坪葬,入土為安,融於自然;生態雲葬、墻壁葬、室內葬,節地創新,利國利民;江葬、海葬,與江海同眠,讓生命回歸。

  清明前夕,無錫舉辦多場集體生態安葬儀式。無錫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地穩步推進的海葬、可降解骨灰盒葬等不保留骨灰的生態安葬越來越被廣大群眾所接受。無錫還&&減免獎補辦法,對採取生態葬的戶籍居民,給予每例2000元獎補。目前,無錫已連續舉辦集體海葬15次,1174位逝者魂歸大海。

  從2019年起,南通對市區生態環保喪葬補助標準進行提標,每戶補助3000元。據南通市公墓管理所負責人介紹,當地提供海葬、樹葬、草坪葬、花壇葬四種生態葬方式,為此,南通市專門在生態故園開設生態葬區。

  3月30日,500多位親屬參加的集體江祭,在南京八卦洲洲頭舉行。讓思念化為一江春水,讓生命回歸自然,南京已有萬餘人選擇逝後與江水同眠。還有一些居民參加社區共祭,通過詩朗誦、寫思親信等形式懷念故去親人。南京市殯葬部門不斷加大生態葬優惠力度,對生態葬者家屬給予一次性獎勵。

  “當前,惠民殯葬是破解殯葬改革瓶頸的有效方法之一。全省13個設區市、所有縣(市、區)均&&激勵政策,基本喪葬費財政承擔,隨着生態獎補、免費江祭等政策&&,江蘇節地生態葬率逐年提升。”何正標&&,殯葬無小事,事死如事生。殯葬是一種精神産品,只有依靠政府主導,實現百姓理念認同,滿足慎終追遠的情結,才能讓綠色殯葬成為人們共同的選擇。

  服務均等化,城鄉公益性安放設施漸普及

  鄉村振興進程中,農民紛紛住進整潔現代的集中居住區,長期困擾地方的私埋亂葬也迎來根治機遇。2022年,鎮江市丹徒區賀家山安息堂完成提升改造,總投資150萬元,新設存放格位2000個,可滿足街道未來10—15年的逝者骨灰安放需求。改造後的安息堂寬敞明亮,祭祀大廳整潔肅穆。逝者安葬進安息堂,成為當地村民自覺,也從源頭上杜絕豪華墓、天價喪葬費等現象的發生。

  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江蘇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畝,傳統墓葬佔地面積大,嚴重影響土地流轉和機械化耕作。公益性公墓雖然需要財政投入,卻是花小錢辦大事,造福子孫後代。去年,全省新建、擴建城鄉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設施150個,共投入資金6.2億元,新增墓穴9.3萬穴、格位31.7萬個。各地採取新建、擴建方式,綠化美化墓園環境,完善殯葬服務設施,提升了殯葬公共服務水平。

  為確保今年的該項民生實事至微至顯、善作善成,省民政廳在指導項目推進時,着眼於規模和公益屬性:要能滿足本服務區域15年內死亡人口的喪葬需求,設置花壇葬、草坪葬、樹葬等生態葬區域;所有公益性公墓墓葬費都要按照非營利、兼顧群眾承受能力的原則核定,並對低保等困難群眾給予收費減免政策。

  針對殯葬領域突出問題,全省還將提升整治規範力度,加強殯葬服務全過程監管,並推進公民身後“一件事一次辦”改革。(唐 悅)

  

【糾錯】 [責任編輯: 沙芳如 ]
新華網客戶端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371129487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