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江蘇要聞 融媒産品 訪談 信息動態 推廣
新華網 > > 正文

江蘇:強化依法治水 攜手共護母親河

2023年03月22日 07:59:44 來源: 新華日報

  原標題:強化依法治水 攜手共護母親河

  推動江蘇河湖治理保護實現新跨越

  江蘇是著名的水鄉,河湖眾多,水網密布,河湖資源稟賦與生態底蘊是江蘇的重要省情和地域特色,河湖完整完好、生境良好和功能發揮是江蘇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推動重要江河湖庫生態保護治理。加強河湖生態保護治理,是呵護河湖生態環境、建設幸福河湖的關鍵環節和根本途徑。按照“全力建設幸福河湖的動員令”部署,聚力河湖空間管控,聚焦河湖水域保護,聚智河湖生境復蘇,推動江蘇河湖保護實現新跨越。

  堅決扛起河湖保護的歷史使命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堅持系統治理理念。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實施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相互依存、緊密&&的生命共同體。堅持河湖治理的統籌協調,就是要把河湖治理放在生態系統大布局中安排,統籌各類要素、整合各種資源、協調各方需求,從全局和長遠的角度系統推動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實現河湖綜合功能發揮。

  堅持河湖休養生息。讓河湖休養生息,必須遵循自然規律、生態規律,堅持河湖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堅持自然恢復為主、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相結合,深入開展水域岸線生態修復、清淤疏浚、水系連通、河湖綜合治理、水生態涵養區建設、水土流失防治等,逐步改善河湖水體質量,提升涵養水源能力。

  堅持空間嚴管嚴控。自然界的淡水總量是大體穩定的,但一個國家或區域可用水資源有多少,既取決於降水多寡,也取決於盛水的“盆”大小。要堅持河湖空間的嚴管嚴控,依法依規確定河湖的範圍邊界;要加強河湖分區管控,從嚴從實開展劃界成果調整完善工作;要強化動態巡查監測,持續推動以河湖為載體的水流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要通過退圩還湖,增加河湖空間,提高河湖環境容量。

  堅持幸福河湖建設。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就是要以人民為中心,圍繞防洪保安全、優質水資源、宜居水環境、先進水文化的建設目標,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水和諧的美麗河湖,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

  全面推進河湖保護的現代化實踐

  江蘇水利尊重河湖自然規律、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積極探索河湖生態保護治理的有效路徑,取得了顯著成效。

  完善河湖保護頂層設計。把法規、規劃、制度的創建和實施,作為引領河湖保護、約束涉河行為、推動生態修復的戰略性、前瞻性、系統性頂層安排。深入貫徹實施《長江保護法》,&&《江蘇省洪澤湖保護條例》《江蘇省水域保護辦法》。印發骨幹河道和湖泊保護名錄,累計劃定10.8萬公里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範圍線,完成省骨幹河道、在冊湖泊保護規劃編制,布局河湖水域和岸線保護區、保留區、控制利用區和開發利用區,為岸線整治修復奠定基礎。&&幸福河湖建設、河湖巡查管控等系列指導意見,提倡河湖自然化、生態化,保護河湖的自然風貌和美學價值。

  恢復提升河湖生態空間。深入開展專項整治,發揮河湖長制工作機制優勢,全面整治河湖“兩違三亂”,全力推動河湖“清四亂”常態化規範化,全面完成上報國家的“四亂”問題清理。高位推動礙洪問題整治,全部整改完成妨礙河道行洪突出問題,拆除礙洪建築物、圩埂等礙洪設施。着力強化涉河建設項目監管,常態化開展流域性涉河建設項目日常巡查和專項檢查。

  統籌推進河湖生境復蘇。從流域的系統性和河湖生態的整體性出發,推動河湖生境復蘇,塑造幸福河湖“河安湖晏、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文昌人和”的現實模樣。先行探索退圩還湖,重點推進太湖、洪澤湖、長蕩湖、固城湖、駱馬湖等湖泊退圩還湖,加快復蘇科學合理、動態平衡、穩定可持續的湖泊生態系統。深入開展岸線治理,通過優化整合生産岸線、保護提升生活岸線、整治修復生態濕地的工程措施,修復河湖濕地岸線。

  加強“兩河兩湖”系統治理。把河湖治理放在生態系統大布局中安排,統籌各類要素、整合各種資源,系統推動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持續實施長江大保護,深入推動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做好中央環保督察整治項目整改,推動長江警示片披露問題整改,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長江岸線整治項目任務。以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為引領,着力推動以大運河水域為主軸、大運河核心監控區為輻射面的運河保護格局構建。系統推進太湖流域骨幹引排工程建設、藍藻打撈、生態清淤、調水引流、湖泛巡查防控等水利措施,連續15年完成國務院提出的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湖泛“兩個確保”目標。充分發揮洪澤湖管理委員會&&優勢,從早、從快推動洪澤湖系統治理,實現近2萬住船漁民上岸安居,逐步實現水清成流、綠連成線、景連成鏈。

  努力實現河湖保護的美好願景

  加強河湖管理保護,在新起點上接續奮進,積極推動河湖生態保護治理實現新跨越。

  要更加注重水域保護。水域具有調蓄洪水、供給水資源、保障水環境容量、維持良好生態、調節氣候及發展航運、養殖、旅游等多方面的功能。要積極開展水域依法管理、嚴格管控,發揮水域的綜合功能,改善水生態環境,推動水域面積穩中有增、水域功能逐步提升。

  要更加注重空間融合。河湖具有防洪、供水、生態等各類功能,必須更加注重河湖空間融合、多目標統籌和協同治理。要堅持防洪保障優先、供水保護優先、生態復蘇優先、應急除險加固優先,保護河湖生態空間的完整。

  要更加注重分類管控。統籌推進水域岸線功能管理、資源管控和生態保護。強化河湖水域岸線功能分區管理和用途管制,優化河湖水域岸線“三生空間”,留白河湖生態空間,實現河湖水域岸線資源集約高效利用。

  譜寫新時代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繪就美麗江蘇生態畫卷

  近期,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見》,擘畫了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宏偉藍圖,是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水土保持工作的綱領性文件。

  近年來,我省始終將水土保持作為江河保護治理的根本措施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全力推動水土保持各項工作創新突破,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水土保持呈現健康穩定、高水平發展態勢,為美麗江蘇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緊盯目標責任落實 制度體系逐步完善

  近年來,水利部等七部委每年對各省人民政府水土保持規劃實施情況開展考核評估,我省已連續三年獲得“優秀”等次。為進一步落實水土保持目標責任,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江蘇省水土保持目標責任考核辦法(試行)》《江蘇省全國水土保持規劃實施情況考核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實行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目標責任制和考核獎懲制度,省對市、市對縣同步開展目標責任考核,強化了省、市、縣、鄉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水土保持工作主體責任,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水利牽頭、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水土保持工作體系。

  近期省級&&了《江蘇省“十四五”水土保持發展規劃》,市、縣分別制定水土保持綜合規劃和“十四五”水土保持發展規劃,形成省、市、縣三級“綜合+分期”的規劃體系。圍繞小流域綜合治理,以山丘區、平原沙土區為重點區域,編制《江蘇省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實施方案(2023—2025年)》《江蘇省“十四五”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規劃》等專項規劃,引領“十四五”期間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

  統籌推進綜合防治 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從源頭上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統籌推進預防保護。“十三五”以來,通過開展水源涵養、封禁、植樹造林等預防保護措施,全省共實施預防保護面積418平方公里。以4個丘陵山區、3個平原沙土區、4條生態廊道為重點,分區分類實施預防保護工作,加強重點區域防護。在丘陵山區,以小流域為單元,因地制宜採取封禁和保護性耕作等措施,加強林草資源保護和森林植被恢復;在平原沙土區,以水源地保護、河道綜合整治和農田林網建設等為重點,通過蓄、引、提、調並舉,進一步擴大蓄水能力,改善水源水質,改良土壤品質,控制面源污染。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通過政府主導、水利牽頭、各有關部門協調聯動,科學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十三五”以來,全省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667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實現“雙下降”,水土保持率提升至97.89%,位居全國前列。以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為抓手,以山青、水凈、村美、民富為目標,大力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三五”以來共投入9.2億元,完成92個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項目建設,新建生態清潔小流域131條,累計建成省級生態清潔小流域180條。

  建立健全監管體系 服務能力持續提升

  嚴格落實生産建設項目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江蘇省生産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管理辦法》等規範性文件,規範各地水土保持方案審查審批、監督檢查和設施驗收等工作。在全省範圍內組織水土保持方案質量抽查工作,開展生産建設項目水土保持“雙提雙減”專項行動,進一步規範開展生産建設項目全過程、全鏈條管理,人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管控,全社會水土保持意識明顯增強。“十三五”以來,省市縣三級審批生産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數量逐年上升,2022年全省審批方案7560個。同時,各地通過加強宣傳培訓、實施聯動審批、開展重點監管,有效提升了水土保持監管效能和服務水平。

  深化水土保持“放管服”改革,大力推廣水土保持區域評估,推動常州市省級水土保持區域評估先行示範區建設,指導&&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技術規範,並在全省範圍內推廣,擴大了水土保持區域評估實施範圍,提高了區域評估覆蓋率。通過簡化程序、減少費用,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優化營商環境。落實助企紓困政策,會同相關部門印發《關於減徵水土保持補償費有關事項的通知》,指導各地按現行標準的80%徵收水土保持補償費,2022年全省各級共減免水土保持補償費4656萬元。

  強化科技信息手段 管理效能全面提高

  綜合運用信息化手段,實現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區域遙感監管及建設項目信息化監管三個“全覆蓋”,水土保持監管能力得到顯著提高。通過遙感影像解譯等手段開展小流域劃分,實現全省3909個小流域基礎信息上圖入庫。以縣級行政區為單位,對全省開展水土流失動態監測、消長分析,將水土流失圖斑落實到每個小流域單元,每年發布水土保持監測年報。提出“十四五”期間水土流失治理目標及水土保持率分階段目標值,並在全國率先完成了對各設區市、縣(市、區)的水土保持率任務分解。

  建成16個水土保持監測站點,覆蓋全省13個設區市,逐站編制精細化操作手冊,完成站點統計分析模塊升級,不斷優化管理體系,實現水土保持監測站點合理化配置,監測站網數據自動採集、實時傳輸、在線整編、精細管理,完成江蘇省水土保持監測與管理信息系統工程竣工驗收,全省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初步建成。

  堅持典型示範引領 綜合效應日漸彰顯

  近年來,全省各級水利部門銳意進取、開拓創新,打造了一批集中連片、效益突出、群眾歡迎的水土保持樣板工程以及可複製、可推廣的改革典型。2022年,錫山區、溧陽市、吳江區等3個縣(市、區)成功創建國家水土保持示範縣,六合區河王壩生態清潔小流域等4個工程成功創建國家水土保持示範工程,為歷年最多。全省累計創建4個國家水土保持示範縣、4個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11個國家水土保持示範工程,創建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在全省範圍形成良好的示範引領效果。

  江寧區湯山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緊扣生態修復理念,積極踐行“兩山”理念,通過開展礦山修復,5個採石宕口得到了有效修復治理,園內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生態環境和生態景觀得到明顯改善。同時,園內深耕湯山歷史人文與礦坑文化,逐步完善主題節點,吸引大量游客前來“打卡”,提高社會公眾對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的深入了解和認識,社會效益顯著。園區的礦山生態修復模式已經成為我省乃至全國水土保持示範樣板、科普教育的重要窗口,打造全國礦山生態修復的示範標杆。

  六合區河王壩生態清潔小流域以提升流域水源水質和人居環境維護等水土保持功能為目標,堅持系統治理、綜合治理和源頭治理,結合美麗鄉村、幸福河湖建設與鄉村振興,綜合治理水土流失36平方公里,濕地生態保護8.35平方公里。通過實施污水集中處理,嚴格控減農業面源污染,垃圾城鄉一體化分類收集轉運,農村河道五位一體長效管護,實現“水體活、水面清、水系暢、岸坡美”。河王壩小流域變成了一條水清岸綠的清新走廊,成為六合區的一顆生態明珠。

  新征程上,我省將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和兩辦意見精神,着力提升水土保持系統治理能力,持續加強水土保持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全面發揮水土保持綜合功能,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努力建成美麗中國的省域範例貢獻水土保持力量。

  

 

【糾錯】 [責任編輯: 沙佳儀 ]
新華網客戶端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31129452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