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雙減”工作走深走實,需要我們各級政府、教育主管部門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正確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研究把握大力推進的方法策略,需要正確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等一系列重大關係。
加快高質量課後服務體系建設。“雙減”政策&&以來,各地各校紮實工作,全面開展課後服務,目前已基本實現義務教育學校和有需求的學生100%全覆蓋。高質量課後服務體系的構建是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是順應基礎教育改革發展、保障及促進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也是健全社會福利體系和國家公共服務體系的必然趨勢。同時,近一年多來的實踐調研顯示,持續推進“雙減”工作走深走實,需要在服務的體系化、高質量方面下功夫,一是需要以滿足服務對象的個性化需求方面作為可持續發展目標,二是要以建立課後服務體系建設的保障機制與運行機制方面作籌備。也就是説,課後服務保障機制和運行機制仍需進一步完善,以圍繞課後服務可持續發展的體系建設來不斷提升課後服務質量,以最大限度滿足家長和學生的不同需求。當然,高質量課後服務體系建設離不開經濟社會的支持,它的發展也需要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所處發展階段的社會需求相適應,否則,就會導致形式化、低質化,甚至出現不能滿足一部分家長需求而導致加重經濟負擔,也會影響孩子全面充分的發展。
健全課後服務體系保障機制。法律法規的&&和國家標準的制定,是課後服務的重要保障。首先,課後服務的相關法律、政策是其獲得穩定性保障的根本依據。當前我國課後服務尚處於發展起步階段,需要推進制度化進程。尤其是建立健全課後服務方面的法律法規,在制度保障層面提供強有力的推進依據。鋻於此,應根據實際適時對諸如關於教育、未成年人保護、兒童權益保障等現有法律法規進行修訂完善,增添課後服務相關內容。另一方面,&&一部專門的關於課後服務的法律法規對其定位、性質及內容等進行周密的法理闡釋,明確其法律定位,切實解決課後服務“無法可依”的困境。其次,設立國家層面的相關標準是保障和推動課後服務穩步發展的重要手段。教育部早在2017年3月發布了《關於做好中小學生課後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首次從制度層面對課後服務作出規範要求,對主渠道、家長自願、內容形式、學生安全、組織領導等五個方面作出具體部署。這是我國頒發的第一份關於課後服務工作的指導性文件,之後各省也相繼&&相關措施,引導課後服務有序發展。2021年7月,《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提出“提升學校課後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上述國家層面的政策性文件為各地開展課後服務提出了綱領性、原則性要求,成為我國課後服務工作的主要依據。但是我國課後服務發展受區域經濟水平影響較大,因此推進各地富有特色的課後服務體系是發展的必然方向之一。課後服務保障機制與標準建設是課後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勢在必行。
優化課後服務體系運行機制。明確責任分工、構建多部門協同合作模式,加強課後服務運行管理。另外,運行過程中的經費保障是影響課後服務質量的決定性因素。首先,要深刻認識到課後服務是政府主管下多方參與的系統工程,以國家法律和政策為指南,各級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推進參與,致力於構建一種合作型的、多方統合協調的課後服務機制,進而形成舉全社會之力的協同發展模式。其次,課後服務經費會影響學生對課後服務的參與度、家長對課後服務的滿意度和教師對課後服務的重視度以及師資配給。因此,持續穩定的經費投入,是支持課後服務體系正常運轉的有力保障。在力爭課後服務擴面提質的同時,考慮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目前,我國課後服務的經費政策仍處於探索階段,各地應積極完善課後服務經費保障機制。例如,上海、浙江、山東、湖南等地均提出加大課後服務經費保障力度;江蘇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由財政全額保障,財政補貼不足的地方可將收費作為補充和輔助;深圳市堅持課後服務經費由政府保障,按每生每年1000元標準資助並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不向家長收取任何費用。正如“雙減”政策所指出的:“省級政府要制定學校課後服務經費保障辦法,明確相關標準,採取財政補貼、服務性收費或代收費等方式,確保經費籌措到位”,政府應負擔起課後服務經費保障主體責任。推進多部門協同發力,且以持續穩定的經費投入,以及對課後服務質量的跟蹤反饋,保證課後服務的健康運行。
滿足課後服務體系不同需求。課後服務作為基礎教育體系的重要環節,其相關政策緊密結合社會發展現實需要,並且與基礎教育領域的系列改革一脈相承。為了更好地滿足家長和學生多樣化需求,課後服務活動內容形式多樣,場所選擇和設施開放時間靈活。首先,內容形式方面。課後服務應設置豐富的活動內容,例如:學習支援活動,包括作業輔導、預習復習、補充學習、自主學習等;體驗實踐活動,包括實驗與工作體驗教室、文化與藝術教室等;生活指導活動,包括學生健康管理、學生自立能力培養等;體育活動,包括傳統游戲、足球、乒乓球等。除上述活動外,各地還應因地制宜開展地方特色活動。在活動內容的設置上應做到多方面的兼顧,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學生在參與活動過程中不僅能夠鞏固學校內的學習內容,還可以進行體育、文藝及民俗特色活動。課後服務不應該只是學校教育的簡單補充,需要積極開發創新課後服務內容和形式,形成各自特色,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其次,場所供給方面。學校作為開展課後服務的主陣地,應該最大限度地確保學生安全。充分利用有形的社會資源如博物館、科技館、少年宮等校外公益性場地作為課後服務的開展場所,既可以滿足家長需求,也可以拓展學生參與課後服務的活動空間。無論是學校內還是學校外,對於課後服務場所在學生活動需要的室內外空間、環境維護、衞生條件、事故防止與應對等方面都要作出明確規定,以此保障學生享受優質的課後服務。另外,應根據家長的工作狀況、學校的放學時間以及當地的實際情況,開放日期和開放時間靈活設定,充分尊重和考慮家長及學生意願和實際情況,進一步辦好課後服務,推進“雙減”工作落實,提升人民教育滿意度。(作者:倪娟,江蘇省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所長,江蘇大學金山特聘教授;趙碩,江蘇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周正,江蘇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