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王剑锋: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华网

全国人大代表王剑锋: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

2023-03-07 18:22:45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南京3月7日电(文静 李南丹)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从煤炭支撑的“黑金时代”到绿色产业集群兴起,近年来,江苏徐州生动演绎生态嬗变。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剑锋在与新华网独家连线时表示,徐州正以“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力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新华网:徐州统筹各类创新资源,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的具体举措有哪些?

  王剑锋:作为江苏唯一兼具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的地区,近年来,徐州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联动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打造区域科创平台新高地、科技资源集聚地、创新生态最优地。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打造创新发展示范。紧扣创建主题,积极争取省政府出台支持示范区建设17条措施,聚力破解传统工矿废弃地可持续利用难度大、要素供给结构性矛盾制约新老产业接续“两大瓶颈”,实施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提升、产业转型和竞争力攀升、生态修复与绿色开发、社会保障治理效能提升“四大行动”,努力走出一条“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是整合科创资源,激发创新发展动能。依托产业基础和优势,谋划构建包括工程机械产业在内的“343”创新产业集群,每个产业都成立科技创新联盟,科技研发与主导产业融合互促,智能制造、工程机械分别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集群,徐州跃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3位。发挥高等院校和独立科研院所优势,推动与企业建立紧密创新联合体。构建完善科技支持政策体系,去年兑现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24亿元、申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64亿元,累计发放“苏科贷”等政策性贷款11.3亿元。

  三是优平台育企业,做强创新发展支撑。建设以深地科学云龙湖实验室为龙头,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制造业、安全应急装备技术、细胞治疗药物产业三大创新中心为重点,100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为主体的科研平台体系,优化以徐州高新区、徐州经开区、淮海科技城为核心、15家省级园区为支撑的区域创新网络,打造一流科技创新载体。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小升高”、创新型企业倍增和企业上市鹏程计划,建立梯次培育体系,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逐年增多,去年新增上市公司5家,“制造业当家”更有底气。

江苏徐工集团重型机械有限公司的产品调试场

  新华网: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最重要动能之一,徐州在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方面有哪些政策?

  王剑锋:徐州将人才工作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力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以“彭城英才计划”为统揽,出台“555”引才工程、“人才高地28条”“领军人才10条”等系列政策,构建人才集聚“强磁场”。

  我们以最大力度引才,支持顶尖项目“不设上限”。实施产业链人才攻坚专项行动,大力引进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对来徐创业的领军人才,最高给予2000万元资助,关键技术达到世界一流、国内顶尖水平的不设上限,“一事一议”予以支持。

  我们以最高标准留才,给予优惠补贴“诚意满满”。用“真金白银”厚待人才,对全国重点高校和世界名校博士,认定市 “双创博士”,3年给予12万元资助;对本、硕、博毕业生,每月给予生活和租房补贴;每年提供1万个大学生实习岗位,发放实习补贴,让各类人才都能享受优惠政策。

  我们以最优服务聚才,解决后顾之忧“倾力而为”。建立“彭城英才卡”服务机制,打造一站式服务中心,满足子女教育、配偶安置、医疗保障等需求,大力实施人才乐居工程,对领军人才、专门人才、大学生分别给予100万元、20万元、10万元购房补贴,让人才获得“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

科研人员在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

  新华网:徐州在探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过程中有哪些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

  王剑锋:近年来,徐州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为短期的指标波动所慌乱,不为一时的转型阵痛所困扰,坚定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持续调优调高调新产业结构,探索走出“推陈、出新、赋能”的产业转型发展路径。

  聚焦“推陈”,实施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化工五大传统产业整合整治,统筹推进低端产能淘汰、产业布局优化、技术改造升级、节能减排降耗,五大行业企业从480家压降至115家,实施37个转型升级项目,经济效益“不降反增”,新增产值580亿元。

  聚焦“出新”,聚力打造工程机械“一号产业”,加快做强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产业,迅速壮大集成电路与信息通信、医药健康、安全应急产业,提档升级精品钢材、高端纺织、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全力抓好项目招引建设,确保“十四五”末形成1个3000亿元、1个2000亿元、4个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

  聚焦“赋能”,抢抓数字经济新赛道,实施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培育集成电路、智能终端、软件及信息服务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推动数实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智改数转”,深入推进数字政府建设。

徐州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景色

  新华网:徐州为推动淮海经济区和同类地区转型发展、生态修复治理形成哪些示范效应?

  王剑锋:徐州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近年来,我们锚定“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战略目标,持续推进产业、城市、生态转型,恢复了山水城市的生态本底,全面转型实践走在同类地区前列,获批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产业转型方面,坚持以产业转型为先导,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五年提高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两番,成功实现由老工业基地向现代工商业城市的凤凰涅槃。

  城市转型方面,明确“三中心一枢纽一高地”发展定位,五年实施634项城建重点工程,实现地铁成网、高架 成环,完成棚户区改造8000万平方米,农房改善惠及10万余户群众。发挥区域龙头带动作用,务实推进区域交通互联、产业协作、生态治理、服务共享,区域一体化进程明显提速,成功实现由资源枯竭型城市向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华丽转身。

  生态转型方面,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编制《徐州市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开创“石头缝里种出森林城市”范例,发布黄淮海平原采煤沉陷区、采石宕口生态修复两个国际标准,累计实施采煤塌陷地治理28.64万亩,治理废弃露采矿山202个,森林覆盖率连续17年保持全省第一。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2017年以来优良天数比例提高14个百分点,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先后荣获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等殊荣,成功实现由“一城煤灰半城土”向“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蜕变重生。

【责任编辑:戚轩瑜 】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271129417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