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關於“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紮實推進共同富裕”“引導、支持有意願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等與公益慈善相關的重要精神,為新時代慈善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着眼從三大維度加強對公益慈善的情懷、能力、法治要素培育,積極推動新時代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實現共同富裕作出應有貢獻。
慈善情懷培育。捨己為人、樂善好施的高尚品質,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具體體現。慈心為人、善舉濟世,守望相助、樂善好施,慈善情懷、慈善之舉等,歷來是人類所能領略的最真實的幸福。人類文明的演進,需要生活實踐的豐富;人民生活的變遷,需要時代精神的昇華。從唐設官辦慈善機構、元設醫療救濟官到明末清初的同善會等,慈善事業貫穿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歷史長河,留下了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大愛無疆,仁者愛人”等數不盡的大德善舉好故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一個向善向好的美好時代召喚我們,新時代慈善事業是人類美德最生動體現,進一步得到新發展。慈善情懷培育,是推動新時代慈善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程。當全社會每個人都認識到,人生慈善、心手相挽、情愫相連,富有者更需要滿懷慈善情愫,就能更好地弘揚慈善文化,營造全民慈善良好氛圍,讓無私的善念、暖心的善言、濟世的善舉,匯聚成讓社會愛心充分涌流、奮力向上向善生動展現的強大凝聚力向心力。新時代,需要慈善情懷,需要更多的慈善家,更需要由精英慈善走向大眾慈善!
慈善能力培育。慈善事業是實現第三次分配的主渠道,是我國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國家治理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離不開各行各業支持參與,更離不開每個平凡人的身體力行。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極大拓展了慈善事業的內涵外延,為新時代慈善事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需要人人心懷慈善,人人參與慈善,關鍵是慈善能力培育。大凡有善念者,若無行善能力,終究不達;大凡有行善能力者,若無慈心善念,也不可達。對於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而言也無例外,唯有練好內功、發展自己,方能行善積德。當前,黨和政府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陸續&&紓困政策、打解困組合拳,幫助企業解難題,民營企業要增強機遇意識,用好從拓展配套制度、市場准入、營商環境到減稅降費、金融市場服務等方面釋放的政策和制度紅利,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突出主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練就慈善的能力和資格,做到富企不忘富民。
慈善法治培育。近年來,我國慈善事業發展呈現一些新趨勢新特徵,比如慈善主體多元化,慈善領域寬廣化,慈善標的多樣化,慈善形式新穎化,慈善機制透明化等。但也要看到,我國現代慈善事業起步較晚,發展仍處於初級階段,信息不夠公開、費用支出較高等問題仍然存在,有的還比較突出。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還是要靠制度、靠法治,用法治推動新時代慈善事業深入人心,針對慈善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有的放矢、對症下藥,加強慈善立法,強化法治宣傳教育,教育引導人們消除偏見、化解疑慮、增強共識。實踐表明,要提高慈善機構的公信力,增強慈善事業的正能量,鼓勵積極性、擴大參與面,就應做到讓受益人的尊嚴得到尊重,讓慈善者的利益受法律的保護,充分發揮慈善法治的引領和保障作用。(陳光標 作者為全國道德模範、全國勞動模範,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長)
全國道德模範陳光標公益慈善數字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