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要聞 融媒産品 訪談 信息動態 推廣

戴珩|美好的事情是,在雨花,音樂不期而遇

2023年02月15日 09:50:57 來源: 江南時報

    01

    完全是不期而遇。

    你下班回家,一出地鐵,在地鐵口,有年輕人彈着吉他,在為你唱歌。

    你去商場,在商場門口,有一個樂隊,在為你演奏民樂。

    你晚上出去散步,在小區廣場,有一個團隊,在為你表演歌舞。

    在南京市雨花&區,美好的事情,就是與音樂,不期而遇。

    02

    雨花&區是南京主城的南大門,歷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蘊深厚。

    雨花&係二、三百萬年前古長江及其支流古秦淮河的堆積物所形成。相傳梁代高僧雲光法師在此設壇講經,感泣天神,落花如雨,故名雨花&。

    雨花&區是南京市建設中國軟體名城的核心區、國家重要的軟體産業和信息産業中心、中國最大的通訊軟體産業研發基地,是全國第二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榮獲“國家科技進步先進區”等稱號。

    雨花&區共有常住人口60.88萬。

    60.88萬人,需要文化,需要藝術,需要音樂。

    在區委、區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雨花&區文化和旅游局策劃和舉辦了“遇見”街頭音樂匯。

    03

    “遇見”街頭音樂匯以“遇見”為題,打造“遇見”場景的N種可能。

    群眾走出家門、逛街途中、上下班路上、參觀展覽、游覽景區等,都可能與“遇見”街頭音樂匯不期而遇,從而帶來驚喜與愉悅。

    “遇見”街頭音樂匯着力打造“四大&&”。

    一是群眾文藝觀賞&&。在市民廣場、商業廣場、景區、地鐵站等人群聚集、流動量大的點位,根據人群特點,差異化安排群眾喜聞樂見的音樂節目,供群眾觀賞。

    二是文藝愛好者展示&&。文藝愛好者和現場觀眾均可投入到音樂匯演出中去,可謂“‘遇見’搭舞&,想秀你就來”。

    三是文藝團隊培育&&。音樂匯吸引星級群眾文藝團隊參與演出,有效提升群眾文藝團隊的創作、表演和組織工作水平。

    四是社會力量參與&&。音樂匯有效整合文化類社會組織、藝術培訓機構、周邊高校師生等資源,形成多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

    一年多時間裏,“遇見”街頭音樂匯共計舉辦200多場活動,輻射分佈在全區8個街道園區的33個點位,服務群眾10萬餘人次。11支團隊,100多名文藝愛好者、文化志願者走上舞&。

    活動帶動街道社區根據群眾需求舉辦同類街頭音樂匯52場,形成了遍地播種、多點開花的良好勢頭。

    04

    在實施“遇見”街頭音樂匯的過程中,雨花&區主要採取了以下做法。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形成機制。雨花&區委、區政府將“遇見”街頭音樂匯納入雨花&區“為民辦實事”督辦項目,為活動提供政策和資金保障。

    區委、區政府印發《南京市雨花&區“十四五”期間公共文化服務發展規劃》,將“每年舉辦不少於100場‘遇見’街頭音樂匯”列入其中。

    項目實施工作由區文旅局主要領導牽頭,並組建了議事協調小組。制定《雨花&區群眾文藝團隊管理與扶持辦法》《雨花&區文藝創作扶持激勵機制》《雨花&區文旅局文藝精品創作三年規劃構想》等,凸顯“遇見”街頭音樂匯的引領帶動作用。

    編撰《“遇見”街頭音樂匯標準化組織工作手冊V1.0》,為街道社區開展類似活動提供指導。

    二是豐富活動形式內容,紮實有序推進。音樂匯演出節目精彩紛呈。從樂隊表演到個人SOLO,從樂器伴奏到樂器獨奏,從流行歌曲到傳統戲劇,從經典老歌到活潑兒歌,從單純音樂到音樂舞蹈結合……“遇見”街頭音樂匯讓群眾既“經常能看到”,也實現了“每次都不同”。

    音樂匯節目和人群需求相匹配。在制定“遇見”街頭音樂匯活動方案時,充分考慮各點位人群結構特點,差異化安排群眾喜聞樂見的演出節目,比如市民廣場以中老年人散步健身為主,主要安排動聽經典的老歌;商業廣場以年輕人逛街購物為主,主要安排網紅流行音樂和阿卡貝拉;科技館以親子游覽為主,主要安排未成年人耳熟能詳的少兒歌曲。

    音樂匯現場互動氛圍活躍。“遇見”街頭音樂匯的舞&是敞開式的,現場觀眾不僅可以欣賞到優美的音樂,也可以跟着歌手一起唱。如果觀眾想在“遇見”的舞&上展示自己,現場可以拿過話筒,樂隊按其需求進行伴奏,觀眾歌手角色瞬間大反轉。

    三是注重成果推廣,發揮示範作用。音樂匯每年分4季舉辦活動,每季安排50場左右。每季結束後,區文旅局召集區文化館、各街道、相關社區、群眾團隊、承擔保障任務的第三方人員召開會議,根據群眾意見建議,調整活動點位、舉辦時間、節目內容等,使活動更加符合群眾口味。

    “遇見”街頭音樂匯被江蘇省委作為黨史學習教育創新案例刊發,被南京市委作為“學習黨史辦實事,‘兩在兩同’建新功”典型案例刊發,被評為雨花&區2021年度改革創新十佳典型案例。由雨花&區文化和旅游局倪恒威、周健撰寫的公共文化高質量發展案例《與音樂“不期而遇”的N種可能——南京市雨花&區“遇見”街頭音樂匯》,在2022年8月30日《中國文化報》發表。

    05

    “遇見”街頭音樂匯可圈可點。

    一是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務的便捷性和實效性。雨花&區在33個點位安排“遇見”街頭音樂匯,並將全區公共文化場館和適宜舉辦街頭文化活動的156個場所在電子地圖上標示,提高了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便捷度。音樂匯提供的差異化、多元化節目,提高了供給的有效性。

    二是推動了文旅融合發展。已經舉辦的200多場活動,有38場安排在南京科技館、蓮花湖體育公園等景區景點,受到游客熱捧,一度成為景區景點的“人氣王”;有45場安排在雨花客廳、宜悅城、萬象匯等商業廣場,吸引了年輕人駐足聆聽,活躍了城市夜經濟,襯托了“最年輕,最創新”的雨花城市形象。

    三是增強了人民精神力量。音樂匯有充滿正能量的經典歌曲,有主題民樂演奏,有節奏歡快、陽光向上的流行歌曲,有旋律優美、節奏舒緩的民謠,有獲得江蘇省“五星工程獎”的表演唱《快樂向前方》以及《雨花頌》《逆行》《迴響》等一大批雨花創作的優秀群眾文藝作品。豐富和美好的“遇見”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了人們的精神力量。

[編輯: 沙佳儀 ]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21129365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