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江蘇要聞 融媒産品 訪談 資訊動態 推廣
新華網 > > 正文

沭陽縣大力推進移風易俗 共樹文明新風

2023年02月13日 07:47:07 來源: 新華日報

  原標題:沭陽縣大力推進移風易俗

  幹群一心,共樹文明新風

  “我是沭陽小大姐,我承諾,拒絕高額彩禮,不要車,不要房,自己家業自己創!”2月10日上午,沭陽縣50多名女青年簽下承諾書,向高額彩禮説“不”。

  “大力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努力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沭陽縣委書記彭偉説。從2020年開始,沭陽縣大力推進移風易俗,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小事不辦”的新風尚,持續開展“拒絕升學宴,引領新風尚”主題活動,深入實施“凈風2022”專項行動,常態化宣傳人情新風“宿9條”,破除群眾“思想障礙”。3年來,全縣人情消費負擔逐步減少,文明風尚更加濃厚。

  破立並舉,“小規約”就是“硬杠杠”

  “再困難的家庭,起碼要請‘兩吹一打’3個吹鼓手,不然會被人説不孝順。”2月8日,曾做過30多年吹鼓手的沭陽縣錢集鎮村民陳華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本地風俗,老人去世辦喪事至少要3天,光請吹鼓手就要花掉幾千甚至上萬元,再加上擺酒席等,一場喪事沒有兩三萬元辦不下來。

  為了講究排場和面子,一些家庭把吹鼓手換成了樂隊,把挽幅和花圈換成了電子拱門、電子花圈,還有的專門搭舞臺請表演隊,花樣不斷翻新,費用也成倍增長。

  畸形的人情消費已經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從2020年開始,沭陽縣廣泛開展以“減人情負擔,揚文明新風”為主題的大討論活動,在充分徵求群眾意見基礎上,通過黨群議事會、村(居)民代表大會討論制定“人情新風”村規民約。

  “不編‘順口溜’、不抄口號,每一條都是直接、具體的條款,讓老百姓一看就懂、拿來就用。”沭陽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姜若鳴説,各個鎮、村對婚事、喪事、其他喜事等3類事項,陸續形成了一條條“小規約”,對操辦內容、宴請范圍、隨禮標準等都做出了具體規定,漸漸地便成了村民們自覺遵守的“硬杠杠”。

  幹群“共情”,“治理者”成為“服務者”

  “村支部書記張麗經常到府看望村裏的老人,像走親戚一樣。”沭陽縣華衝鎮柳口村的周尚舉告訴記者,“我家兄弟姐妹有4個,父親去世時近90歲,按老規矩是要好好操辦一場的,讓老爺子走得越‘風光’越好。”

  老人去世後,張麗不僅第一時間登門吊唁,代表村裏送了花圈,還帶著紅白理事會成員幫忙操持起了喪事。從老人去世後的死亡證明等各項手續,到布置靈堂、招呼賓朋等,連續3天,張麗盡心盡力。“在張麗書記的感召下,我們兄弟姐妹自覺按照村規民約不擺電光門、不請吹鼓手、不請戲班,喪事一切從簡。”周尚舉説。

  “村幹部是落實移風易俗工作的‘第一責任人’,群眾家裏有紅白事,必須主動到府,這是縣裏一直倡導的。”沭陽縣文明辦主任崔桂華介紹,誰家有喪事,鎮村幹部第一時間代表鎮黨委政府和村“兩委”到府送花圈、吊唁;有的村70歲以上老人過生日,村幹部到府送蛋糕祝賀;遇到青年參軍、孩子上大學等,村“兩委”組織舉行茶話會、歡送會等,既節約又文明,有儀式感、有意義的暖心活動都深得村民們的認可,逐步代替了之前逢事必請、逢事必辦的做法。

  建章立制,“土辦法”産生“大效果”

  龍廟鎮設立移風易俗專項資金,向每個文明治喪的家庭發放移風易俗引導資金300元;錢集鎮設立“新風大食堂”,為辦紅白事的群眾免費提供辦事場所、平價菜、司儀等便民惠民服務;隴集鎮將移風易俗納入文明戶評選標準,為評上文明戶的家庭每戶發放200元水電費補貼;青伊湖鎮創新實施“文明小鋪”積分管理制度,移風易俗積分可兌換日常生活用品……沭陽各鄉鎮根據自身實際推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土辦法”,推進了移風易俗工作。

  “這一工作本身就是密切聯繫群眾的‘大練兵’,抓得好,可加深幹群‘魚水之情’。”龍廟鎮黨委書記時訓柳對此感觸很深。

  “村裏有老人去世,我們鎮村幹部都會第一時間到府吊唁慰問,現在群眾都把我們鎮村幹部當成了貼心人。”劉集鎮黨委書記宋聽松深有體會地説,通過堅持不懈地抓移風易俗工作,群眾對基層政府的認可度提高了,幹群關係進一步融洽了,對鎮村的工作都能給予支援。

  “移風易俗,沭陽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力求在思想上形成自覺、在制度上形成規范、在風氣上形成氛圍。”姜若鳴説。沭陽縣近年相繼印發了《關于開展“減人情負擔 揚文明新風”主題活動實施方案》《關于建立“拒絕‘升學宴’ 引領新風尚”長效管理機制的實施意見》等12份制度文件,將移風易俗工作納入文明村鎮、文明單位評選,探索長效機制,推動該項工作有章可依、依章而行。(孫旭暉 徐明澤)

 

【糾錯】 [責任編輯: 邱麥 ]
新華網客戶端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3112935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