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交易市場變身違建農房 農戶銷售難誰來保障
江蘇省連雲港市東海縣黃川鎮有“中國草莓之鄉”之稱,但近日該鎮新沭村多位農戶向新華網江蘇《民情直通車》欄目組反映,原先政府投資建設,佔地20畝、供農戶免費進場銷售的草莓交易市場,如今一部分土地上建了新沭村黨群服務中心,其余地塊被村委會賣給村民建房,草莓交易市場已不復存在,他們只能在車來車往的S267省道馬路邊分散銷售。有村民多次向黃川鎮政府相關部門投訴,但非法佔地建設、農戶無固定場所銷售草莓問題至今沒有解決。
1月11日,《民情直通車》欄目組前往當地調查。
昔日草莓交易市場,如今變身違建農房
沿S267省道行駛到原新沭村草莓交易市場地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巨大的“萬畝草莓示范園”宣傳牌,道路兩側都是農戶種植草莓的大棚。在宣傳碑旁,7棟正在建設的房屋,不少已經封頂。省道上各種車輛來回穿梭,馬路邊上,每隔幾米就有一個村民搭建的簡易草莓售賣點,不時有農戶從道路兩側的大棚中採摘草莓,穿越馬路補充貨源,險象環生。
馬路邊簡易草莓售賣點
據新沭村原村支書焦葉奎介紹,從1991年開始,這裏的農民就開始種植草莓,到2007年全村草莓種植面積達到1500畝,佔耕地面積近四分之三。後來,在黃川鎮政府歷任領導的有力支援下,新沭村建起了萬畝草莓生産基地,先後被命名為省、市“農村黨員和基層幹部實用技術培訓示范點”“科普先進村”。在新沭村的帶動下,周邊16個村都種植上了草莓。草莓種植成為當地的特色農業,黃川鎮也因此獲得“中國草莓第一鎮”的美稱。
那麼,農戶大量種植的草莓去哪裏賣?焦葉奎告訴欄目組,起先是農戶自己零星銷售,交易不規范,難以形成規模,輻射帶動作用也難以發揮。村委會就集中20畝土地,建成惠民便利的場所,免費供農戶進場銷售。2000年後,東海縣政府在這裏建起4個標準鋼結構大棚,自此黃川鎮便有了專業的草莓交易市場。“當時的草莓交易市場非常火爆,吸引了全國各地170多家商販來定點採購,農戶免費進場銷售,既便捷又安全,又井然有序。”焦葉奎説,草莓市場經幾任村委會負責人接力打造,對當地草莓品牌塑造和農民增收發揮了積極作用。
2016年這裏建成了新沭村黨群服務中心,2017年兩個鋼結構大棚被拆除,草莓交易場所進一步萎縮。2019年後,村委會又將草莓市場臨近省道的地塊賣給老百姓建房。
正在施工中的房屋
“這些在建的農房,在未取得上級規劃和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批手續的情況下,就開始施工,既違法,也徹底破壞了原有草莓交易市場功能,農戶被迫去省道馬路邊擺攤售賣,這個路段,每年都會發生村民因為橫穿馬路賣草莓被車撞傷的交通事故。”村民焦葉學説,他因此多次向黃川鎮、東海縣有關部門反映,但違建施工從未停止,農戶賣草莓難、馬路邊銷售不安全問題,依舊沒有人過問。
部分受訪農戶:收入減少、銷售成本增加
沒有了草莓交易市場,給當地農戶帶來了哪些影響?
農戶孫誼華告訴欄目組,他家種植3畝地草莓,一年收入有5萬多元。以前,他採摘下草莓可以直接去交易市場售賣,也不需要交攤位費,草莓市場還會給出指導價,農戶獲得市場資訊比較及時,銷售價格也比較透明規范。現如今,交易市場沒了,大家只能各自找銷路,銷售價格也是各自開價,沒有保障。“有的農戶自己實在找不到銷路,只能找中間商代賣,中間商不是拿貨就給錢,要等他們賣完之後才結算,結算價格也是中間商説了算,總體比較起來,收入減少了。”孫誼華説。
種植大戶孫雨生原先在外地打工,因為發現老家草莓交易市場産銷兩旺,2000年左右返回家鄉,在靠近交易市場旁,流轉了50畝地種植草莓。
“沒想到,草莓交易市場先建了新沭村黨群服務中心,靠近馬路一側土地又被村委會賣給農民建房,我每天淩晨3點出發,將採摘的草莓運到30公里之外的贛榆農貿市場售賣。不但不方便,銷售成本也增加不少。”孫雨生説,原本指望種草莓發財的,現在算下來,收入減少加上銀行貸款利息等等,損失了一百多萬元。
未經規劃調整擅自變更草莓市場功能,誰來管?
《民情直通車》欄目組在現場調查發現,草莓交易市場被破壞後,因為有旺盛的銷售需求,一些中間商就沿著原先草莓交易市場一側,將從農民手中流轉來的農田進行改造,建設大棚作為收購點,一些地塊還被硬化用于停車、物流,非常容易造成農田污染和損壞。
延伸後的草莓交易市場
那麼,原先草莓市場地塊上在建的民房是否屬于違建?
帶著這些疑問,欄目組來到黃川鎮人民政府。該鎮分管城鄉建設的副鎮長王叢友表示,村民所建房屋土地性質屬于村集體建設用地,2019年新沭村村委會通過公開交易平臺,賣給了當地7家村民用于農房建設,但相關手續的確沒有辦理。“我們對村民違法建設行為發過停工通知書與限期拆除決定書,但村民沒有自覺執行。”王叢友表示,他們將再次到府督促停工,責令其補辦相關手續。
黃川鎮政府下發的限期拆除決定書
草莓交易市場緣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境地?草莓交易市場功能調整是否應該先履行相關審批手續?
對此,新沭村村支書孫永表示,本次調整主要是因為該市場經營效果較差,草莓經紀人與客商不願意進場交易,這樣一來,市場無法形成規模,同時村集體經濟無法增加。後來經村委會研究,將草莓市場功能變更,原交易市場內剩余的一部分鋼結構大棚對外發包,靠近省道的部分土地賣給農民建房。“發包租賃和拍賣給農民建房,村集體經濟合計增加了200多萬元。”孫永説。但孫永坦言,因為該土地屬于村集體建設用地,土地性質變更手續還沒辦理。至于農戶反映的賣草莓難、路邊售賣不安全的問題,他表示將進一步走訪了解。
東海縣自然資源與規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閔春生告訴欄目組,經了解,新沭村草莓交易市場土地性質是屬于存量建設用地,如果改變土地使用用途,需要符合規劃,並取得相關審批手續,才可以建設。“我們正在召集新沭村草莓交易市場規劃評審會,邀請專家對新沭村這20畝土地進行論證,草莓交易市場是否應該存在,變更後適合什麼用途,這些問題都會被討論。”閔春生説,違規行為將被糾正。(虞啟忠 施博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