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江蘇要聞 融媒産品 訪談 資訊動態 推廣
新華網 > > 正文

加強科技創新,走好農業強省之路

2023年02月03日 07:37:19 來源: 新華日報

  原標題: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引發農業科技工作者熱烈反響

  加強科技創新,走好農業強省之路

  2月1日,省委書記信長星在省委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在實現農業高科技引領上走在前列,牢牢把握戰略科技力量“關鍵支撐”,切實用好科技管理體制改革“關鍵一招”,突出抓好科研成果轉化“關鍵環節”,真正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農業科技創新如何進一步高品質開展?我省涉農類高校、院所的科技工作者圍繞會議精神展開熱議。

  攥緊農業“晶片”,充實江淮糧倉

  加快實現農業科技自立自強,關鍵要不斷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攥緊種質資源這一農業“晶片”。去年11月,生物育種鐘山實驗室(以下簡稱“鐘山實驗室”)揭牌運作,全力構建現代高效的生物育種創新體係,為打好種業翻身仗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育種就是通過改良現有品種,讓新品種産量更高、品質更好、抗性更強。”作為鐘山實驗室共建方之一,揚州大學的育種實踐碩果累累。揚州大學副校長、該校水稻遺傳育種團隊負責人劉巧泉教授告訴記者,高産和優質是水稻育種兩個最重要的目標。“育種是長期堅持的過程,要腳踏實地,肯吃苦、多下田,更要緊密結合生産實踐,真正把實驗室的成果轉化為農田裏的碩果。”

  20多年來,劉巧泉團隊錨定水稻生産産業鏈上游這一方向,綜合運用現代遺傳育種學和基因改良技術,不斷改良稻米品係,培育出更加好吃、營養更高的水稻新品種。揚州大學作物學學科多年來先後培育的30多個水稻、玉米、小麥、大麥、油菜等優良品種,均在大面積生産上得到推廣與應用。2019年至2022年,該校左示敏教授團隊培育的糯稻新品種“皖墾糯3號”累計推廣近40萬畝。

  劉巧泉表示,針對信書記提出的牢牢把握戰略科技力量“關鍵支撐”新要求,揚州大學將堅持聚焦國家戰略、科技前沿和地方農業發展所需,圍繞種業重大科學問題和“卡脖子”關鍵技術難題,在水稻、小麥等主要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與鑒定、重要農藝性狀基因挖掘和利用、高效精準育種方法構建與優化、突破性新品種選育和推廣應用等方面進一步研究,不斷為“攥緊中國種子”“端穩中國飯碗”貢獻力量。

  深化體制改革,激發創新活力

  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是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提升科技創新體係化能力的關鍵因素。南京國家農創中心創新搭建科學家、企業家、金融家“三家唱戲”的大舞臺。自實體運作以來,中心聯合新希望集團、中信農業、蘇美達等成立總規模17.8億元的高水準産業基金,對有發展潛力的農業科技型企業注入資本,助其擴大發展。其中,專注于無人除草機、農藥播灑機的極目機器人公司,估值水準較投資時已實現約3倍增長;研發液相晶片、打破國外技術壟斷並推動農業育種國産化的博瑞迪公司,估值水準較投資時已實現約6倍增長。

  “這樣的‘大舞臺’,讓科學家找到承載成果轉化的企業,讓企業家找到高轉化性成果,讓金融家找到投資熱點,農業創新創業活力競相迸發。”南京國家農創中心黨工委書記、管辦主任周蓉蓉説,中心將認真貫徹落實省委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的要求,2023年在深化“小管辦+大集團”運作機制上下功夫,推進市場化;以平臺運營、股權投資、科技整合輸出、活動培訓承辦等為重點,持續提升農創中心“造血功能”。

  “深化‘科技+服務’模式改革,深入實施亞夫科技服務工程,打造‘技澤江海’特色服務品牌。”江蘇沿江地區農科所所長張一峰説,去年沿江農科所推廣自主研發的“稻茬麥簡耕秸稈覆蓋技術”,助力如東濕爛地晚播小麥畝産超千斤;推廣的蠶豆芽苗人工“春化”及高效栽培種植技術,提高鮮蠶豆産量近10倍;在啟東推廣“蠶豆幹改鮮”技術6萬畝,實現每畝增收600元左右。

  張一峰告訴記者,沿江地區農科所正持續探索“科技+保險”服務“三農”新模式,與保險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發揮農業保險風險減量管理功能,通過共建技術研究平臺、培訓推廣中心,轉化科研成果,強化災前預防、災中施救、災後賠償的服務能力。

  夯實轉化路徑,保供給促增收

  科研成果轉化是科技與經濟結合的重要途徑,是培育發展新動能、塑造發展新優勢的重要手段。前不久,省農科院畜牧研究所團隊首席專家鐘小仙牽頭的國家審定品種“蘇牧3號”蘇丹草—擬高粱雜交種科技成果,成功轉化至南京易周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轉讓合同額達120萬元以上。該品種可用于草食畜禽養殖、生物質能源轉化、水土保持和鹽鹼地改良。

  “加速科研成果轉化、強化科技服務支撐,是加快我省農業強省建設的重要一環。”省農科院院長、黨委書記易中懿説,省農科院將進一步發揮科研單位優勢,主動對接省農業技術需求,持續優化完善公益性亞夫科技服務體係,以及“即研即推、邊創邊推”産業研究院、科創聯合體、長三角科技服務雲平臺等成果轉移轉化模式,並探索按照“場景+鏈式”,面向全省創建20個左右集研究孵化、整合轉化、試驗熟化、推廣應用為一體的科研示范推廣基地,立體推進全要素、全過程、全鏈條重大關鍵技術整合,讓最新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省委農村工作會議為新征程上我省‘三農’工作制定了‘任務書’和‘路線圖’,作為涉農院係,我們將立足地方,發揮專業特色,將‘路線圖’轉化為‘施工圖’。” 鹽城師范學院濕地學院院長唐伯平告訴記者,江蘇是全國灘涂大省,高效利用廣袤的灘涂鹽鹼濕地,解決江蘇人多地少和現代化建設對土地的需求之間矛盾,讓荒蕪灘涂成為農業土地資源,急需提供科技支撐。濕地學院技術團隊發明瞭沿海灘涂重鹽土三合一的“脫種一體化”栽培技術,實現了鹽鹼地頭年“噸糧田”小面積試驗和大面積成功實踐。

  成果落地、服務惠農,2022年,蘇夢1號、蘇夢3號、蘇創1號、蘇創2號等品種經營權按提成與預付權益費方式全面成功轉讓,江蘇徐淮地區淮陰農科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率保持90%以上;全所轉化科技成果17項,實現了“原創技術+無形資産”的聚合裂變。該所黨委書記、所長彭傑説,淮陰農科所將貫徹落實好省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強化科技支撐、推進成果轉化,在精準服務産業中不斷優化成果轉化路徑,大力實施科技保供給促增收強産業專項活動,形成全産業鏈的技術解決方案,在鄉村産業振興中展現科技引領的農科擔當。(張宣 葉真 程曉琳)

【糾錯】 [責任編輯: 王玥 ]
新華網客戶端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21129332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