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有這樣的認識。書法家,就是以筆種田的人。他們耕的是數千年日月傳承的墨田,耘的是越來越寬博的心田。某種意義上,與其他的藝術家創作形式相比,存有同而不同之妙。想來,古人以智慧創造漢字,執一支毛筆,取自然為載體,化天象於腕心,將文化以源遠流長。此為書法作品創作的妙中之妙也。
李多寬書法作品
有許多時候,靜觀著名書法家李多寬先生的書法作品,也常有這樣的感通。會於不知不覺間,被他筆下舒朗而古俊的漢字中所産生開來的強大文化磁場所相吸,無形中就像有一塊獨具東方文化魅力屬性的磁鐵,將人深度引入其中。從而産生樂此不彼,暢行於他各種書體之間油然而生的愉悅,以及煥發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由衷熱愛。
李多寬書法作品
對於這份體驗與感知,似乎對每一個欣賞和喜歡他書法的人,都有種難以拒絕的誘惑之美。且逐漸會形成清晰的精神記憶,讓人揮之不去。究其緣由,我思有三:一是多寬先生的書法,字我如一,早已融合了“物化於心”的超然境界,最終練就了“功在詩外”的書法追求與天地和諧相生的豁達,得到了“了然於心”的自然體現;二是多寬先生飽讀文史諸學,他的書法深得古人之正源,而形成“古今合一”的精神面貌;三是他的書法之道,形成與諸多古代書家相近的成道脈絡,多年為政從一把手崗位上的闊達視野,匯合成了他廣博的文人襟懷。如果説以多寬先生為例,他則是新的時代一個極具代表性的文化現象。
回歸於書法,就像得大道之人歸於田園。多寬先生所代表的文化現象,我想更多是來自於書法藝術內部彰顯出的深層次的藝術內在邏輯與美學魅力。不以走近或解析,很難知道一位於少年時就熱愛書法,後又經北大歷史系師古深造的書家,他真正的內涵,不只是因為他歷經幾十年如一日,披星月,臨百貼,師古人,以一路持續走來的堅守與堅韌,養正育德,入古出新,因而形成了挺拔的文人風骨。除此以外,更是人類本性對美好精神生活的孜孜追求。
李多寬書法作品
我國著名學者、書法大家言恭達老師,曾評價李多寬先生的書法作品為“新的士風”。如果説中華文化需要一代代人去傳承與復興,文化的沃土上更需要有“士風”精神的持徐。因此,我們懷以真誠的希望,在新時代文化繁榮景象涌現如潮的當下,以書畫為代表的經典傳統文化,更多的藝術家能回歸純粹與本源,而形成一股新的文化生態。祝願如今已是中國國際書法藝術研究會會長的多寬先生,他在書法藝術大道上,不僅能取得眾多悅人的成就,還能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責任,將更多的與時代相合拍的“新士風”匯聚在一起,形成嶄新的時代魅力之美。
李多寬書法作品
其實,關於多寬先生書法的魅力所在,還遠不止這些。跳出書法本身,換個視角。面對多寬先生的書法之美,無論是他的楷書或行書,都可以説美到了美妙絕倫,以至於找不到精準的新詞彙來涵蓋,就只能以形容詞而代之。他的書法,我經過長期學習與觀察,時感有一種清正的能量蘊藏其中 ,就像看他筆下古絕的“散氏盤”,會被其內在罕見的高古與淡定之象,帶入到千年之前的場景。甚至覺知耳畔,忽有徐徐清風而來,情不自禁想搬個板凳坐下來,聽他自古而今,暢談這些古老漢字的由來。特別是舉杯之際,如握懸筆,仿若在瞬間,陪着先生舉步又回到眾賢集敘的蘭亭,共舉文化盛世,真是一番醉意與快哉。
李多寬書法作品
想為多寬先生,寫一篇文章,今日得以完成。這是我心靈空間的直覺思考,更是精神世界高級的一次旅行和享受。也是久而形成的對多寬先生書法氣象的最本源的認識。我長期習於詩詞,偶涉硯田,也深得先生指教。行文如同參拜一座高峰,想盡量擠掉一些感情色彩,但依然難脫敬仰之情。相比他的淡定與從容,我以情感色彩偏濃的情愫,似乎一下子很難從美學或是哲學的角度,對他在書法藝術大道上所取得卓越成就,作什麼貼切的評價之語。故以群山之丘,向先生相望,相隨,以求得更遠的大道!
李多寬簡介:李多寬,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文章作者簡介:鄭強斌,詩人、藝術評論人、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