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要聞 融媒産品 訪談 資訊動態 推廣

慎言:文藝創作要有個人藝術風格——以中國書畫藝術為例

2023年01月18日 14:26:16 來源: 江蘇文藝評論

  在文藝界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觀點:文藝創作一定要有個人藝術風格,要形成自己獨特的面貌,要和古人、今人拉開距離等等。這種觀點從表面上看接近完美,似乎成為顛撲不破的真理,但仔細想想,這是一個欠深思的想法,也是一個“皇帝的新裝”。暫且不説藝術的繼承是一個多麼艱難而漫長的過程,即便在整個藝術史上真正能形成自我風格的又有幾人?當然,我這裏所説的風格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是指每個人都有自己個性,即便是一天沒有學過書畫的“涂鴉”也各自不同,因為世上連樹葉都沒有兩片相同的;而狹義的風格是指經過長期、艱苦的繼承,掌握了相當的藝術語言、形式之後,在前人的基礎上所形成的自我風格,我們這裏所説的風格顯然是指後者。

【宋】蘇東坡行書

  那麼,這種觀點是如何形成的呢?我們認為主要是受到百年來近現代思想的影響,其中受現代科學精神和進化論思想影響最大。現代科學思想起源于古希臘,發端于文藝復興之後,是柏拉圖理念論與通過實驗找到因果關係的邏輯形式;進化論思想則認為一切都是進化的,世界是進化而來的,是由低級向高級進化的結果,新的代表進步、代表先進,反則就是退步、落後等等,這兩種思想推動了近現代人類的進步和發展,提升和啟迪了我們擺脫認知上的局限和愚昧。在這種思想的引導下,一切都需要創新,強調個性和具有創造力就成為必然。正如錢學森所言:我們不能人云亦云,這不是科學精神,科學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創新。其實,文化的發展是極為豐富而復雜的,藝術特別是中國幾千年的藝術,不是近現代思想土壤的産物,也不是在科學思想和進化論的規律下運作的。科學精神、進化論的思想在近代幾百年的人類發展進程中,深刻地影響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只要是科學的就是好的,就是毋容置疑的,只要是新的就是進步的、先進的。其實文化、科學、藝術的精神實質、內涵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文化是一個大的概念它包括科學和藝術,是人類所有物質和精神的總和。科學是一種理念邏輯係統,其唯一源頭是古希臘。而藝術特別是中國傳統藝術是一種審美活動,是一種直覺的非理性、非邏輯係統,東西方藝術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中逐步産生的,她們自我發展、各成體係、各具特色,是不可一概而論的。

  那麼,我們為什麼説要慎言“文藝創作要有獨特的個人藝術風格”呢?因為要形成個人風格是非常難的,絕大多數人窮畢生之力能很好地繼承都屬不易,更不要説形成被認可的個人藝術風格了,所以草率而簡單地強調文藝創作,要有個人藝術風格談何容易?如果將這樣的觀點普遍化、簡單化更是不慎之言,會産生諸多的混亂。

【宋】黃庭堅行書

  主要理由有三點,以中國書畫藝術為例:

  一是文化的特性決定了藝術的特質。中國書畫藝術是幾千年中華文化所孕育的結果,有什麼樣的文化就形成什麼樣的藝術。一種文化一旦形成,它便具有自我保護功能,會按照自身的規律發展、演變、衰退。當前書畫界所遇到的諸多問題,其中很大部分是文化差異造成的,目前我們滿腦子“夾生”的現代意識,所用的手段、材料和方法等也都是現代的,但面對的書畫又是傳統的。例如在目前書畫展賽中出現的“千人一面”的現象,則是因為“千面”,即個人風格,在傳統的審美標準下,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形成,但幾千年的文化積淀又迫使我們在評判上遵循傳統標準,而現代標準又沒有形成,所以出現“千人一面”的同質化現象就成為必然。其實歸根結底是傳統和現代的衝突沒有解決,更何況傳統的書畫能不能適應這種現代的展陳形式和方式,還值得探究和深思。我們應該深刻地認識到:在文化的交流中,不相容、不相合的部分,往往是文化最有價值的部分,最能給我們帶來思考的部分,有時不但不需要改變甚至要拉大這種相異性,才更有文化發展的長遠眼光。

  二是這種觀點輕易地提出並普遍的實踐,一定會帶來拔苗助長、急于求成的現狀。因為風格一定是長期自然形成的結果,否則便一定會是在形式和表面上做文章。形式是可以在短時間裏被制作出來的,而真正的風格是作品精神和形式的高度統一,是長期積淀的結果。從東西方文化的比較來看,外在的形式更多表現為物理性,而內在的精神修養卻表現出文化性。現代的科學思想是以數理邏輯為基礎,以物理學為主體,從而帶動其他領域推動社會的全面發展。近代以來的社會發展是建立在兩大物理學基礎之上的,一個是牛頓的絕對時空觀,另一個是愛因斯坦的相對時空論,當前物理學將進入以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為主要奠基人的量子力學,這三種理論徹底改變了人們對宇宙和世界的傳統看法。這些物理學的成就是引領、推進人類發展最主要的力量,也代表著科學精神的核心。這種科學精神不僅影響了西方自然科學的發展,也深深地影響了近現代西方繪畫的發展,不管是文藝復興之後的印象派、立體派,還是以康定斯基為代表的抽象藝術,都表現出強烈的科學性,即便是後現代繪畫高舉“反科學”大旗,其基礎還是科學思維。這和中國繪畫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思維方式,其解剖、透視、比例、色彩、光影、構成、明暗等西方藝術的基本概念,在中國的繪畫中幾乎難以尋覓,即便有也具有本質的差異。所以,在中國書畫藝術創作上過于強調個性和創新,是沒有考慮到東西方藝術的差異,這也是近40年來書畫界出現諸多亂象、惡搞、淺薄現象的思想根源,導致了手段的極端、形式的誇張、視覺的衝擊和方式的怪誕等必然後果。

【宋】米芾行書

  三是抹平了東西方藝術的差異。我們説,中國傳統文化有天下觀沒有世界觀。在天下觀的視野下我們的文化精神極為豐富、各具特色、各有分工,如儒、釋、道以及禪宗、理學、心學等,然而,在世界觀的視野下,中華文化就是一個以農耕文化為主的文化形態。儒家文化是農耕文化的核心,其精神實質是“德”,是典型的向內追求的一種文化類型。而西方文化是以工商業文化為基礎的理念論“智”的文化,具有很強的科學、創新和進化思想,因此,強調個性的形成是科學的思維方式,是跟著現代文化走了,如果我們的書畫也順此道而行,就抹平了東西方文化和藝術的本質差異。

  值得慶幸的是,在文化觀上,我們比古人多了一維觀照世界的角度。沒有哪個時代像我們當下這樣深浸于現代思想文化至深,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又何嘗不是歷史對我們的垂青。因為不管你對一種文化研究有多廣、研究成就有多大、思想有多深,唯有對立面的出現,彼此才更加清晰。用西方的美學思想看西方,科學與藝術有別,用中國藝術精神看西方,西方全是科學;用中國眼光看中國科技和藝術有別,用西方的眼光看中國文化全是藝術。因此,梁漱溟有句名言:“西方的一切都是科學的,中國的一切都是藝術的。”我們強調的東西方文化藝術之別,不是保守主義更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因為正確地判斷不是“情景判斷”,不要以當下的生存狀態去判斷,而是更大尺度的判斷,即從世界觀、宇宙觀、歷史觀,從東西方之別、文化的豐富性去看,——總之從文化生存的底層邏輯去判斷。只有這樣才能看出保持東西方各自文化特質是多麼的重要,而過分強調個人風格則不是中國藝術精神的核心,而是與現代科學思想接軌,這不能不説是一種淺薄和短視之見。

【宋】蔡襄行書

  托爾斯泰説:多麼偉大的作家,也不過是在書寫他個人的片面而已。其實,大到東西方文化的發展也是如此,這是世界的無限和人類認知局限的永恒性,也是社會發展的無窮動力的源泉。中國重德文化下的藝術精神,具有內斂的向內性、不追求外在形式的風格,會造成兩種傾向,一是厚重博大,一是保守後退。例如中國的書畫藝術,其筆墨是最為重要的因素,而這種筆墨和戲曲的程式一樣看似變化不大,其實她是在改變人而不是改變藝術的外在形式,是要求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從而帶動作品外在樣式的變化。作品的外在形式是人的文化個性決定的,藝術之間的差異、高下是人的差異和境界的高下,而人的高下是內在文化的高下。藝術其實是沒有古今之別的,其實質是文化之別。因此,中國藝術最後走向了文人藝術,而文人藝術的核心是改變人的精神,其思想之源取之于心性之學,而心的藝術是不會過分強調外在形式的多變。

  在以上思想文化的背景下,在這樣的藝術實踐下,以現代思想指引我們的書畫藝術創作,必然走向淺薄、浮躁、急功近利、快餐式,因為,水土不服是必然的。當然,並不是説東西方就不能融合,只是這種融合不是在淺層次上,更不是外在的“物理融合”。更何況傳統書畫藝術本身,並不是沒有自己創新、發展的空間,她一直以自己的方式在發展、演化、創新,只是被社會的動蕩所隔斷沒有形成主流。更為重要的是,其融合的必要性值得探究,因為世界是越來越豐富好,還是走向趨同好,這是不刊之論。

  保持中國文化的向內性特點,不僅是中國文化傳承的需要,也是中國文化發揚光大的需要,更是世界文化多元發展的本質特徵。中國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積淀,雖然存在很多問題,但是她的向內性文化精神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好似被壓縮成一個晶片,在看似很小的外在形式下,蘊藏了極為豐富、厚重的文化內涵,使她變得極為厚重、博大而深沉,它的一個筆畫、一段唱腔和一張冊頁都有其審美價值和獨立的存在意義,這是東西方藝術最大的差異之一。我們不是孤芳自賞,這是我們文化的基本特徵,如果消解了甚至失去了這個核心精神,那麼這種藝術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何在?(圖片來源于網絡)(衡正安)

  學術簡歷:

  第十一屆全國文代會代表。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江蘇省委宣傳部首批紫金文化藝術英才。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秘書長,言恭達文化基金會秘書長。一級美術師,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中國文藝志願者協會理事,(全國)高等書法教育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主要從事文藝評論、書法理論研究和書法創作。出版專著8部,發表論文150余篇。獲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第九屆中國文藝評論獎,第二屆江蘇文藝評論獎,首屆江蘇紫金文藝評論獎等。

 

[編輯: 邱麥 ]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37112929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