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恭達先生是當代著名的書法家,有着深厚的筆墨功底、全面的藝術修養和廣泛的藝術影響力。十年前,我寫過幾篇關於言先生書法的文章,我認為基本上將言先生書法的特點、風格以及藝術成就表達清楚了,那麼今天我為什麼又要寫他的文章,如果就書法而論書法我覺得也跳不出以往的核心內容。然而,隨着這十年來書壇的發展,中國書法更加地融入到現代化的環境之中,特別是新媒體的出現,書壇更加開放,手段更加豐富,思想更加活躍。
近年來,中國文化界出現了一個非常好的思想傾向,就是對百年來我們的文化立場,現代思想發展的反思,這是重大的歷史轉向,將對未來文化的發展産生重要的影響。然而,書法界始終保持着一貫的“木訥”、滯後,其實,書法作為最具中國文化特色的審美現象,應該最為敏銳、最先反思、最需反思,也最具有反思的價值。所以,今天我們再談言先生的書法是想將其作為一個文化現象,放在現代思想的框架內進行較為深入的思考,這不僅可以真正地讀懂言先生的書法,或許對看清中國藝術、中國書法的獨特個性和未來的發展方向,有所裨益。
月照人間辨濁清,經綸滿腹盡神明。老梅雪蕊香如故,我仰今賢一幟擎。 ——大篆 自作詩《季翁讚》
十年來,中國書法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各種活動異常的活躍,不同風格、流派,傳統、現代等創作和思潮激烈碰撞,特別是隨着互聯網、手機的廣泛運用,微博、微信、抖音、公眾號等新媒體的使用,使書法的傳播、學習、展示更加的方便,使書法創作和思想的傳播更加便捷,網絡全球化的特點,現代思想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得到迅速傳播,書壇來到了一個百年不遇的歷史大變局時期。然而,我們也必須清楚地看到,書壇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小覷,堅持傳統者,由於長期以來當代書家對傳統文化的睽隔,對傳統缺乏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探索創新者,由於知識結構所限,對現代藝術的起源、美學思想的系統認識嚴重缺乏,因而,導致了當今書壇傳統不夠全面而深入,創新者膚淺而盲目,魚龍混雜,價值觀、審美標準混亂。
顯然,言先生這輩書家是當今書壇的中流砥柱。可以這麼説,當今書壇出現了一批學有所成、取得了相當成就的書法家,言先生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始終走在傳統書法的大道上,是真正懂得傳統書法,也真正懂得傳統書法創新規律的清醒之人,這使得他在當今書壇戛然獨立,喜愛者夥,而深知者稀。今天,我們就通過言先生書法這一個案,進行較為深入地分析和探究,闡釋其對當今書壇的價值和意義,並從中探尋出中國書法乃至中國藝術的發展規律和創新特質。
黛點花城薄霧開,潮聲到枕月中來。問君此夕洋洲夢,一寸春心萬里回。 ——大草自作詩《澳洲行之一》
在展開這一話題之前,我想有必要先談一談我們的文化立場問題,這樣或許更能説清我們為什麼覺得言先生的書法,具有討論的價值和意義,這不僅是書法藝術發展的方向問題,也是一個前提和導向。
百年來,審視我們所走過的文化之路,突然發現:百年來我們的思想被現代文化所包裹,傳統文化似乎被忘記,大到世界觀和社會觀,中到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分類,小到我們從小學到大學所學的課程,幾乎和我們傳統的文化關係不大,這種文化的喪失已經“集體無意識”。長期以來,我們對傳統文化有一個認識上的誤區:普遍認為,幾千年的傳統是在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發展、融合,創新而來。其實,我們的文化和藝術是遵循着自我的內在規律,演化、發展而來,是一套獨立而完善的體系,雖然它有輝煌的一面也有欠缺和不足之處,但是,我們的獨立性是非常明顯的,也是不爭的事實。在這樣的文化立場上來談言先生的書法,我想才具有了一種歷史性、客觀性和思想性。
無垠大愛勝三陽,化雨東風播梓鄉。莫嘆春歸花委地,慈情應共海天長。 ——小篆自作詩《善行天下讚》
下面來談談言先生書法的當代價值。
言先生書法的當代價值,簡而言之,是一種“古典性”在當今的再現,進而言之,是保留了傳統書法的核心精神和這種精神指導下的創新方式。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獨特的用筆方法。我們知道書法最大的核心之一是用筆,筆法決定了書法的專業程度和水平、境界的高下,以及風格的形成,當然,用筆也受到外在如毛筆、紙張、書體以及理念的影響。我們看到言先生的書法所具有的獨特書風,與其獨特的用筆方法是分不開的,在以中鋒為主的用筆基礎上,中、側鋒互用,並伴隨着裹鋒、澀行的互用,以適應長峰羊毫和生宣紙等工具、材料的特性。這種用筆方法在其正書如甲骨文、篆書和隸書中使用,難度不算很大或不甚明顯,但運用於行草書特別是大草的創作,既能保持線條的質量,又要保持中鋒的任意揮寫;既要克服純羊毫太軟,又要保持中鋒運用,更要借助生宣紙的暈化,使其裹鋒、澀行的用筆方法,將這些矛盾一一化解。因此,獨特的用筆,使他的正書不滯不板,他的草書寧靜而純正,既高古又有新意,從古遠的篆籀而來,又連接起羊毫和生宣的特性,是古典書法用筆的當代創新。
散為周武佐,橐實夫子師。 ——金文 集散氏盤銘文聯
二是一根“祖線”打通書法諸體。我們對書史中有成就的書家研究後可以發現,其多種書體間都能保持風格的一致性,並有着明顯的內在關係,或線條或字形抑或氣息等,不管書體相差很大如楷書、篆書抑或行草書,但各體之間一定有着內在的&&,互相貫通、風格統一,而不是“各體為陣”、互不相干,這就是所謂的自家面貌。言先生用大篆這根“祖線”,建立起各種書體的&&,特別是他的大草不僅與當代書家相比有着不同的風格,即便放在整個草書史上,也具有非常獨特的個性,這就是古老的篆籀之線,貫穿於各種書體之間,連綴成自己的書法風格,書寫起這個時代書法藝術的華美篇章。更為典型的是不管是書寫擘窠大字,還是慣常之細楷,不管是真草隸篆行諸體,還是署名之落款,都是同一支羊毫,同一根線貫於始終。他用這根篆籀之線——中國書法的“祖線”,將各種書體打通,既保持了古樸之氣又呈現出各體之態,保持了整體書風的高古和遒美等統一的審美品質。
胸中波瀾心遊天地外,筆底風雷意在有無間。 ——大草 自撰聯
三是接續碑帖結合的創新之路。前面我們説過,中國書法、中國藝術是在自我文化系統中産生、發展、演化而來,有着穩定、自給的內在規律。當“二王”帖派書法統治書壇1500年之後,到了明代末開始式微、衰敗,於是碑學興起。清代晚期隨着碑學的矯枉過正,其局限性也日趨明顯,有思想的書家開始走向變法,走向碑帖結合之路,並誕生了趙之謙、何紹基、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和林散之等碑帖結合的書畫大家。這股內在的書法演化創新之路始終存在,發揮着延續書法發展的重要作用,並決定了書法未來的發展方向。
風雅百家成一脈,書聯雙璧炳千秋。——隸書 自作聯
言先生在其師沙曼翁先生的引領下,在蘇州一帶書法名家的影響下,在晚清以來書法大家的啟示下,走向了碑帖結合之路,在紮實的甲金篆籀書法的基礎上,在中國傳統藝術思想特別是道家思想,如大巧若拙、大成若缺、計白當黑、反者道之動等藝術理念的指引下,融入了南宋以來金石學的成果,對清代碑學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穎悟,將碑的澀、厚、重、寬、博,融入到帖的流暢、典雅、映帶和圓勁之中,形成了既質樸凝練又典雅峻拔,書卷之氣逸滿紙楮的藝術風格。更加難得的是,他的碑帖結合已經擺脫了形的外在之貌,在如甲骨、金文、小篆中,不僅保留了碑學的殘缺、高古和金石的自然風化之美,而且,還創造性地融入帖的自然書寫性和審美的寫意性,筆斷意連、筆斷勢連、虛實相間、濃淡互用;其草書特別是大草將篆隸、碑版的金石元素融入到書寫之中,利用用筆、墨色、輕重、斷連等變化産生碑派之態、金石之氣,以篆籀之基築就了自己的書法藝術,形成了獨特的書法風格。其顯著的特點是在注重“速度、壓力、節奏”的前提下,強化藝術空間意識,實現從二維進入三維的布白創變。
滄桑幾經霜鬢換,層巒九上屐痕存。——自作聯 章草
以上三點,既是言先生書法的基本特質,也是其在當今書壇存在的價值。今天的書壇,已不是30年前的書壇,更不是百年前的書壇,不僅各種思想層出不窮、交流激蕩,而且我們對現代化的認知更加深入,特別是隨着經濟實力的增強,使我們有必要也有物質基礎去審視百年來我們走過的路,審視傳統和現代的文化關係,審視我們曾經為民族存亡而奮鬥,從而帶來對傳統文化的陌生甚至偏見,對傳統書法“古典性”認識的膚淺。所以,正如日本書壇領袖高木聖雨所説:“言先生的書法,當代古典主義元素最濃,而不是表現主義”。這種“古典性”的存在,為我們闡釋中國書法、中國藝術創新之路、未來走向,不僅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還具有獨特的現實意義。
筆共山河壯,篇開曰月光。百期歌盛世,織錦寫雲章。 ——大草 自作詩
談談言先生書法的當代意義。
言先生書法的當代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書法獨特創新規律的顯現。中國書法在三千多年的發展歷史中,在沒有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下,自我發展、自行演變而來。唐代大草産生、成熟之後,千年來在書體上再沒有産生新的書法樣式,其不斷地豐富和深刻主要來自於文化思想的孕育和時代的變遷。百年來特別是近40年來,書壇在現代思想的引導下,進行了各式各樣的創新和改造,成為書法創作、創新的主流,幾乎整個書壇都籠罩在現代思想的氛圍之下而不自知。然而,在這樣的情形下,言先生恪守傳統古典精神的精髓,堅守如一,其作品顯得非常的特別甚至格格不入。在當今書壇充滿着乖張、淺薄、衝擊、視覺、構成等現代理念的形式下,言先生的作品,總給我們一種寧靜、安詳、典雅,而又不失寬博、宏大、厚重之態,這是傳統中國書法、藝術精神,在這個時代的獨特彰顯。
曾催詩意上毫端,散耳曼公擁墨桓。笑指陽春描白賁,江天桃李鬧枝歡。 ——隸書自作詩《散翁讚》
二是中國書法向內性特徵。那麼,為什麼言先生的書法與當今其他書家的書法有別?為什麼與當代主體書風有着不同的美學感受?為什麼與當代書壇總體審美風格迥異?我們認為主要是其書法有着獨特的“向內性”氣質。現代文化具有典型的向外性特徵,而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向內性的特點,言先生的書法表現出強烈的向內特性。他的書法整體氣息安靜而內斂典雅,他的結構始終以甲金篆籀為旨歸,不僅向內甚至向回走,他的章法很少追求現代的樣式,僅僅以傳統的幾種形式呈現而並不覺單調,特別是他的線條,沉着、厚重且具有帖的流暢和碑的遲澀。正書,靈活而多姿,行草流美而內收,正所謂不激不厲而風歸自遠,他秉承大筆寫小字的思想,始終有一種力量積蓄於筆端,隱而待發,“內勝而外王”。這種向內的藝術審美感受、創新理路與“現代性”正好相反,是中國農耕文化的“技術體系”與西方工商業文化的“科學體系”的本質差異。我們認為就這兩種不同的思維方法所帶來的藝術各有千秋、獨成體系,這不僅不是一種“缺憾”,正是人類豐富精神活動的需求。我們應該深刻地認識到藝術的發展不是要縮小這種差異,而是要保持這種差異,甚至拉大這種差異才是未來藝術發展的理想。
告往知來君子一言以為知,克己復禮其心三月不違仁。 ——甲骨文 集聯
三是藝術求異科學求同的思想。我們説,言先生的書法體現出典型的中國傳統文化向內性的精神氣質,在當下書壇追求“現代性”的思潮下,顯得格外的獨特而寶貴,這正是言先生書法在當代書法、藝術乃至文化界,作為典型文化比較、研究的重要意義所在。
秋實春華學人所種,禮門義路君子之居。——大篆 楹聯
現代文化,主要啟蒙於“文藝復興”之後,是對古希臘理性精神的回歸,是科學精神的彰顯和發揚,科學精神貫穿於西方文化的各個方面,是現代文化的主要特質,可以這麼説抓住了科學思想就抓住了西方現代思想的龍頭。與中國傳統文化“非科學思想”相比,這種科學精神最顯著的特質之一就是“向外性”,這一特性是對知識不斷地豐富、不斷的接近理念,因而必須不斷創新的過程,所以創造了偉大的現代科學文明。與中國文化向內性特點形成明顯的對比,這種互補、互應、互證的文化現象是非常可貴的,這是“自然律”偉大之處,我們不應該人為的改變,應該加以保護、延續和發揚。
燕剪春風踏雪歌,紛紛白玉灑長河。呼君共我一杯酒,翰墨人生醉佛陀。 ——隸書 自作詩《燕剪春風》
文化與文明、藝術與科學,有着不同的概念、運用和分工,如果從狹義的文化和文明來看,各民族之間的發展應該是文化求異,文明求同,從藝術和科學的不同學科來看,藝術應該求異而科學應該求同,前者是內在的精神活動追求豐富而深刻,更強調精神性;後者主要是外在的物質世界以改造自然為要,是生活的秩序和生活的方式,更強調物質性。言先生書法的創新理路是遵循了數千年來書法發展的內在規律,沿着晚清以來碑帖結合之路而來,是對傳統經典書法的古典風格的延續,是一種向內追求的創新之路,走在了當今書壇“現代性”創新理念之外。60餘年的書法淬煉,使言先生從外而內都表現出傳統古典書法的精神氣象,這是書法發展的內在精神訴求,也是世界藝術、文化發展多樣性的需要,是藝術求異、科學求同的具體體現。
腕下波瀾唱大風,神飛翰逸兩相通。長安問我游春日,散盡浮華識此君。 ——行書 自作詩《寄雲儒》
英國思想家懷德海説:“人類需要他的鄰居足夠的相似,以便溝通;人類也需要她的鄰居足夠的不同,以便相互羨慕。”足夠的相似和足夠的不同,構成一對矛盾,深刻而充滿智慧,是要求民族的文化之間只有保持相對彼此的獨立,世界未來的文化才真正具有價值和意義。我們在言先生的書法裏看到了中國古典藝術之美,看到了在現代思想創新下畫出的一抹古典精神之光,看到了一種完全來自於中國傳統創新精神之下,書法大美的現代延續,這正是言先生書法對當代的價值和意義,也是中國書法、中國藝術創新的獨特個性。
言恭達
言恭達簡介:言恭達,1948年生,江蘇常熟人,受業於著名書畫大家沙曼翁、宋文治先生。清華大學教授,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六屆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國家畫院院務委員,全國教育書畫協會副會長兼全國高等書法教育分會會長。東南大學中國書法研究院院長,北京語言大學藝術學院名譽院長,中國文字博物館、中國青銅器博物院顧問。
釋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大草長卷 《禮記•禮運篇》句 2009年
衡正安
作者簡介:衡正安,第十一屆全國文代會代表。 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省委宣傳部首批紫金文化藝術英才。現工作於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秘書長。一級美術師。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