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江蘇要聞 融媒産品 訪談 資訊動態 推廣
新華網 > > 正文

“七虎”競南通

2022年12月19日 09:59:36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12月19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七虎”競南通》的報道。

    本報記者段羨菊、楊丁淼

  黃海西岸,長江三角洲東北翼,坐落著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這個全市最後通高速公路、曾多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排在末位的縣,今年一些指標逆勢增長令外界刮目相看,讓如東士氣大振:1-10月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幅、稅收增幅和稅佔比3個全市第一;15年來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墊底”的局面,今年有望首次突破!

  如東的奮起直追,是南通所轄七個縣市區努力克服疫情散發、經濟波動影響,你追我趕、銳意進取的縮影。江海奔涌,百舸爭流。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使南通站上“風口”的戰略機遇,“七個板塊”競相發展,如同奮勇爭先、鬥志昂揚的七只“小老虎”,從而形成了朝氣蓬勃、值得觀察的區域經濟現象。

  “七虎”競南通,是在經濟發展面臨諸多困難挑戰前,“幹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幹、群眾敢首創”的地方踐行樣本之一。在互促互學的競爭中攜手經歷産業轉型升級的陣痛後,南通勢必迎來韌性增長和高品質發展的“紅利”,從而有更強的能力增強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誰都不服輸”

  南通,萬里長江和浩翰黃海交匯之地,素有“近代中國第一城”之稱,近年來正以江蘇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增長極、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要支點為目標,闊步走在中國式現代化征程上。

  南通曾有“北三縣”“南三縣”之分,北三縣是海安、如皋、如東,南三縣是通州、海門、啟東,“南北差距”歷史上曾客觀存在。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通州、海門由縣改市再設區,如皋、啟東、海安成為縣級市。2020年,隨著崇川、港閘合並為新崇川區,南通橫跨縣、市、區行政層級形成“七個板塊”。

  走訪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素有敢為人先傳統的南通,七個板塊當排頭兵、爭第一的氛圍撲面而來。南通市每季度舉行的産業項目觀摩點評成為“賽馬”舞臺,各板塊把新項目、好項目亮出來曬、拿出來比,今年三季度板塊考評第三名與第六名之間僅相差2.1分。

  2021年GDP首位的崇川區只領先次席的通州區37.4億元,而通州區與身後的追趕者海門區僅相差24.8億元。由于彼此經濟總量差距都不大,各縣市區發展“基本在同一起跑線上”,這場競爭可謂旗鼓相當,分外“膠著”。一位縣級市委書記受訪時坦言:“大家在伯仲之間,誰都沒有特別優勢,稍一放松就會滑到最後。”

  不甘落後的“北三縣”在近年來競爭中一定程度扮演“鯰魚”。2021年如東縣委、縣政府向全縣人民作出承諾,“十四五”期間要實現經濟總量、發展品質、百強排名等爭先進位。海安2015年工業應稅銷售在南通市率先超千億元,改變了工業發展的排序格局,並成為蘇中、蘇北唯一的首批國家創新型縣(市);如皋臥薪嘗膽,2021年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國家級累計總量和省級新增數量全市第一,提出了“挺進縣域二十強、爭創文明典范城”的爭先目標。

  2019年,南通下轄區縣經濟總量全部超千億元,2021年,GDP增速所有板塊均高于8%;在全國多個百強縣(市)、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等排行榜上,都名列前茅,這在全國地級市中相當少見。

  “七虎”競爭重塑了南通的經濟版圖。“南北差距”近年來呈現明顯縮小態勢,從經濟總量而言,如果沿用“北三縣”與“南三縣”的稱號,會發現“北三縣”的“個頭”長高了,前者佔後者的比重2000年為67.9%,2011年為80.2%,2021年則提高至89.8%。

  “七虎”競爭助推了南通的高品質發展。2020年南通GDP邁入“萬億俱樂部”,去年再上一個千億臺階,達到11026.9億元,穩坐江蘇“第四城”,其中七個板塊佔到其中的92.4%。2021年南通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3.4%,裝備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産值分別增長31.1%、38.7%,空氣優良天數達到322天,比前一年增加了18天。

  “七虎”競爭促進了南通的宜業宜居。“十三五”期間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46882元、年均增長9.3%,每人平均儲蓄存款連續多年全省第一。得益于經濟社會發展,長期為人口凈流出苦惱的南通近年來實現了歷史性轉折,2021年末人口凈流入21.3萬人。全國文明城市實現市縣兩級全覆蓋,時代楷模、“中國好人”數量位居全省前列。

  “我們要全力向前跑。”“我們在拼命奔跑!”……記者在採訪“七虎”負責人時,不止一次聽到話語中冒出“跑”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實施,為“七虎”創造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升溫”了經濟發展競爭的熱度。作為上海“1+8”大都市圈在長江以北的唯一成員,隨著蘇通大橋、崇啟大橋和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開通以及北沿江高鐵開工,“難通”的南通變“好通”,各種優質生産要素呈跨江北上之勢。

  隔長江相望,對面就是上海、蘇州,南通亮出了“北上海、新蘇南”的發展定位。多名南通人受訪時不約而同地提到,今天“七虎”競南通,很容易讓人聯想到20世紀90年代蘇州的縣域經濟競爭——當年蘇州所轄的張家港、常熟、太倉、昆山、吳縣、吳江六縣市搶抓機遇,在“誰也不服誰”的比拼中實現了縣域經濟發展趕超的奇跡。

  “賽場”競什麼?

  從記者實地探訪看,南通“七虎”的經濟發展競爭是全方位的,重點是比項目建設、比産業培育、比營商環境、比綠色發展。

  ——擔當經濟發展頂梁柱,重大項目是壓艙石,也是産業培育的主抓手,“項目為王”成為板塊比拼的最鮮明導向。

  在長江口北翼的海門,中天綠色精品鋼一期項目歷經578天建成,今年3月份試生産,截至目前銷售額已經超過100億元。這個總投資千億元的項目,將建成全國首家“廢水零排放、固廢不出廠、江海河鐵多式聯運”花園式工廠。

  中天鋼鐵産能的釋放,讓經濟總量排名居前的崇川和通州“坐不住了”:經濟體量相差本就不大,這一個項目就有可能讓海門區實現反超。

  恒力(南通)紡織新材料産業園的擴産,讓通州區增強了大項目“硬碰硬”的底氣。這家世界500強企業子公司10月開工的産業園四期項目總投資125億元,建設擁有60萬噸産能的功能性薄膜生産線以及30億平方米産能的鋰電薄膜生産線,預計明年底將實現試生産。

  既聚力招引帶動性強的“頂天立地”大項目,也注重引進科技含量高、成長性好的“鋪天蓋地”中小項目。2021年,南通重大産業項目數量、投資規模再創歷史新高,省級重大項目數位列江蘇省第一方陣,50億元以上項目數是上一年的3.3倍。

  ——在産業培育上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各板塊緊盯“含智量”“含金量”。

  行走南通,多處可見百年前張謇興辦實業的印跡。歷史上,南通有幾張久負盛名的産業名片,如建築、家紡、化工産業,在發展過程中各縣市區逐漸出現産業同質的弊端,一些傳統支柱産業增長乏力。

  海門一直是南通區域板塊中的“優等生”,但2016年底的産業項目考核拿了三面“黃旗”。陣痛之下,如何轉型?海門一方面穩存量,鞏固船舶海工、高端紡織等本土優勢産業;另一方面擴容量,大力發展生物醫藥、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把科技創新的“關鍵變數”轉化為“發展增量”。

  今年前三季度,海門區工業用電量增長50.2%,工業稅收佔比40.3%。“得益于布局早、轉型快,在今年房地産和建築行業發展受困的情況下,工業經濟對海門産業發展起到了強勁的支撐作用。”海門區發改委副主任陳帥説。

  南通各板塊都在培育自身特色優勢産業。每個縣市區都成立了産業鏈專班向海內外招商。啟東市還根據不同政府職能部門的特點對應掛鉤九大産業聯盟,例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對應船舶海工産業,稅務局對應電動工具産業。“既直接解決問題,也倒逼研究産業,發揮職能優勢提升服務水準。”啟東市發改委主任王峰華説。

  ——開展“營商環境提升年”和“招商引資突破年”,全域比拼促進市場主體“青山常在”“生機盎然”。

  2008年,亞太輕合金(南通)科技有限公司來到海安落戶。十多年來,該公司成功研發出汽車控制臂用新型擠壓材等先進産品,入選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我們已在海安建設了三期項目,目前計劃建設第四期。”該公司行政經理楊曉慶説。

  在海安走訪時,可看到一些企業旁邊留有空地,這是地方政府為成長性好的企業未來發展預留的空間。海安的“預留現象”是南通“七虎”提升營商環境的細節體現。2022年南通出臺“萬事好通”營商環境優化提升66條舉措,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全省首創或領先實施,有三分之二的舉措涉及提速增效。

  如皋,去年底簽約、由上海交大科技成果轉化的霖鼎光學(江蘇)超精密微納光學産業基地建設如火如荼。項目現場負責人林宏裕説,上半年還在愁能否按期開工,想不到年底已經可以封頂。受疫情影響,企業技術服務團隊被困上海,項目報批按下“暫停鍵”。如皋專門派出幫辦人員靠前服務,不僅為企業繪制“辦件地圖”,還邀請行業專家“雲評審”,最終確保項目如期開工。

  南通商務部門介紹,今年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在長三角地區15個待定城市中選擇崇川。“畢馬威的落戶是城市能級、發展潛力和經濟外向度的風向標。”崇川區商務局副局長馬祖明説。

  ——污染物排放降了,工業增加值升了,“一升一降”之間比拼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發展理念。

  長江岸邊,海門臨江新區的玲瓏湖畔波光瀲艷,藍天碧水交相映襯,一幢幢科研小樓掩映在綠樹叢中……湖邊的咖啡館成了當地年輕人的網紅打卡點。

  外界很難想像,臨江新區初始定位是精細化工園,承接沿江化工産業“東遷”安置。“分管了十年傳統化工産業,吃夠了污染和安全的苦。”臨江新區黨工委書記徐駿説,新區將12家存量化工企業逐步關停轉型,騰退出504畝土地利用空間之後,在不斷摸索中重新布局,先後建設了18萬平方米的生物醫藥科創園和20萬平方米的國際中小企業園,構建起涵蓋藥物研發、原料藥、醫藥制劑、醫用新材料等較為完整的生物醫藥産業鏈。

  臨江新區的綠色發展之路,佐證了記者在南通聽到的共識:今天南通“七虎”的比拼較之當年蘇州各縣市的競爭,不變的是你追我趕,是執著于制造業,變的是外部環境,變的是約束條件——在如今土地容量、環境容量、政府債務容量等資源要素約束日益趨緊的情況下,要比誰更善于統籌配置資源,更善于創新驅動,從而實現“高性價比”增長、高品質發展。

  去“包裝”比“實績”

  始于2016年的南通市委、市政府對各板塊的産業項目季度考評方式,經歷過不同階段的調整完善,成為引導“七虎”比拼的重要“指揮棒”。

  ——擠出水分比“真”。走訪一個年産20萬噸新材料項目,一派熱火朝天的施工景象。根據現場展板介紹,該項目總投資34.98億元,一期投資20億元。但在市考核辦項目數據庫裏,記者發現該項目投資額只錄得10億元。“不管項目號稱投資多少,我們只認已實際落地的部分。”面對記者的疑惑,南通市委財經辦專職副主任李霜解釋。

  廠房建設曾是南通考評産業項目的重點環節。為了應對考核,有的板塊曾出現過“包裝”廠房建設,雖然考評拿到了分,廠房後來長草的現象。這樣的産業項目“空轉”,既影響考評公平,在資源緊約束的條件下片面強調佔地也不符合高品質發展要求。南通市做出調整,突出設備投資,規定5億元以上項目的開工和竣工的認定標準當中,設備投資不少于總投資的40%,且以市稅務局提供企業採購設備的增值稅發票為準。

  ——突出重點比“實”。“就是要把産業項目考評作為制造業強市的核心,把各板塊的向心力集中到市級層面引領的實體經濟上來。”南通市委副秘書長顧曉明説。

  制造業在百分制的考評當中佔60分。其中重點考評突出5億元以上重點項目。同時既突出新項目投資,又兼顧技改投資;既突出項目開工,又兼顧竣工轉化。今年南通首次將“專精特新”制造業項目納入考評體係,前三季度認定此類項目49個,醫藥制造、電子資訊等高新技術産業項目佔比提高3個百分點。

  創新型企業往往在發展階段體量較小,但“未來可期”。南通調整考評辦法一度項目唯“大”的傾向,既抓“大”也重“小”,體現在新設立的“科創項目”考評上,既引導科創項目招商引資,也激勵本土培育雛鷹企業、瞪羚企業、準獨角獸企業。

  ——劃清賽道比“特”。為讓“七虎”發揮不同資源稟賦的優勢,避免在競爭中“內卷”,南通市委、市政府根據各板塊的比較優勢加強主導産業的規劃引導。如同樣是省級高新區,海安高新區,以新材料、智能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主導産業;如皋高新區,重點發展鐳射和智能制造、光電(第三代半導體)、軟件服務外包;在崇川的市北高新區,則全力培育電子資訊、智能制造、5G通信和軟件服務外包。

  在南通,項目觀摩不僅是實力比拼的舞臺,也是各板塊互相借鑒的平臺。通過一係列力求精準的考評措施引導,南通今年前三季度新增銷售超百億元的企業5家,制造業貸款連續22個月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長,全市新竣工達産項目的畝均稅收超過國家級開發區水準,每10億元投資的項目用地平均減少10畝。

  多位縣市區官員受訪時表示,對待上級的考評排名要有“當下的重視”,也要有“長遠的定力”,“不能這一兩年很光榮,過一兩年走不穩”;既要考慮上級的評價,還要重視民眾感受。“一個地方發展怎麼樣,幹部群眾眼睛是雪亮的。”

  未來誰勝出?

  長江對岸,分布著張家港、常熟、太倉、昆山等蘇州各縣、市、區及無錫的江陰市,常年“霸榜”國內多項地方經濟發展排行榜前列。如東提出向吳江區學習,海門“研究”太倉,如皋對標張家港,各個板塊都在琢磨昆山、常熟的一舉一動。“七虎”競南通,未來誰勝出?受訪中這個開放式問題答案聚焦在三方面。

  一看誰能放大區位優勢,向“海”圖強。在南通人理解當中,“向海圖強”的“海”有兩層含義,一是上海,二是大海。

  面向上海,位于南部的啟東、海門等板塊地理位置“佔盡先機”。上海藥明康得藥業有限公司等越來越多的上海企業將副中心、生産中心落戶啟東,啟東的決策者認為當地發展正迎來“百年不遇的風口期”,立志扮演南通融入上海發展的“第一棒”。“南通好通帶來機遇,但不能坐等機遇,要轉化機遇。”海門受訪官員表示,海太長江隧道的建設還要5年,前瞻性的規劃、資源要素的對接和區域協同當下就要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絕不能坐等通車後。

  面朝大海,擁有86公里海岸線的如東優勢得天獨厚,吸引了一批百億級項目相繼落戶投産,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國內縣域第一。隨著通州灣呂四起步港區碼頭正式啟用,啟東同樣迎來向海發展的窗口期。今年以來,呂四港經濟開發區項目簽約落戶速度明顯加快,73天引進項目總值達百億元。

  海岸線不足十公里的海安,是“七虎”之中唯一“缺江少海”的板塊。正因如此,海安更加注重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如今已成為江蘇東部“公鐵水”無縫對接的商貿物流高地。目前,千噸級航道連申運河將海安與上海港、南通港等重要港口一線貫通。

  二看誰能夠集聚人才,靠創新突破。南通市政府在一份規劃中提到,對標蘇南先進城市,南通市産業結構仍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創新能力整體不強,“高品質追趕超越面臨較大壓力”。為激活創新要素,南通高標準建設沿長江科創帶。從新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高新技術産業産值佔比、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到高層次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名家、名師、名醫”,各縣市區求“智”若渴,競相攬才。

  在如皋高新區,2021年百林科醫藥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孵出“金蛋”——百林科一次性生物工藝生産基地,不僅在工藝上打破了國外壟斷,價格也比國外同類産品顯著降低。

  “由于生物醫藥人才大多集中在上海、蘇州,目前企業最大的困難在于引進高層次人才。”百林科副總經理孫志揚坦言,相比而言南通的城市能級、公共服務等仍有差距,現在交通改善了,長三角僅有“物理接軌”還不夠,期待未來能更好地“化學接軌”,真正同頻共振。

  為了更好地吸引上海人才,如皋啟動上海交大如皋科技創新中心等飛地孵化器建設,各板塊紛紛探索“上海孵化+南通轉化”的創新合作機制。一些地方還在營商細節上探索更多的舉措。啟東在高新區建啟東配套浦東産業園,對園區平臺全職引進的上海戶籍(或長期在上海生活)有關人才給予每人每年2萬元交通補貼,還開通了每天直達上海的人才專車。

  三看誰能夠騰籠換鳥,形成要素優勢。相較于長三角一些發達地區必須淘汰落後産能、拆除舊廠房才能擴容發展空間,在南通一些地方,相對寬鬆的土地資源成為一定發展優勢。例如啟東、如東擁有大量的沿海灘涂和港口腹地,令外界羨慕不已。

  盡管如此,這些板塊對土地資源利用十分謹慎。啟東決策層表示,一方面灘涂是候鳥重要的棲息保護地,保護生態資源也是保護發展資源,另一方面也決不能因為資源寬鬆就“撿到籃子裏都是菜”,必須強調畝均産出效益。

  由于歷史上積累的土地粗放利用因素,“七虎”當中不少板塊也出現發展用地告急。“騰籠換鳥”頻出招,海安在2019-2021年間已累計盤活土地14036畝;如皋引入國內移動智能終端龍頭企業之一的立訊精密,盤活了一塊1176畝且閒置5年的土地,今年前11個月已形成應稅銷售超170億元。

  從“靠江靠海靠上海”到“通江通海通上海”——2022年9月,由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三省市政府聯合印發的《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出臺,位列其中的南通為之振奮。

  “七虎”競南通,讓當地民眾對未來發展充滿期待。一位南通人士意氣風發地向記者描繪對本地發展前景的看法,在受訪對象中具有代表性:“南通的發展現在還只是處于上升期,新浪潮的潮頭正在形成。”

 

 

 

【糾錯】 [責任編輯: 邱麥 ]
新華網客戶端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218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