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們發現,很多青年人往往不缺乏知識和技能,但為什麼就業困難呢?主要是“態度”出了問題。一方面,他們將傳統意義上的“鐵飯碗”作為就業的唯一去處,“編制”大於一切,造成就業內卷,“名校畢業生擠進捲煙廠流水線當一線工人”“名校碩士生畢業後去賣房”這樣的社會新聞屢見不鮮。另一方面,有些青年學生用“慢就業”應對就業市場的不景氣,選擇“邊走邊看”,慢慢尋找自己的心儀工作,甚至躺平、擺爛、啃老。這些“狼性就業”“佛係就業”現象的背後,暴露出的是青年學生在就業態度方面存在着認知偏差。在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過程中,一個人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工作是職業生涯成功與否的關鍵,這比工作能力、工作內容更為重要。
飽含家國情懷是青年提升就業力的源泉。深厚的家國情懷是青年人成長成才的精神源泉。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綿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家國情懷始終是激勵我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的強大力量。青年學生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時候,要把個人發展與國家命運緊密&&在一起,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立志扎根人民、奉獻國家,立志到基層、中小微企業、中西部地區去建功立業。近年來,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很多優秀畢業生選擇去中西部地區發展自己的事業,或是辭去在大城市的高管高薪工作回鄉創業,用知識和技能建設家鄉,為青年人樹立了一個又一個成功創就業的典範。2022年5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為吸引青年人到基層就業、到中小微企業就業、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持。心中有家國,把謀求個人發展與時代責任、歷史使命結合起來,把對祖國血濃於水、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融匯在事業追求中,新時代的青年將大有作為。
立志砥礪奮鬥是青年提升就業力的起點。昂揚的奮鬥精神是青年人成長成才的應有風貌。青年人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奮鬥應是青年人最亮麗的青春底色。面對困難和挫折,青年人要錘煉堅強的意志品格,培養奮勇爭先的進取精神,歷練不怕失敗的心理素質,要在辛勤勞動和不懈奮鬥中敢於迎接一切未知和挑戰。當下,一些地區存在的“扎堆就業”現象既導致了由於“競爭激烈”而引起的“就業難”問題,又導致了某些地區、某些行業、某些企業人才稀缺的困境。青年人要摒棄圖安逸、享穩定的就業心理,要從個人的實際興趣、能力出發儘早做好職業規劃,立志在奮鬥拼搏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大膽創新創業是青年提升就業力的動力。積極的創新創業精神是青年人成長成才的鮮明品格。當下,得益於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青年的職業選擇日益多元化,第三産業正在成為吸納青年人就業的重要領域,快速興起的新産業、新業態也催生了電競選手、網絡主播、民宿管家、家庭教育指導師、研學旅行指導師等新職業。2021年7月16日,人社部等八部門印發《關於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從勞動報酬、社會保障、勞動安全等方面對新業態勞動者的勞動權益作出了明確規定,為青年人進入新職業領域保駕護航。2022年6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向社會公示了首批18個新職業信息。這些充分表明,新時代正在賦予青年人更多的發展機遇和選擇機會。新的經濟業態催生了新的職業,青年人應當成為創新創業的主力軍,為了心中熱愛大膽嘗試,不負韶華。
青年人作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中堅力量,要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作為個人職業發展的價值取向,應拒絕躺平、擺爛,立志拼搏,大膽創新,展現青年人的蓬勃朝氣和青春力量。就像電影《無問西東》中所説的:只問盛放,只問深情,只問初心,只問敢永。
(作者:錢珺,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長期從事研究生就業指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