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要聞 融媒産品 訪談 信息動態 推廣

我在家鄉做新書分享

2022年12月12日 13:09:54 來源: 新華網

  受到濱海縣經濟開發區“海棠讀書會”的邀請,希望我能回家鄉去做一次新書《此情此景》的分享會,當時確定的主題是鄉情。該書中確實描寫了許多鄉情,許多文章也是最先在家鄉的&&上推送出來的,所以能與家鄉的讀者進行當面交流,聽取他們的意見,這也是難得的機會。家鄉的同志考慮非常周到,管委會負責宣傳工作的周委員來電説,他們準備同步進行視頻創作,已邀請蘇州專業人士趕來濱海,希望我能參與相關鏡頭的拍攝。於是,我便按照要求,提前一天趕回家鄉。

  車行路上,歸心似箭,過了淮安以後,行程過半,車流量變少,道路上也非常安靜,那種一馬平川、廣袤遼闊的感覺,確實令人陶醉。家鄉是自己靈魂中的根,矢志不渝的嚮往一直都在。“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當確定了這次行程之後,頭腦中就像過電影一樣想象着回到家鄉的情景。這時,夕陽從車窗照進來,一股暖洋洋的感覺傳遍全身,看看外面的景色,時值秋高氣爽,藍天白雲與金黃色的麥田相得益彰,如詩如畫,房屋、田野、河流、樹木等在風馳電掣的車旁匆匆退去。時光也仿佛如此,一閃而過,這時“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感慨,多少也讓自己的心情變得複雜了起來。要是在平時,鄉情的思念也許埋藏在心靈深處,而一旦踏上歸途,那種“近鄉更情怯”的感覺就會不請自來,且很快地瀰漫開來,心心念念的心情反而會隨着越來越近的距離而變得忐忑不安。古人也許是因為行路難回家難,他們經常會出現這種感覺不足為怪,而在今天通訊交通都異常發達的背景下,再出現這種情緒似乎不大合理,但許多莫名其妙的心情就在莫名其妙的情況下産生的,這也可以看出古詩對人性的提煉是非常精準的,也能跨越時空。鄉情是一部精美的辭典,年輕時候只能讀它的“薄”,年長時候才會讀它的“厚”。厚德載物,心有千結,觸景生情,情景交融。這個時候我們看到的窗外風景,其內在“怯”的隱喻,也許大於外在“美”的欣賞。所謂“一片風景就是一片心情”,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我們在下午四點多鐘到達了濱海。怪了,一到家鄉,那種一路上與生俱來的糾結就變得一掃而空了。對此我自己也無法解釋,也許無事生非才容易想入非非,到了地方以後就要腳踏實地面對現實了。我在賓館裏換好服裝,坐等着去參加拍攝。這時周委員來電説,時間調整下,蘇州來的專業人士建議,還是晚上去拍比較好。對此我好生奇怪,下午拍攝光線不是更好嗎?為什麼一定要晚上去呢?既然人家這樣安排,肯定會有人家的道理,與其責疑,不如從命。

  太陽已經落山了,天也漸漸地黑了下來。所謂蘇州來的專業人士,原來是一個影視團隊,有好幾個小帥哥。我們見面寒暄了幾句,就趕緊上車直奔東坎老街。東坎老街是我們家鄉有史以來的一條主要街道,雖然如今已經做了一些改造,但從東街頭到漁市口這個部分基本還是原有的格局。華燈初上,燈火輝煌,人來人往,熙熙攘攘,門店、攤點、招牌,時尚風、煙火氣、吆喝聲,到處都是一片繁忙的景象。攝像師讓我在大街上隨便走走,隨便看看,不要刻意做什麼,權當故地重游前來懷舊。這條老街在我們心裏蜿蜒了多少年,觸目所見,近在咫尺,確實有一種既遙遠又親切的感覺。我左看看,右看看,上看看,下看看,忽然一陣香味飄來,發現一家燒餅店已近在眼前。老闆以為我要買燒餅,趕忙笑着招呼,其實我還真想嘗嘗,只是害怕鏡頭裏的吃相難看,最終還是擺了擺手,弄得老闆還有點不開心,我趕忙向他解釋,因為拍攝不便吃餅(後來想想其實拍一個在家鄉吃燒餅的鏡頭,也是一種鄉味)。他沒好生氣地説,要拍怎麼不白天來拍,晚上有什麼好拍的?什麼都看不清楚。儘管這是不滿情緒的衍生,但人家確實言之有理。也不知他們怎麼想的。我不僅對確定拍攝時間的緣由一無所知,對拍攝意圖也無從知曉。他們開始沒有跟我談總體構思,我所能做的就是服從命令聽指揮,後來漸漸發現他們是尋着《東坎老街,一個有故事的地方》這篇文章的線索來找歷史痕跡的。這下我就全明白了,那我也就不用再客氣了,馬上反客為主,變被動為主動,因為我最熟悉自己寫的東西,也最了解它們的出處。我跟他們介紹,這裡是東街頭,那裏是糖煙酒公司,這裡是老郵電局,那裏是老新華書店,這裡是雙有理巷子,那裏是百貨巷子……

  我建議他們把百貨巷作為重點,這條巷子裏遍佈自己的人生風景。這裡是有我母親工作過的百貨公司,也有愛人曾經工作過的五金公司,更重要的是外婆家就住在巷子的南端。我從幼兒園、小學、中學甚至到大學的許多時光都是從這條巷子走來走去的。如今重返故地,確實另有頻道,“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他們是走在現實的巷子裏,我是走在記憶的巷子中。時間在這頭是漸行漸遠,時間在那頭又是漸行漸近。外婆家是一處三開間的廂房,外婆前幾年就去世了,現在人去房空,過道的大門緊緊地閉鎖着。睹物思人,遙想當年,此情此景,歷歷在目。他們只知道書中的事,不知道書外的情。他們拍的是鏡頭,對我來説那些都是曾經的歲月。

  離開外婆家,我們回頭往老街上走。攝像師突然一溜煙地跑到我前面去了,打開照光燈,用鏡頭對着我,就是一陣劈裏啪啦地猛拍。這個時候在逼仄狹長的小巷裏,沒有其他行人,顯得非常靜謐,只有我們幾個踢踢踏踏的腳步聲在空中回蕩,我便隨口説了兩句:“所謂鄉情的記憶,就是在小巷裏,就是在老房子裏,就是沉浸在腳步聲裏,讓我們感受到心情的澎湃”,這絕對沒有&本,也不是預設的語言,沒人叫我説,我原本也沒準備説,就是情感到了這個點上,情之所至吧,一不留神就把自己的心聲給吐露出來了,沒想到,弄“拙”反成“巧”,偏偏還得到了他們認可。

  西街與東街不同,經過重新整治,已經煥然一新。我們看到,一條貫穿南北的大道從漁市口處切開,把東街與西街一分為二,原來連為一體的老街,變成了隔路相望的兩端。我們穿過馬路,走到對面,看就到“濱海老街”的牌坊巍然聳立,古色古香的,很有韻味。按照攝像師的要求,讓我先走進去,然後再走回來。走路雖屬尋常事,但有時真要走好路還真的不容易,特別是在自己心中有了鏡頭感之後,就越發是希望自己能夠走得更好點,結果適得其反,越走越差,甚至到最後連路都不會走路了。一陣晚風吹來,輕攏慢捻,濃淡相抹,讓我從頭到腳都穿透了一種神清氣爽的感覺,自己也好像慢慢地從緊張的情緒中解放了出來。開始認真觀察起四週的變化,還悄悄地與自己心中原版進行對照,通過一字一句地認真閱讀,在字裏行間確實發現了許多差異,但整體的感覺還是,曾經靈魂依舊在,只是當時已惘然。對於這個問題的較真,忽然讓我來了興趣,幾個鏡頭過去,竟渾然不覺,直到攝像師説,今天拍攝任務已經完成了,自己尚覺意猶未盡。為了看看拍攝效果,攝像師打開機器屏幕,把今天的所有鏡頭都給我回放了。“晚風中閃過幾幀從前”,畫面生動,圖像自然,拍得真不錯,畢竟是專業團隊!只有一點好像不盡如人意,就是晚上光線有點暗。他們説這個不要緊,後期剪輯時可以再調,並告訴我,明天上午還要到新華書店去補幾個鏡頭,通過白天的光線,也可以把基調進一步拉平。

  到了新華書店以後,他們又擺開架勢,從多個角度,對我這個主人翁,輪番進行抓拍,拍得好的,一次就過,拍得不滿意的,一概重來。我不是演員,缺少完美展現規定動作的天分,他們多有不滿意的地方,自己雖被他們折騰得夠嗆,但還是非常欽佩他們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和一絲不茍的敬業精神。在收工的時候,我笑着對他們説,感謝你們為我拍了許多精裝版的鏡頭,我也想把你們的鏡頭留在自己的相機裏。於是我們就站在一起拍了一張滿臉堆笑的照片。沒想到他們對自己的照片也是要求十分苛刻,非要選拍得最帥的那一張。

  周委員告訴我,“海棠讀書會”是濱海經濟開發區精心打造的一個集閱讀分享、文化互動、品牌融合的新型讀書品牌,每期在一個在企業圍繞一個主題進行分享,參加的對象都是園區裏的普通幹部和職工。他希望我在交流的時候,最好能夠像拉家常一樣,降低高度、拉平角度、突出溫度,這樣會更親切些,更接地氣些,也更能縮短彼此距離。這對於我來説,就要把原來的講課方式改成演講方式,盡量少用書面語言,多用口語表達,普通話要講,家鄉話也可穿插,更重要的是,要把時間控制在聽眾能夠接受的範圍。假如照此操作,“講”的內容肯定變少,“看”的內容勢必增多。好在我事先準備的PPT還比較豐富,把畫面、歌曲、視頻與文字捆綁在了一起。那可是我與電腦高手合作大半夜的成果啊!當時一個負責思路,一個負責技術,同心協力,盡量發掘文字的可見性和可感性,力求做到有聲有色、栩栩如生。對於ppt的使用效果,我最為擔心的就是播放設備的不匹配,因為曾經遭遇過現場播放不出來的囧境,所以每每我都要提前去現場進行對接。這次分享會安排在億達智能家電産業園江蘇先木智能科技公司的五樓舉行。進門後就看到從講&到周邊的環境佈置,都是一派的藍色格調,這與《此情此景》封面的顏色,緊密呼應,渾然一體。伴隨環繞的立體聲播放的輕音樂,置身其中確實有一種溫馨如家的感覺。我看到他們用彩色信封把一本本書裝好,準備發給與會的讀者,還準備了一些互動的小道具,非常卡通,非常有趣。

  按照計劃分享會是下午兩點鐘開始,但在一點半時候,所有與會讀者都到齊了。縣黨史辦老主任八十多歲的周正新老人一直對我很關心,他不顧年邁,專門讓兒子開車送了過來,濱海籍著名詩人汪洋先生也撥冗趕來現場,深受感動。當時,身處在這個並不太大的空間裏,我感受到的是滿屋子的鄉音和滿世界的鄉情。在主持人的一番慷慨激昂陳詞之後,我便進入了演講的正題。開始的時候播放了費翔演唱的《故鄉的雲》,這首歌也是自己特意選的,因為演講題目是《何人不起故鄉情》,用這首歌來營造氣氛,應該説還是比較切題的,本來我只想放一段,沒想到,全場都聽得非常陶醉,既然大家如此入神,那我就索性完完整整地播放結束。“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莫上動鄉情”。乘着大家情感潮水洶湧澎湃的時候,我趕緊從“莼鱸之思”盡快切入,通過鳥戀舊林和魚思故淵,闡明不忘桑梓之情,不僅是物之常性,也是人之常情。通過努力寫出鄉愁、鄉景、鄉親、鄉俗、鄉味、鄉音之美,比較具體地詮釋自己創作的心路歷程,讓大家了解許多鄉情文章的寫作背景和靈感緣由,以及自己在寫作時候的具體思考。凡此種種,就是希望告訴大家,在那些生活與光陰齒輪般咬合在一起日子裏,故鄉一直都是自己記憶中最美的地方。在快要結束的時候,我又播放了《這世界有那麼多人》這首歌,所謂“傾一世溫柔,暖一場遇見”。但在我的理解中,“這世界有那麼多人,多幸運,我有個我們”,我們共同生長在這塊美麗的土地上,成為一方水土養育的一方人。“為什麼我的眼中飽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所以這首歌的每一個調調都敲打在我們內心深處的那份美好和回憶上。這時主持人號召大家把手機的燈光打開,一起隨着優美的音樂搖了起來,當許多人都在音樂的波濤聲中隨波逐流的時候,大家都仿佛都有一種“默然等待多年,只為在此相遇”的感覺。我受到了這種濃烈情緒的感染,也打開手機的燈光,跟着歌曲的節奏,情不自禁地躍入到情感的波濤浪涌之中。

  接下來,他們又穿插了一個游戲的橋段。他們從我書裏面挑選了一些物件的名稱和家鄉話的詞語,編成一個個小的問題,通過抽題的方式,請被抽到號的讀者回答。本來以為這些都是絕對的送分題,只要是濱海人都能脫口而出,但沒想到,還真的有人答非所問。比如什麼叫“三片瓦”,他們就答不上來,其實這就是以前冬天經常戴的有着三片毛絨的棉帽子,司空見慣,人所共知。後來想想也是,他們都是“90後”“00後”,怎麼能知道幾十年前的東西呢?從這個角度來説,幫他們找回曆史,也許從一個側面體現了這次分享會的鄉情意義。

  在分享會結束後,發現許多讀者都沒有離開,原來他們都在等着簽書,這有點讓我措手不及,趕快坐下來拿筆就簽。本以為簽個名和寫個時間即可,但第一位讀者就提出要寫上他的名字,後來看到其他讀者也有這個需求,我就請他們把名字打在自己手機上,這樣我就可以照着直接簽“請某某老鄉惠存”,後來我自己想了想,是不是寫“請某某讀友惠存”更準確,但大家還是認為用“老鄉”更好,這樣更親切,也更貼切,畢竟是鄉情的分享會嘛!這時,那位幫我播放ppt的女同志也拿了一本書來,她這次非常認真,點卡也非常準確,我在書的扉頁上也鄭重地寫上了自己的謝意。

  説老實話以前經常回來,後來因為父母搬到南京以後,回來的機會就少了,但家鄉確實還有很多親戚,長一輩的主要是三姨和四姨。事前是因為準備活動,無暇顧及,結束後,我趕忙去看望她們。到她們家時,一屋子人,早已濟濟一堂。我們圍坐在一起,互相問問情況,彼此聊聊家常,那種溫暖的感覺和親切的氛圍,真的讓人非常流連。看到三姨和四姨身體不錯,心裏很高興,其實她們也是我鄉情文章的主角,都有專篇介紹。小的時候,我經常到她們家去玩,對她們的為人處世、言談舉止非常熟悉。許多生動的細節早就在腦海中躍躍欲試了,寫作的時候只要打開記憶文檔召之即來。她們喜歡唱老歌,也喜歡拍照片。我和她倆先拍了,讓她們看,不滿意就刪了重來,然後,我們大家一起拍,氣氛非常融洽,笑意如花開。後來我就在想,事實上親情就是鄉情大圓中的小圓,親情也是鄉情,而且還是鄉情中的那個最直接、最貼近、最深刻、最難忘的組成部分。

  第三天上午,我的老同學辛道亞又來陪我到處走走。我們到東街頭去看了看,許多攤點上的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很有誘惑力;又到東升橋北的雜花廠去看了看,看到了那些歷經滄桑的老廠房,眼前浮現出曾經的景象,心裏確實很激動。半天時間,沒能走過多少路,沒能經過多少橋,沒能看過多少景,但凡我領略到的,都是有史以來且與時俱進的家鄉。這些對於常年生活在家鄉的人都習以為常,但對於我們來説,又仿佛是遇見了更多的發現。我在每到一處都拍了很多照片,這些都是在做ppt時最缺的那種第一手資料,如果有了這些照片的加持,課件也許會變得更加生動,雖有遺憾但無缺憾,日後還能彌補遺憾。

  很快,我就發現分享會的短視頻推送上線了,有很多人在轉發,特別是家鄉人更是熱情高漲,有一些讀者還寫上了情感真摯的留言。總體來看,大家都讀覺得這個視頻做得不錯,富有意境。時光是那樣的清淺,歲月是那樣的安然,鏡頭從鄉情回憶到家鄉變化,以分享會為線索把昨天、今天和明天有機地鏈結在了一起。從開始逃離家鄉到希望回到家鄉,從思念家鄉到祝福家鄉,貫穿其中的邏輯線路非常順暢,一氣呵成,一瀉而下,畫面剪裁也非常精緻,精氣神十分飽滿,特別是突然穿插進來的一串自行車的鈴聲,打破了夜色的寧靜,非常富有詩情畫意的感覺。他們把現實的部分放在白天,把回憶的部分放在晚上,前後對比,前呼後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們把重點放在晚上,好像還別有深意寓焉。視頻中旁白引用了書中的一段話“我曾經打破常規,利用晚上時間,從西街往東街走,逆向而行,如倒啖甘蔗,沒想到還真的漸入佳境。抬頭望見,一輪明月正挂在天空中,皎潔的月光照在長長的街道上,形成了一條意猶未盡的光帶,使人浮想聯翩。”這時我才恍然大悟,終於明白他們為什麼要選在晚拍攝了。因為這是他們的立足點,也是他們的出發點,更是他們希望表現的動情點和閃光點,他們這個點子確實是抓到了點子上了。

  “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他們站在自己的角度,也站在我的角度,通過真實地記錄一次鄉行、一段鄉音、一種鄉愁,希望能夠如影隨形地描繪出那種鄉情與共、靈魂貫通的美好感覺!(張永祎)

[編輯: 王孝茹 ]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271129201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