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江蘇要聞 融媒産品 訪談 資訊動態 推廣
新華網 > > 正文

溧陽天目湖榮獲中國生態文明獎

2022年11月21日 07:42:39 來源: 新華日報

  原標題:溧陽天目湖榮獲中國生態文明獎 讓綠水青山更好造福于民

  蘆葦搖曳、鳥鳴啾啾,在溧陽市社渚鎮洑家村和安徽省郎溪縣淩笪鎮下吳村交界處,梯級濕地錯落有致,流域共治近在眼前,展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圖景。這是當地係統謀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源頭治理保護天目湖生態環境的最新實踐。

  由生態環境部指導、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主辦的第十屆中國生態文明論壇年會19日在江西南昌舉行,溧陽市天目湖鎮榮獲“第三屆中國生態文明獎”。作為本屆江蘇唯一獲獎集體,這既是對溧陽堅持不懈擦亮天目湖生態名片的褒獎,也是對美麗江蘇建設新成效的充分肯定。

  天目湖從無到有,正是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的生動寫照。60多年前,溧陽開啟治山治水歷程,築壩修渠,興利除害,鏖戰數載建沙河水庫、大溪水庫。30多年前,以沙河水庫和大溪水庫為主體的天目湖風景旅遊區啟航,養在深閨的“江南明珠”很快遠近聞名,成為人們追尋的“詩和遠方”。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幹,溧陽堅定不移保護綠水青山,賦予天目湖持久美譽度和吸引力。進入新時代,擁有300平方公里生態保護區的天目湖,以更高標準、更嚴要求保護一湖清水、造福人民群眾。

  ——攜手上下遊,聯動左右岸。

  洙漕河位于大溪水庫上游,發源于蘇皖交界處,沿岸曾有大量青蝦養殖基地。一段時間來,養蝦尾水經洙漕河流入大溪水庫,天目湖水質迅速惡化。

  源頭治理才能標本兼治。經過科學論證、友好協商,溧陽探索跨區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新模式——由天目湖水源地保護公司流轉社渚鎮洑家村800多畝、淩笪鎮下吳村2880畝青蝦養殖基地,退養青蝦,發展綠色有機農業。同時,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和生態環境監管執法制度,既壓緊壓實法定職責,又調動上下遊共抓大保護的積極性。

  在此基礎上,溧陽統籌實施洙漕河流域綜合治理,通過建設滾水壩、拓寬河道、整理水係、恢復植被等,建立涵蓋上下遊、左右岸的生態安全緩衝區,增強流域自凈能力。

  中田河是沙河水庫入湖河流之一,發源于安徽省廣德市邱村鎮廟西村。自建立生態環境共保聯治、生態補償機制以來,溧陽與廣德聯合執法,加大對省界“插花地帶”環境違法行為查處力度,成效明顯。

  ——強化制度約束,科技創新賦能。

  《常州市天目湖保護條例》是常州市具備地方立法權後,制定實施的首部地方性法律法規,天目湖成為江蘇首個立法保護的縣級飲用水源地。自《條例》實施以來,已查處一批破壞水資源的案件。制度長出“牙齒”,為天目湖保護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指導下,天目湖流域生態觀測研究站建成運作,實時提供52個監測點位數據。隨著江蘇首個水源地水質目標管理平臺投運,全方位指導流域治理和生態修復。

  保護好天目湖,是溧陽生態文明建設的標誌性工程,對建設美麗江蘇、美麗長三角具有重大意義。溧陽加大資源統籌力度,對全市新出讓商住用地,按土地出讓總價的5%提取天目湖水源地保護專項資金。天目湖建成生態緩衝區3.3萬畝,包括湖口、庫塘、河流和沼澤濕地等多種類型,水庫水質常年穩定在Ⅱ類以上。

  ——暢通轉化路徑,推進共同富裕。

  秋日的“石塘37號”民宿,群山環抱、層林盡染,人與自然親近相融,建築與山水相映成趣。年輕海歸徐岩扎根創業,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好山水、好生態,既是“無價之寶”,也是“有價之寶”。溧陽暢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一體推進文化、旅遊、現代農業發展,不斷演繹“小水庫”蝶變升級“大景區”、“小茶葉”孕育壯大“大茶業”、“小農路”拓寬增收“大路徑”、“小田園”實現空間“大增值”的新故事。目前,天目湖白茶種植面積近5萬畝,擁有茶葉生産經營主體300余家,年産值15億元。方所文化村等一批高端文旅項目接連落戶,讓平凡的山水展現不平凡的價值。

  在溧陽帶動下,淩笪鎮下吳村向茶葉種植轉型。在種植大戶吳定義的家庭農場,茶樹布滿山丘。“溧陽‘一號公路’串起下吳村,大家越走越近、越走越親。”吳定義高興地説,“自家茶葉種植面積200多畝,日子越過越好。”

  當前,常州持續放大自然資源稟賦優勢,全力打造長三角生態中軸。“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溧陽市委書記葉明華表示,將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傳承好守護綠水青山的“接力棒”,堅持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係統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進一步厚植生態本底、發展生態經濟、轉化生態價值,更好造福于民,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作出更大貢獻。(黃偉)

 

【糾錯】 [責任編輯: 邱麥 ]
新華網客戶端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2112914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