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要聞 融媒産品 訪談 信息動態 推廣

海棠讀書會秋日開卷丨何人不起故鄉情

2022年11月01日 11:08:11 來源: 江蘇濱海經濟開發區

  10月26日下午,濱海經濟開發區“海棠讀書會”閱享會在億達智能家電産業園江蘇先木智能科技公司舉辦。本期活動邀請濱海籍作家、江南文化學者張永祎老師,以“何人不起故鄉情”為題分享新書《此情此景》中的鄉情寫作,海棠讀書會書友現場聆聽體會作家把生命情感,融匯到鄉愁、鄉景、鄉親、鄉俗、鄉味、鄉音中的真情實感。

  深入骨髓的鄉愁

  “時間回不去,童年回不去,青春回不去,曾經回不去,但記憶卻能回得去,追憶的時光機,可以讓我們感受曾經的美好。”

  寫感恩,感恩改革開放的年代,恢復了高考制度,給許多莘莘學子,提供了走進大學校門的深造機會。寫感激,寫初中班主任老師朱衛國老師,叫我們不要寫整篇文章,只寫開頭和結尾,前有呼,後有應,在班上講評作文時大大地表揚了一番,寫作興趣一下子就被他喚醒了。寫感謝,當年稿子被山東大學的《文史哲》編輯把稿子退給我時送我一個筆記本,在扉頁上寫着“奮飛”二字,情感飽滿,遒勁有力,對我的鼓勵非常大。回首這麼多年,寫作的興趣還是在家鄉種上的,因為有了這棵種子,這以後才慢慢地發芽、生長、開花、結果。

  呼之欲出的鄉景

  “記得外婆家就住在前河邊,每每我會坐在大堤上,一舸來時,正春水尤香,好景未老,百花深處,明月作畫,微風動衣。”

  寫東坎老街,“我曾經打破常規,利用晚上時間,從西街往東街走,逆向而行,如倒啖甘蔗,沒想到還真的漸入佳境。抬頭望見,一輪明月正挂在天空中,皎潔的月光照在長長的街道上,形成了一條意猶未盡的光帶,使人浮想聯翩。‘月是故鄉明’,這種美好的遇見就是永不褪色的印記。當我走到東坎老街的牌坊前,總會情不自禁,重拾舊夢,重溫舊情,歲月洶湧而至,往事並不如煙!” 寫大車站,離別和迎接是永恒的主題,返校時父親一大早推着車子頂着寒風送自己到車站。

  寫電影院,東坎老電影院、西街電影院、燈光三個電影院,放映機“潛伏”在南面的房子裏,悄悄地通過一個洞口,透出一束光來,投射到銀幕之上,然後畫面就開始演繹起栩栩如生的悲歡離合。

  栩栩如生的鄉親

  “鄰里鄉親,早晚在街頭巷尾、橋上井邊、田塍籬角相見,音容笑貌,閉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橫豎呼吸着同一的空氣。”

  寫《邰六爹》,當年的邰六爹,有50多歲,個子很高,顴骨突出,眼睛凹進去,有點老外摳眼的感覺,不管在什麼季節,總喜歡帶個帽子,在沿口會露出裏面墊的白紙,據説是為了遮擋陽光,腳上一以貫之的是解放鞋,有時會看到鞋幫上溢滿了汗漬。他時常挎個籃子,裏面放兩個缽子,分別存放着要買的素雞和蠶豆,籃子上面蓋上一層布,大概是用來擋灰和保溫……邰六爹精打細算也是出了名的,每每走到哪兒,都會引得孩子們在後面追跑,齊整劃一地高喊:“邰六爹,賣蠶豆,一分錢,五六個,投機倒把第一個。”他賣蠶豆時非常摳,但有時也會很大方。有次放學回家,肚子餓得不行,自己身無分文,就向邰六爹賒賬,沒想到,他居然同意了,他不乏情感,心中有光,也會不時照亮對方。

  寫王雨明老師上課,只見他,慷慨激昂,揮灑自如,抑揚頓挫,波瀾起伏,從這頭跑到那頭,又從那頭跑到這頭,數字和公式以及推導過程,寫滿了整個黑板,在他的眼中,數字不是非常枯燥的東西,而是世間最美麗的語言。

  寫同班“男走音”,“幾乎是搶着話筒上去的,唱了一首《同學情》,據説他為了這首歌,已經練習了兩個多月,沒想到,在這次聚會上煽情爆冷,大放異彩!”沒想到一轉頭,許多同學已淚流滿面,真是“初聽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由來已久的鄉俗

  “家鄉的每一個風俗都值得我們去收藏,哪怕是在記憶中發黃,也不會抹掉最初的模樣。”

  寫忙年,那時家家戶戶都在忙年,炸肉圓,炸魚圓,炸膘(肉皮),炒花生,炒葵花,買年貨,備食材,縣城裏到處都是熱氣騰騰、生意興隆。寫拜年,每次都要一大早起來,因為親戚比較多,還有周邊的鄰居,一個上午馬不停蹄地跑下來,還是蠻緊張的,也忙得不亦樂乎。到各家拜完年後,最終的目的地肯定是外婆家,外婆是我們整個家族的根,大家從四面八方聚攏到這裡,意味着這一頓中午的團圓飯,也要在這裡落實,更代表着綠葉對根的情意。寫吃年,親朋好友之間禮尚往來,主要體現在互請“年席酒”上,我上大學每年春節回來,大姨、三姨、四姨、五姨和舅舅家都要輪着吃上一遍,他們都會把平時捨不得吃的東西拿了出來招待,傾其所有,寸草不留。

  銷魂蝕骨的鄉味

  “留住舌尖上的鄉愁,這不僅是解饞,也是解味,更是解藥,是解鄉愁之藥。”

  如果説,思念是一種味道,那一定就是家鄉的味道。家鄉的美味永遠都是最好的,因為它早已成為植根於我們靈魂的獨一無二的味覺基因,與生俱來的,不可改寫。我們濱海有三個“五”:一個是五醍漿,一個是五糧粥,還有一個就是五香花生米。這些花生米初看上去,有點暗淡,其貌不揚,放進嘴裏,也沒什麼兩樣,只是與牙齒碰撞的瞬間,一咀一嚼,神采乍見,滋味盡在其中,特別是隨着花生米散碎開來,五香便發揚光大了,脆酥的感覺也就撲腔而來,滿口怡香,即便是穿腸下肚、不見蹤影,那種滲透在骨髓中的誘人味道,還牢牢地回蕩在咽喉之間,繞梁不絕,不斷地激發着你的食欲,欲捨不得,欲罷不能,不吃到打嗝不知停止。

  粗獷溫婉的鄉音

  “山芋腔被其他語系嚴嚴實實地覆蓋着,好像密不透風,一時難以識破,但天生的東西就是掩飾不住,‘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只有你多説幾句話,鄉音的底色就會漏出來了。”

  寫山芋腔,對於我們來説,山芋腔是與生俱來的,就是那種土得掉渣的方言,本身又有濃厚的普通話潛質。“嗯哪(好)”“難為(感謝)”“你漆果(吃過)了嘛?”“哈(ha)雨”等等,有時一不留神,還會誤入歧途,以至大相徑庭,讓人哭笑不得。只要唱起歌來,馬上秒變濱海普通話,舌頭比誰卷得都高。

  我們家鄉話,第一非常生動,比如,不像嚨咚(不像樣子)、半裏不頓(氣量狹小,優柔寡斷)、麻裏木足(狂妄,不安分)等等,這些詞語特別令我們感同身受,淋漓盡致,活靈活現,每個詞都充滿着畫面感,只要聽到這些詞語,我們就立馬就會想到形象,好像看見了生活。

  第二非常準確,有兩個同在外地工作的男女老鄉,因為一個停車位發生了爭執,開始大家都是用普通話,文質彬彬的,後來發覺是同鄉,覺得普通話有點放不開,不夠味,不殺渴,不解饞,彼此就乾脆卸下面具,甩開膀子,據理必爭,寸步不讓,用山芋腔痛痛快快地一頓爆炒,十八般武藝都用上了,家鄉話中的蹺麼奇怪(稀奇古怪)詞語信手拈來,朗朗上口,縱橫捭闔,出口成章,狂飆突進,不僅吵出了情調,吵出境界,也吵出了享受,吵出了火花,很壯觀,很拉風,很煽情,也很到位,最後相對一笑泯恩仇,相見恨晚成夫妻。

  第三非常豐富,比如,不刁不馬(忠厚老實),拼投拼投(商量),沒得過身(難以恕罪,過不了關);搗膀節彎子(搗鬼,走後門)等等。這些詞語對於不懂的人來説,就是一道厚厚的大幕,它們所擁有的動人心魄的魅力,只有在會説家鄉話和能懂家鄉話人的之間才能完全兌現。

[編輯: 沙佳儀 ]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021129091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