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上午,南京理工大學舉行了“廢舊儀器設備拆裝工坊”啟動儀式。本次活動由工程訓練中心、國資處和科協三方主辦。校長助理李強、工程訓練中心主任張小兵、科協常務副主席楊道濤、團委書記淩晨、國資處副處長王禹林、教務處副處長張樹鵬等部門領導,各學院分管教學工作領導,以及教師代表、學生代表等參加了活動。
啟動儀式由工程訓練中心書記王亞群主持。
張小兵代表工訓中心致歡迎辭,向來賓介紹了“廢舊儀器設備拆裝工坊”創建初衷。張小兵説,廢舊儀器設備處理一直是困擾高校的重難點問題,如果簡單地當作廢品扔掉,實在可惜。創立拆裝工坊的目的,就是如何挖掘廢舊儀器設備的新價值。張小兵還介紹了工坊運作過程中的一些細節考慮。為保證學生拆裝的安全和獲得感,工坊為學生們精心準備了相關儀器設備的使用説明書、圖紙等技術資料,專門安排老師進行現場指導。他對相關安全注意事項進行了特別強調,禁止拆裝含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零部件的設備。學生們不僅可以在工坊操作,也可以帶出去繼續研究。工坊目前面向學校本科生、研究生定期開放,未來還將進一步拓展開放程度,考慮成為南京市中小學科普教育基地。
楊道濤表示,成立拆裝工坊不僅可以滿足學生對于儀器設備的好奇心、提高動手實踐能力,也是傳播科技知識、培養科學精神的新渠道,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新途徑。拆裝工坊作為學校乃至社會的科普基地,將對促進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的協同發展,提升教師、學生科學素質,開展科普交流與合作發揮重要作用。
淩晨從三個方面談了他參觀工坊後的感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工坊從實踐創新的角度完善了學生從興趣感知到自主實踐的拼圖。“科普是科學和人民大眾的橋梁”,工坊的成立將科普、科創、科研密切融合,為學校為社會培養有情懷、有夢想的領軍人才。
王禹林表示,國資處將做好工坊的設備保障工作,協調全校各單位為工坊源源不斷提供儀器設備,讓學生在這裏放心動手、大膽嘗試,在拆裝中産生思想火花,不僅拆原復原,還能夠重新組合形成新設備、新産品,産生新技術、新想法。
張樹鵬認為拆裝工坊這一平臺,為學生提供了近距離觀察儀器設備內部結構的機會,配以各類拆裝指導書,結合專業知識,讓學生拆而知其所以然,讓學生真切感知到如何把零件通過工藝進行整合形成工具。同時,在動手過程中,感悟家國情懷、感悟工匠精神,成長為具有創新實踐能力,能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工程技術人才。
隨後,李強與張小兵為拆裝工坊揭牌。
揭牌後,校長助理李強教授發表了講話。他指出,一流大學既要有高品質的課堂教學為學生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也要有高水準的實踐訓練平臺幫助學生提升創新實踐能力。工訓中心作為學校重要的實踐教學平臺,建設拆裝工坊是為培養創新性人才探索出的一條新路徑。在工坊中,學生通過識圖、辨圖、動手拆裝,了解設備結構與工作原理,更深入地理解所學專業知識。工坊開放性、包容性的管理模式,讓學生在這裏可以把興趣、專業和志向得到充分發揮,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他希望工訓中心未來能開展出更多一係列的創新工作,與學院專業實驗室加強協同建設,不斷探索具有南理工特色的實踐育人新形式,為學校創新人才培養發揮更大作用。
揭牌儀式結束後,參會人員參觀了拆裝工坊。
整個工坊內部劃分成3個功能區域,分別是電子儀器設備拆裝區、機械設備拆裝區、電腦拆裝區。近200平方米的房間內擺放著216件已經報廢的各式儀器設備,緊挨著每類儀器設備都放有一個拆裝指導資料盒。十余張淘來的“退役”實驗桌拼搭成寬敞的拆裝操作臺,一字排開,上面已經為拆裝活動準備了各類工具儀表。(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