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江蘇要聞 融媒産品 訪談 資訊動態 推廣
新華網 > > 正文

既不離村也不離家,泰州試點農村互助式養老模式

2022年09月27日 07:49:02 來源: 新華日報

  原標題:既不離村也不離家,泰州試點農村互助式養老模式

  “小老”結對“老老” 孤寡也有依靠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江蘇省60歲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1850.53萬,佔總人口比例為21.84%,高于全國3.14個百分點。“銀發浪潮”洶涌而來,去年,泰州興化市昌榮鎮開始探索“銀齡互助”模式,嘗試破題。

  根據七人普數據,從常住人口上衡量,蘇中、蘇北地區老齡化程度明顯高于蘇南地區,全省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佔比超過21%的設區市有2個,分別是南通、泰州,這兩個市已經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

  秋日,泰州興化市昌榮鎮鹽北村秦莊自然村,陽光和煦,微風習習。在八旬五保老人劉永幹家小院內,爬滿絲瓜藤蔓的簡易涼棚下,一群人圍坐閒聊著。他們中有與劉永幹老人結對互助的村民蘇正宜、鹽北村結報員陳建潮以及秦莊自然村老齡協會會長計桂林,組成“互助組”,共同關愛劉永幹老人。

  互助養老,不離村也不離家

  “最近身體還好啊?”9月15日上午,計桂林騎著三輪車來到劉永幹家中,在老人耳邊大聲問道,老人笑著點點頭。上個月,老人頭部動手術,還處在休養階段。78歲的蘇正宜家與劉永幹家緊挨著,常來幫忙煲湯並照顧陪伴。

  在劉永幹家屋內墻上,貼著一張“居家養老結對互助登記表”,表中記載著獨居老人和結對互助人情況,包括年齡、身體狀況、聯繫電話等。像劉永幹這樣的高齡獨居老人,秦莊自然村共有14位,每人身後都有一個“互助組”。

  “互助組”成員一般3人,其中自然村老齡協會會長和村幹部一般是“標配”,另1人是老人的近鄰、親友。3人分工明確,老人的近鄰或親友負責日常探望照料,一般每天不少于兩趟,村幹部負責代購代辦,會長則負責協調檢查。一周下來,各自然村老齡協會會長需要將自己轄區服務的老人都到府探望一遍。

  昌榮鎮老齡協會會長羅寶淦坦言,自己受一些高齡獨居老人離世在家卻沒能被及時發現的新聞觸動,成為“銀齡互助”工作發起人。

  去年3月,昌榮鎮老齡協會在陳唐村紅花自然村、雙星村戴桶自然村開展互助養老試點,目前這項工作已延伸至全鎮9個自然村。羅寶淦介紹,結對互助遵循自願原則,一般由身體好、年齡相對小的與身體差、年齡大的結對,分就近結對、志趣相投結對、親友結對等多種形式。無人結對的老人,則由村幹部、黨員結對關愛。

  在雙星村戴桶自然村,79歲的孤寡老人朱效林正清掃院子,看到戴桶自然村老齡協會會長戴義華前來,便放下掃帚聊起了家常。朱效林告訴記者,目前與他結對的,除了戴義華,還有侄子朱志興、鄰居余中湖以及村幹部,“侄子和鄰居經常來看看我,家裏需要茶米油鹽等生活用品時,只要跟戴會長説一下,就會代購送到府,省心多了。”在戴義華家中,一摞工作臺賬裏寫著他關愛老人的情況,包括走訪時間、老人需求以及滿意度等,一清二楚。

  “目前,全鎮60歲以上老人有1.21萬多人,其中不乏空巢、殘疾老人。”羅寶淦告訴記者,“銀齡互助”模式的宗旨是“我幫你,你幫他,老年朋友是一家”,在農村總人口數量逐漸下降、老年人口佔比不斷上升、農村空心化及家庭空巢化現象普遍的情況下,這種“既不離村也不離家”的互助養老模式或許是農村養老服務的重要途徑。

  協同探索,拓展為老服務

  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加強農村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建設,鼓勵以村級鄰里互助點、農村幸福院為依托發展互助式養老服務。一年來,各地基層都就此進行探索。

  在羅寶淦看來,昌榮鎮嘗試的“銀齡互助”模式有三大特點:把老齡協會工作延伸至自然村,范圍小,便于管理服務;老人養老沒有離村、也沒有離家,更符合農村老人養老實際;老人不需要花錢,就可以享受到一些關愛服務。

  羅寶淦坦言,從拓展為老服務范圍看,目前還是缺資金。“我們想在每個自然村都打造一個活動室,讓老人可以聚在一起看電視、下棋、打牌、拉家常等。”羅寶淦説,經初步測算,打造一個活動室最起碼得3萬元,全鎮加起來就是一筆不小的費用,此外還有電費、水費等支出,他考慮通過發動鄉賢能人捐資等方式解決資金短缺問題。

  記者在多個獨居家庭採訪時,一些老人反映,有了“互助組”,基本上實現了“平時有人探望、生活不便時有人管”,但像夜間突發疾病,如何及時讓互助成員知道?羅寶淦表示,正考慮引入“一鍵呼”設備,借助科技力量支援老人遇事在家中發出呼叫、“互助組”成員到府提供緊急服務。

  秦莊自然村的陳祥聖老人雙眼失明,住處挨著侄媳婦吳桂蘭家,吳桂蘭就成了關愛老人的“互助組”成員之一。兩個子女均在無錫安了家,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前些年吳桂蘭也曾在無錫生活過一段時間,幫助兒子兒媳帶娃。因為感覺在城市生活還是不習慣,等孩子上完幼兒園,她又回到了農村老家。“老人互助,肯定是好事。但現在農村人少,再過幾年,等年紀稍小的老人更老時,誰又來結對幫助他們呢?”吳桂蘭有些茫然。

  多方發力,破解農村養老難題

  在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工作專業教研室主任黃金結看來,參與“互助組”的村民其實也是在提供志願服務。他建議,建立“時間銀行”機制,將村民參與志願服務的時間存入這個“銀行”,用無形的公益時間換取日常生活用品,提高志願者的積極性,提升他們勞有所獲的成就感。

  記者注意到,每年全國兩會期間,養老作為重要的民生議題都會引發廣泛關注與討論。為應對人口老齡化,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優化城鄉養老服務供給,支援社會力量提供日間照料、助餐助潔、康復護理等服務,穩步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鼓勵發展農村互助式養老服務,創新發展老年教育,推動老齡事業和産業高品質發展。

  針對村民吳桂蘭的困惑,黃金結認為,要一分為二地來看,比如面向習慣農村生活的老人,除了探索“小老”與“老老”結對,還可嘗試同齡或年齡相差不大的老人互助,鼓勵優質養老服務企業拓展農村社會化養老服務業務;而對于一些留在城市與子女生活的老人,當地社區要有針對性措施,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城市。

  據測算,農村人口老齡化率要高于城市20個百分點。與城市老人相比,農村“未富先老”“未備先老”問題更為突出。在去年底召開的全省農村養老服務體係建設推進電視電話會議上,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江蘇將全面實施定期探訪制度,“十四五”末農村地區獨居、空巢、高齡留守、失能失智等困難老人的探訪幫扶服務要實現全覆蓋。鼓勵各地在農村布點互助養老設施,探索“政府補一點、集體出一點、社會捐一點、個人付一點”的資金籌措模式,保障運營可持續性。(董鑫 葛彥 周志輝)

【糾錯】 [責任編輯: 王玥 ]
新華網客戶端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3112903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