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江蘇要聞 融媒産品 訪談 資訊動態 推廣
新華網 > > 正文

“動”看建鄴 朝氣勃勃

2022年09月21日 15:12:35 來源: 新華網

  日前,備受關注的2023年南京元旦健身長跑場地確定,南京建鄴區憑借完善的體育配套、深厚的體育文化積淀以及“硬核”的濱江資源,已成為此活動啟動儀式的核心區。

  近年來,南京市建鄴區大力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弘揚體育道德風尚,推動群眾體育、品牌賽事、體育産業一體化發展,體育強區建設蹄疾步穩。截至目前,全區共有室外全民健身路徑267個,共計2676件,每人平均體育場地面積3.5平方米,位居全市主城區前列。

  體衛融合、體教融合、體旅融合……伴隨體育運動在建鄴區漸入佳境,更多的“體育+”正在這裏興起,帶動了體育産業蓬勃發展,城市發展新動能更加強勁。

  一串串的數字和體育融合業態展現了南京建鄴區體育工作的豐碩成果,更是南京建鄴區貫徹落實體育強國戰略、推動全民健身事業發展的見證。

  “十分鐘體育健身圈”,讓南京建鄴活力滿滿

  “這小公園不錯,空氣不錯,健身器材很適合我們老人,我每天早上買完菜都在這兒鍛煉一小時再回去。”建鄴區南湖文體社區小公園,是李大爺每天必到的“打卡地”,他説,以前鍛煉只能去幾公里外的莫愁湖公園走走,現在建鄴區體育局在居民小區“金角銀邊”建起很多場地專業、管理模式科學合理的運動公園,配置了多種健身器材,居民們在家門口就可以鍛煉,很方便。

  在雙閘街道一處燈光球場內,幾組籃球興趣愛好者正在輪番上陣,平時鍛煉強身健體,周末組隊打一場“友誼賽”,已經成為他們不變的“約定”。每逢周末籃球賽開打,球場內座無虛席,球場週邊滿觀眾,籃球入筐瞬間,“進了!”“又進了!”聲不絕于耳,叫“好”聲更是響徹雲霄。

  南京河西濱江風光帶綠道

  夏日的南京河西濱江風光帶,更像是一個集運動、觀光于一體的大舞臺,沿江長約11.5公里岸線不光有萬景園、綠博園、濱江公園、青年文化公園、“南京眼”步行橋、魚嘴濕地公園等多處景區,分布于各景區內的體育場地、健身設施前人頭攢動,健步走的、練輪滑的、跳舞的、打球的……耳畔,江濤陣陣;眼前,城市夜色美輪美奐,在運動中觀光,在觀光中運動,這裏不光吸引著南京本地人,同樣吸引著無數外地遊客前往“打卡”。

  南京市建鄴區地處南京河西板塊,是南京主城八區之一。因為先後承辦了全國十運會、南京亞青會、南京青奧會、南京國際馬拉松賽、2016年世界速度輪滑錦標賽、世界女排大獎賽總決賽、2017年世界輪滑錦標賽等一係列重大國際國內活動,南京建鄴區擁有豐富的體育文化遺産,“運動基因”深刻影響和改變著每一個建鄴人。

  “呼應市民運動健康需求,我們配建了覆蓋全人群、全時空、全生命周期的健身設施,讓市民看得見、找得到、用得著。”建鄴區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建鄴區實施“體育為民突破行動”,目前全區共有室外全民健身路徑267個,今年還將完成31套健身器材改造出新和5公里健身步道、1個百姓健身房、3片燈光球場建設,緊密推進1個體育公園建設,不斷完善“十分鐘體育健身圈”建設。

  隨著建鄴區體育配套設施更加完善,越來越多的市民走出家門動起來、樂起來,全民運動、全民健身、全民健康成為建鄴人時尚新風,南京建鄴處處充滿活力。

  胸懷“國之大者”,落實民生實事

  南京建鄴區是以現代金融、總部經濟、資訊服務、文化體育、軟件研發、商務辦公和旅遊會展為主要職能的國際化新區,可謂寸土寸金。

  推進全民運動,人民身體健康,不僅是每個人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

  如何平衡經濟發展用地與每人平均體育場地面積之間的矛盾?

  “建鄴區現有常住人口60萬人,今年每人平均體育場地面積3.5平方米,2025年每人平均體育場地面積要達到3.7平方米,這對我們來説,是必須要實現的目標,也是現實壓力。”建鄴區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全民運動、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直接關係到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如何在“螺螄殼裏做道場”,構建覆蓋各類人群的體育公共服務體係?如何發動社會力量,豐富群眾體育文化生活?這些是群眾的急難愁盼,也是建鄴區體育局每一名幹部職工破題的著力點。

  建鄴區的口袋公園

  體育設施建設是市民健身活動的基本保障。加強設施配套,建鄴區體育局對準百姓生活的“細枝末節”,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間。2021年建鄴區提出“金角銀邊”計劃,因地制宜建設群眾看得見、用得上的全民健身路徑,持續為街道社區改造出新健身器材。為此,體育局幹部職工一有時間就去街道社區轉悠,發現可以放置健身器材的地方,就順著摸清楚産權單位,到府溝通、協調,産權單位出地皮,體育局出錢改造、買設備,負責日常維護。

  “能改造的盡量就近改造,實在沒有地方再想辦法協調面積大一點的室內空間,集中打造百姓健身房,方便周邊群眾運動健身。”建鄴區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尋找“金角銀邊”和百姓健身房是一場“攻堅戰”,再難也要把老百姓的事辦好,力爭到2025年全域建成供給豐富、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十分鐘健身圈”。

  此外,建鄴區體育局還不斷盤活存量資源,努力推進企事業單位體育場地設施向社會開放力度,進一步提升轄區內運動場館資源實現共用,廣大市民群眾可以用手機搜尋和預訂體育場館,健身項目涵蓋羽毛球、乒乓球、網球、足球、籃球等。

  體育強國的基礎在于群眾體育。為了更好地激發市民體育熱情,推動群眾體育發展,建鄴區體育局還創新方式開展“服務群眾、你點我送”體育健身進社區活動。

  “服務群眾、你點我送”體育健身進社區活動

  落實與街道、社區、園區及機關部門聯辦賽群體活動,指導轄區內街道社區、企事業單位開展200多場群眾體育活動,在街道組織策劃“一街一品”,打造群體活動品牌,建鄴區逐步形成一批群眾喜愛的、具有影響力的品牌群眾體育活動,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群眾體育需求。

  建鄴區體育局還定期開展國民體質檢測與運動健身指導服務,每年服務4000人次左右,讓每位參與居民全面了解、掌握自身健康狀況的同時,開具運動處方,為群眾開展體育健身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並從2021年起,在部分人群中嘗試開展縱向跟蹤測試,動態觀察國民體質狀況,完善南京市國民體質檢測係統。

  不棄微末、不舍寸功。把群眾的鍛煉需求作為工作依據,讓運動便利指數融入居民幸福指數,南京建鄴區體育局胸懷“國之大者”,落實民生小事,給居民們帶來了更高品質的健身體驗,創造出更加美好的健康生活。

  體育+ 寫出體育強區大文章

  家住南苑社區的趙大伯和他的幾位老鄰居,現在每天都要到建鄴區運動促進健康中心進行各項慢性病指標監測,並接受運動處方師的專業指導。“通過四個月針對性運動,我的高血壓指標持續平穩,用藥減半,鄰居老張剛剛體能監測結果顯示,心肺功能指標有了明顯提升。”趙大伯對運動促進健康中心的專業服務和運動效果讚不絕口。

  這是建鄴區創新思維,進行體衛融合的一個試點。

  “今年4月,建鄴區運動促進健康中心正式對外免費開放,中心配備了功率自行車、跑步機等多種運動器械,通過對慢性病或者亞健康人群的體測結果,由2名專業運動處方師制訂個性化運動方案,在嚴格安全監護的情況下,實現運動對慢性病的輔助治療目的,目前已經吸引了五六十名居民登記訓練,並取得了積極的效果。”該中心運動處方師王小君説。

  “我們積極探索促進‘體衛’融合,發揮體育運動在健康促進、慢性病防治和康復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進一步提升全區人民健康水準。”建鄴區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説。

  建鄴區幼少兒體適能培訓

  體育産業的發展,離不開體育人才的培養。“體教融合”,大勢所趨。建鄴區體育局建立區級體育及教育部門工作聯繫制度,成立女足發展專項辦公室、陽光體育聯賽專項辦公室等,定期召開會議,研究協商學校體育特色項目布局、青少年校園陽光體育聯賽賽事安排。與區教育部門聯合舉辦區級青少年陽光體育聯賽賽事14項,組織參加市級青少年陽光體育聯賽42項,共獲得金牌52塊,銀牌47塊,銅牌38塊,一等獎10所學校,二等獎12所學校。

  2016年9月,南京河西濱江風光帶被中國體育旅遊博覽會組委會推薦為2016中國體育旅遊精品線路。這是建鄴區“體旅融合”示范全國的樣本。

  持續做大“體育+”,是建鄴作為體育強區的活力所在、魅力所在。

  伴隨體衛融合、體教融合、體旅融合花開建鄴,建鄴區體育産業獲得了高速發展,其中,以體育健身休閒活動、競賽表演、體育培訓和教育等為代表的體育服務業漸成驅動産業發展的主力軍。“大眾體育消費觀念更加先進,政府、企業不斷深化合作,這些都為建鄴區體育服務業帶來利好。”建鄴區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建鄴區體育局在先後獲得江蘇省、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的基礎上,將不斷創新舉措,促進體育事業和體育産業賦能增效,不斷滿足人民群眾運動健康需求,讓全民運動、全民健康、全民健身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力爭把建鄴區打造成為全國知名的體育文化中心。(虞啟忠)

【糾錯】 [責任編輯: 沙佳儀 ]
新華網客戶端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9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