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江蘇要聞 融媒産品 訪談 信息動態 推廣
新華網 > > 正文

“中秋夜,圓圓的月亮落到了我新家的窗&上!”

2022年09月12日 11:48:33 來源: 新華網

  9月11日,這天是農曆八月十六。位於徐州市雲龍區的安置小區“玉棠苑”小區,在清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尤為草青樹翠。來自新生裏城市更新項目指揮部的工作人員,一大早便趕來這裡看望慰問喬遷新居的業主。

  走進小區,林立的高樓下,鳥語花香。工人正在忙碌得修剪花木,休閒廣場上的居民們盡興對弈、健身嘮嗑兒,一派新時代百姓幸福生活的圖景。

  “叮鈴!叮鈴!”工作人員敲開了剛剛喜遷新居的居民王樹家的門。從客廳到廚房再到陽&,裝修得漂漂亮亮,茶几上的花瓶裏插着鮮艷的花束,一股濃郁的美家意境撲面而來。從寬敞的陽&向外眺望,滿眼的鬱鬱蔥蔥。陽光透過玻璃,將新居照得亮亮堂堂。

  一陣寒暄,平日裏寡言少語的王樹破天荒地貧起了嘴:“今年的中秋節,對於我們一家祖孫三代來説,夜色特別的美,月亮格外的圓,月餅也越發的甜。這麼多年來,我們一家老小從沒有這麼開心地過個節……”説出了心裏話,一臉微笑的王樹雙眼噙着激動的淚花。

  “中秋節下午,我和兒子一起把我90多歲的老爸接了過來。聽説老爺爺要來新房子與我們一起團圓,調皮的小孫女別提有多興奮了!”説到一老一小頭一回在這麼大的新房子裏過節,王樹更是高興得合不攏嘴。

  王樹説,自己從小得了小兒麻痹症,原來住在新生裏棚戶區一棟老舊樓房的二層,由於面積太小,加上房齡太老,家裏一直沒有裝修。

   “以前住的那個舊房子,特別昏暗潮濕擁擠。”王樹説,由於自己雙腿不靈便,每每上下樓都要拄着拐杖,實在是太費勁了,90歲的老爸一年到頭幾乎都出不了幾次門。不僅如此,棚戶區的居住條件特別差,別説綠植和健身了,一到雨季經常被雨水淹沒路面。更糟糕的是,老房子裏沒有衞生間和下水道,偌大的小區居民如廁還得趕到公共廁所,生活非常不方便。

  “現在搬到這個新小區來了,真是天壤之別!在分房時,政府考慮到我們一家的實際困難,特地照顧我們,分配在了一樓。現在我出門不要拄拐杖了,在家裏坐上電動輪椅車,輕輕鬆鬆就出去了。我老爸再也不要為出門溜達而鬧心了,隨時能到小區廣場曬曬太陽,跟鄰居聊聊天。最開心的當數我老伴,她晚上可以常到小區隔壁的小公園跳跳廣場舞健身。”王樹説。

  新房子不僅寬敞明亮,一家老老小小都有各自的房間,特別是孫女再也不要和大人擠到小屋裏了,有了自己的小房間。“多虧了黨和政府,讓俺一家三代人圓了美美的新房夢!”王樹連連稱讚政府為他一家人辦了一件大實事。

  同行來看望王樹一家的新生裏城市更新項目指揮部工作人員劉保華,是原新生社區、蓮花社區黨委書記、主任。她介紹,新生裏小區是近年來徐州主城區最大的棚戶區,2408戶居民大都住在又老又潮濕的平房裏,有的一個院子裏住着十幾戶。“長期處於狹隘擁擠的環境中,讓每一戶居民都有着盡快換新房住大房的強烈願望。”劉保華説。

  正因為此,去年底新生裏棚戶區改造項目剛一啟動,小區的居民拍手叫好、讚聲一片。貼心的安置方案,更是得到小區居民的擁護和支持。“新生裏小區,這個定格了徐州近年來最大棚戶區的歷史記憶,隨着政府的城市更新工程向縱深推進,已經與曾在這裡朝夕相處的居民朋友漸行漸遠,寄望多年的安居夢正漸漸變為現實,一個矗立城市中央的新坐標正向人們走來。”作為昨天的“主人”,劉保華動情地説。

  劉保華説,她也是新生裏棚戶區的居民,一家三口在這個一室一廳的破舊小房子裏一住就是34年。新生裏棚戶區改造項目實施後,她選擇了貨幣安置,居住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自己在雲龍區生活了幾十年,親眼目睹了城市更新給城市帶來的巨大變化,感覺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甜”。

  “城市更新既是民心工程,也是發展工程,一點一滴體現着民生幸福指數。”雲龍區委書記朱明泉説,作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區,近年來,雲龍區區委、區政府急百姓之所急,解百姓之所憂,圓滿完成大郭莊、翠屏山等24個項目、600平方米的城市更新任務,惠及群眾1.4萬餘戶、5萬餘人。今年雲龍區正推進年度20項、7000余戶、170余平方米的城市更新任務,持續改善群眾的生活居住條件。城市更新釋放的土地,也將為徐州市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和江蘇省域副中心城市留出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王樹一家的喬遷之喜,只是雲龍區委、區政府實施城市更新工程的一個縮影。“這幾天搬到新房子,清晨打開窗戶,看著窗外一片濃濃的綠意,聽着清脆的鳥叫,感受着秋天陽光的溫暖,一切仿佛都在夢裏。”前來拜訪的工作人員與王樹辭行,他和他的家人仍滿臉漾溢着幸福的表情。(邱麥 報道員:袁雪萍)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271128995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