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京9月9日電(龐雪汀 沙佳儀)“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再過幾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俗話説,“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今年中秋卻是“十五的月亮十五圓”。今年團圓節當晚,只要天氣晴好,大家便可以欣賞到一輪高懸夜空的“白玉盤”。為何今年中秋“十五的月亮十五圓”?這背後蘊含着哪些天文學知識?聽聽中科院紫金山天文&科普部主任張旸的解讀吧!
從2021起,“十五的月亮”連續三年“十五圓”
據張旸介紹,今年農曆八月,月亮的最圓時刻定格在八月十五當天的17:59分,也就是説,今年中秋恰好“十五的月亮十五圓”。
俗話説“十五的月亮十六圓”,那為啥今年“十五的月亮十五圓”而非“十六圓”呢?張旸&&,其實“十五的月亮十五圓”並非罕見現象,農曆中每個月的月圓時刻,最常出現於十六,其次就是十五,這兩者相加佔到80%左右,此外,也可能出現於十七,甚至十四。
“從去年起到2023年,連續三年中秋節期間都是‘十五的月亮十五圓’。”張旸説。
“十五圓”還是“十六圓”?要看月亮怎麼“轉”
為什麼月圓日期常有變化?張旸介紹,這與“朔望月”,也就是月球繞地球公轉相對於太陽的平均周期有關。
“朔”,指的是我們在地球上看不見月亮的那一時刻,此時地球、月亮、太陽大致在一條直線上,月亮位於地日之間,朔所在的日期稱為“朔日”;“望”指的是月圓時刻,此時地球、月亮、太陽也幾乎在一條直線上,地球位於日月之間,望所在的日期稱為“望日”。從一個“朔”到下一個“朔”的周期叫做朔望月,平均約為29.53天,是中國農曆中確定“月”的依據。我們所説的“十五的月亮十五圓”或“十六圓”,指的便是“望日”在農曆十五日或者十六日。
為什麼這個日期是變動的呢?張旸解釋,朔望月體現的是月相的變化,也就是從地球上看起來,月亮從新月小月牙,到上弦月,到滿月,再到下弦月、殘月小月牙這樣一個循環過程。月相發生變化的原因,是由於月球繞着地球運轉,而地球又帶着月球繞太陽運轉,三者在空間中的相對位置不斷變化所造成的。這三個天體的相對運動,一方面很有規律,故而帶來顯而易見的朔望變化周期;另一方面又非常複雜,導致朔的具體時刻在一天之中可早可晚,並且朔望之間的時間間隔也在一定範圍內不斷變化,這樣一來,望的具體日期可能在十四至十七之間漂移,當然最常見的還是十六和十五。
今年中秋“邂逅”教師節,是巧合嗎?
今年中秋節和教師節是同一天,似乎比往年來得更早一些,這是巧合嗎?
張旸介紹,教師節是陽曆中的9月10日,中秋節是農曆中的八月十五,中秋與教師節的“巧遇”,與中國農曆曆法設置有關。陽曆一年通常為365天,而中國的農曆中,年分為平年和閏年,平年一年12個月,354天;閏年多出一個閏月,全年13個月,384天。按照現行農曆編排法則,大約每19年當中會出現7個閏年,俗稱“十九年七閏”。由此可見,大體上來説(偶爾也有特例),農曆的一年相比於陽曆的一年,要麼少11天,要麼多19天。
因此,中秋節作為一個農曆的日期,它所對應的公曆日期是年年變化的,要麼比上一年提前11天左右,要麼比上一年推後19天左右。中秋節可能出現在每年公曆9月7日至10月8日中的任何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