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館校革命文物周周講”續講開啟 講述“延安窯洞有馬列主義”
9月7日,為推動用好用活革命文物工作,由全國館校合作聯盟主辦,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指導,常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常州大學近現代史與紅色文化研究院聯袂推出“百家館校革命文物周周講”系列專欄第10期網絡課程活動。
本期邀請延安市“金牌講解員”“最美講解員”、延安革命紀念館“一級講解員”張艷擔任講述人,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寧與雨花&烈士紀念館雨花英烈研究院院長向媛華擔任點評人。來自全國館校合作聯盟理事單位的常州大學、河海大學、雨花&烈士紀念館雨花英烈研究院等高校部分師生及博物館人,通過線上的方式參加了此次活動。該活動由常州大學青年教師董盼盼主持。
張艷以《延安的窯洞有馬列主義》為題,講述了不可移動文物——延安窯洞。張艷説,生長在黃土高原延安大地皺褶山坳裏的窯洞,曾養育中國共産黨,成為革命聖地、催生新中國的搖籃。在延安的窯洞裏,毛主席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把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撰寫了《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等大量的經典著作。在步入新時代的今天,延安窯洞依然默默地向人們講述着發生在這裡的故事,它用事實回答了 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它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偉大創新的見證。
李寧教授在點評時認為,張艷同志用生動形象的語言給我們呈現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共産黨在延安革命、生活的場景,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延安窯洞所具有的革命性、先進性及其穿越時空的意義。延安窯洞是一個能給人注入無窮精神力量的地方。在這裡,一批又一批追求真理的革命青年從四面八方涌向延安。在這裡,造就了“成千成萬的鐵的幹部”。延安窯洞的歷史已經成為過往,但延安窯洞承載的革命精神卻隨着時間的流淌更為鮮活。今天的延安窯洞在新時代的滋養中繼續講述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並用實際行動續寫着延安精神的新的時代篇章。
向媛華院長點評時説,張艷同志的講述抓住了兩個關鍵詞:延安窯洞、馬列主義。延安十三年,是我們黨領導的中國革命事業從低潮走向高潮、實現歷史性轉折的時期。延安十三年,也是中國共産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重要階段,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
據悉,“百家館校革命文物周周講”系列專欄活動是從今年5月4日開講後,共有全國的9座革命博物館、紀念館的9位明星講解員,講述了9件重要革命文物的故事,先後由18位著名點評人進行了精彩評論,許多單位及時組織收看和學習。從本期開始,“周周講”進入第二季講述活動,將繼續融合館校優勢資源,強強聯合互補,真正把“館校合作 共育新人”的聯盟使命落到實處。下一期活動擬邀請瀋陽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講解員周思寧老師主講《北大營的槍聲:揭開了14年抗戰的序幕》。(董盼盼)
宣傳海報
主持人、點評人、講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