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科技”雙輪驅動——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加速蝶變顯擔當
新華網南京9月1日電(記者朱程)湖光山色浸潤着氤氳江南的青磚黛瓦,小橋流水留駐着世代相傳的精巧技藝。坐落在姑蘇城西的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以下簡稱太湖度假區),承載着太多中國人對詩意生活的美好嚮往。而今,當地在守護綠水青山、推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主動擔當跳出“度假區”的傳統框框,將美麗風景嫁接智慧産業,秀出“文旅+科技”的雙面繡。
融合發展助力旅游升級
不久前,蘇州太湖湖濱濕地限量發售了一批特殊的門票。它依託區塊鏈等技術設計,用數字手段展示濕地的美麗景色。游客不僅可以憑票入園,還可以將它作為數字藏品進行鑒賞分享。“未來,我們計劃探索更多數字化應用,讓傳統旅游插上科技翅膀。”蘇州太湖旅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殷磊説。
從單純旅游到科旅融合,跨業態的融合重組正成為太湖度假區旅游業蝶變升級的強大動能。
“旅游業是度假區一直堅持的主業。雖然受到疫情影響,但旅游業從傳統的‘觀光游’向‘度假游’的趨勢不變,這要求我們轉變思路,通過‘旅游+’和‘+旅游’,推動資源要素融合創新。”太湖度假區文旅局副局長趙偉東説。
融合目的在於尋求“1+1大於2”。作為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太湖度假區坐擁“兵聖”孫武和香山幫鼻祖蒯祥兩大歷史IP,還有玉雕、核雕、紅木雕、佛雕、蘇繡等十多項非遺技藝。當地積極探索文旅融合,讓“蘇式生活”成為吸引游客的引力點。
在舟山核雕村風情街記者看到,一排中式建築挂滿了核雕工作室、藝術館等招牌。走近一看,不少店面除了向游客開放外,還通過網絡直播銷售核雕。“受旅游業帶動,核雕受眾面不斷擴大,吸引許多外地人來舟山學核雕,這對非遺傳承是好事。”核雕大師任敏華説。
融合也在培育釋放新動能。“單純做旅游只能做周五到周日的生意,但如果商旅融合,則能做滿一整周。”蘇州太湖旅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殷磊説。近年來,太湖度假區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戰略,舉辦東亞企業家太湖論壇等多場重磅産業大會。僅2021年舉辦各類會議812場次,總營收17596萬元。這些展會與度假區所在的吳中區主打産業高度關聯,在帶來商旅游客的同時,更成為當地招商引資的重要手段。“我們通過參展,看到了這裡良好的營商環境和高效的政務服務,隨即決定落戶。”華正科技周游説。
融合發展下,太湖度假區旅游業質態不斷提升。2021年,全區完成旅游總收入168.83億元,同比增幅超29%。今年雖然受到疫情影響,但7、8月份反彈超預期。
科技創新孕育升級動能
在太湖生態島,傳統的公路已經悄然變化,通過建設傳感設備、計算單元,這裡將為自動駕駛提供智慧支持。“島上的道路場景非常豐富,未來我們希望將自動駕駛車輛打造成為能解決出行、購物、導游於一體的智慧空間。”百度智車科技(蘇州)有限公司總經理徐趙輝説。
在堅持旅游主業的同時培育科技創新,太湖度假區轉型升級的背後是對高質量發展的孜孜以求。
作為全國首批建立的12個國家旅游度假區之一,太湖度假區成立30年來,管轄面積由成立之初的11.2平方公里擴大至268.97平方公里,區域內除了主營旅游度假的核心區外,需要承載越來越多的城市功能、業態。但太湖水環境保護、風景名勝區、機場凈空等多條規劃“紅線”又不斷提醒着當地必須跳出發展老路,探尋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路徑。
“太湖度假區一直以來缺乏工業發展的基礎,但在新發展理念下,我們多年來積累下的好山好水可以為科技創新提供應用場景,而科技創新蘊藏的‘無中生有’力量,又可化為度假區發展的新引擎。”吳中區委常委、太湖度假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孫健説。
2021年以來,太湖度假區將智能網聯和生態環保作為兩大培育産業。它們都是智力密集型産業,對土地等要素的需求不大,又與度假區綠色發展基調高度相符。在培育過程中,度假區注重發揮市場作用,組建並實體化運作四大招商公司,堅持“投資人看了要説好”的標準招引項目落地。
“太湖度假區的豐富場景和高知名度能提升科創企業的顯示度,良好的生態環境又符合高層次人才的發展需要。”清控科創長三角事業部副總經理王中亮説。該公司正着力打造創新型孵化器,近半年時間已招引近20個人才項目落地。致力於智能高精度地圖平台研發的寬凳科技不僅為自動駕駛提供技術支撐,也為區域生態保護、城市管理提供助力。
近年來,太湖度假區先後吸引百度、京東、三峽、新希望、妙健康、視源、安潔科技等一批重大項目落戶。今年上半年,完成市級以上領軍人才種子項目20個,招引創新型企業82家。
綠色堅守化為生態紅利
坎上村背山面湖,風景秀麗。一棟棟設計新穎的民宿沿湖而建,一家名為舶來的餐廳人頭攢動。它將村裏老漁船上的門窗、桅桿融入現代設計,將“鄉愁”打造成了“網紅”。“自從太湖禁捕以來,村民‘紛紛洗腳上岸’,轉型從事旅游服務業讓錢包逐漸鼓起來。”餐廳負責人金瑜説。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作為唐詩宋詞中的“常客”,太湖度假區的“家底”可謂得天獨厚:6個國家5A級景點,2個國家4A級景區,1個國家森林公園……豐富的自然資源讓太湖度假區“脫穎而出”,也給太湖度假區按上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國家級度假區的設立本就有着先行先試的意義,我們要將守護作為最好的開發,努力向外輸送經驗模式。”孫健説。
守護環境需要善治。去年,蘇州&&《蘇州市太湖生態島條例》,這是江蘇首次為太湖島嶼專門立法,為生態保護披上法治鎧甲。
守護環境需要創新。隨着自然資源部首批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落地太湖生態島,“蘇州太湖生態島農文旅綠色低碳融合發展示範項目”入選國家第二批EOD模式( 生態環境導向型開發模式)試點,太湖度假區發揮科技“第一生産力”作用,探索一條自然環境與經濟社會協同發展的創新方案。
金庭鎮的消夏灣,原是一片灘塗,周邊村莊密集,如何在保障農業生産的同時,減少生産生活面源污染是一大難題。2021年,當地啟動建設消夏灣濕地生態安全緩衝區,利用植物、微生物和濾料共同組成處理系統,大幅削減氮、磷等污染物。“目前一期工程已經投入運營,未來這裡還將打造萬畝生態良田、縹緲有機經濟林、湖灣濕地帶等生態新景點。”金庭鎮鎮長王寅平説。
守護環境也能轉化為生産力。在太湖度假區核心區,有一塊區域因受機場凈空等因素影響難以大規模建設,當地創新性地將此地改建城18片草地足球場,讓“體旅融合”成為支撐區域發展的新動力。“近年以來,通過助力蘇州承辦中超聯賽等重大賽會,太湖度假區不僅吸引來了新的客流群體,更先後獲得‘蘇州太湖體育旅游度假小鎮’‘中國體育旅游目的地’‘蘇州市體育産業基地’‘蘇州市體育旅游精品項目’等榮譽。”趙偉東説。
堅持保護為先,令太湖度假區的山更青、水更碧、天更藍。2018年至今,太湖度假區累計實施“三優三保”項目面積1857.681畝,增減挂鉤項目面積152.1畝,佔補平衡項目面積合計4846.8畝,生態紅利效應逐步放大。(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