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江蘇要聞 融媒産品 圖片 訪談 直播 資訊動態 推廣
新華網 > > 正文

“三美一高”擘畫新時代江蘇鄉村新圖景

2022年08月17日 17:50:51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南京8月17日電(邱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事關廣大農民群眾福祉。今年年初,江蘇發布“十四五”時期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施工圖”,明確提出到2025年末,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提升,生態美、環境美、人文美、管護水準高的“三美一高”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8月,我們行走于溧水、高淳、東臺、宜興、常熟等地的農村地區,用腳步丈量鄉村大地的新變化,觀察“三美一高”如何譜寫江蘇鄉村山水之美、田園之美、文明之美新圖景。

  鄉村建設行動為先 打造農業經濟微迴圈

  8月,向來水韻充沛的江南,在罕見的熱浪面前也不得不摘下溫潤的“面紗”。南京市溧水區晶橋鎮芝山村的田野裏,紫薯苗在烈陽炙烤下仍然頑強求生。

  “幸好我們兩年前鋪設了管網連接水庫,保證了田地灌溉用水,要是往年遇這樣的天氣,池塘裏的水就要見底了。”芝山村黨總支書記李其軍介紹説。

  芝山村的變化遠不止于此。近兩年來,芝山村立足當地資源,發展特色産業,探索出了依靠集體經濟帶動村民增收的新路子,被評為江蘇省“共同富裕百村實踐”十佳案例。今年,芝山村將在經營好富硒生態産業園和碳基有機肥廠的基礎上,發展農事體驗、康養旅遊等,推進農旅融合;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進一步發展迴圈農業,為村民提供更多就業崗位。

  村莊面貌也煥然一新。家家戶戶房前屋後圍起了小柵欄,每家都有了自己的小花園。垃圾分類也在村裏推行,衛生環境大大改善。“美麗生態宜居最大的獲益還是村裏有了人氣,環境提升了,産業興旺了,年輕人就回來了。”李其軍説。

  自然遺産成名片 打造東部沿海最美漁村

  黃海之濱的東臺,長江、黃河衝積的泥沙在洋流作用下,在這裏淤積成陸。兩百多年前,東臺市巴鬥村所在位置還是一片淺海灘涂,巴鬥先人們以雜樹蘆葦搭棚,把貯糧笆鬥翻過來當桌子,在上面吃“笆鬥飯”,村子也因此得名巴鬥村。長期以來,這裏的人們靠海洋捕撈業為生。

  2019年,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地處核心區的巴鬥村迎來生態發展新機遇,徹底改變了以“圍墾灘涂發展經濟”的局面。

  巴鬥村利用近靠條子泥觀鳥地和黃海國家森林公園區位便利條件,發展鄉村旅遊,不斷提升改造旅遊景點,走漁旅融合發展之路,投資4000多萬元開發三水灘休閒旅遊度假村項目,還新建了遊客中心、漁民之家、初心廣場、巴鬥泉驛站等景點,讓古老的漁村融入了現代化的生活元素,具備了鄉村旅遊“吃、住、遊、樂、購”的條件,整個村莊由特色漁文化、紅色文化以及原始風貌的海邊風情景點,串聯成一條3公里長的旅遊觀光線。

  近年來,巴鬥村圍繞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要求,先後投入6000多萬元,完善提升村內的各項基礎設施,精心實施的美化工程。現在的巴鬥村,減船轉産、退養還濕,加快文旅融合,發展成灘涂養殖、土地承包、旅遊開發等多元化業態,看海潮、觀海鳥、品海鮮、住漁家、享漁趣、遊漁村,已成為巴鬥鄉村旅遊的特色和品牌。

  生態與産業交融 “築巢引鳳”探索振興新路徑

  近日,江蘇省農業農村廳、江蘇省財政廳聯合公布了2022年省級現代農業産業高品質發展示范園建設名單,南京市高淳區漆橋現代農業産業高品質發展示范園成功入選。漆橋現代農業産業示范園以“茶”“筍用竹”為主導産業,按照“核心區—示范區—輻射區”三級空間結構進行規劃布局,兼具丘陵風貌與水鄉意境。

  將改善生態與産業發展有機融合,高淳漆橋積極探索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的有效路徑,推動生態+農業+旅遊+康養等業態集中集聚,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青磚白墻、飛檐翹角,遠山如黛、近水含煙,一棟棟別具特色的建築與周邊山水相互輝映。漆橋街道高崗(自然)村“牽手”清華大學以建設美麗鄉村和特色村為目標,結合清華園環境,打造既有清華元素又富有高崗江南水鄉特色的宜居環境。以“高崗耕象”和“清華讀意”為主題的耕讀公社項目,為鄉村振興開辟新路徑。

  據介紹,雙方將充分發揮挖掘高崗村肌理清晰、水網環繞的地形優勢,引入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智囊,形成“校園+田園”的疊加效應。以“産業+改革”為抓手,逐步形成集産業策劃、生態餐廳、文創開發、高端民宿于一體的“整村打造産業發展”新局面。同時,通過鄉村振興工作站,讓當地群眾近距離感受清華大學的學風作風,帶動社風民風大轉變,構建“共建共治+鄉風文明”兩新互動格局。

  在宜興市張渚鎮,一條全長近20公里、由川善線—善龍線—善林線構成的“綠徑”,像一條項鍊,串起沿線的和諧五洞、蝶舞上東、安逸石羅等特色村落景點,讓遊客們流連忘返。

  這條“綠徑”名叫“美麗鄉村連片示范帶”,在張渚鎮共有4條:東部梁祝風情人文運動帶、南部窯湖小鎮旅居休閒帶、西部禪意棲居農耕體驗帶、中部桃花積翠飄香風情帶,從2018年起因地制宜分段建設,涵蓋13個行政村、129個自然村,帶動175平方公里、7.5萬人口發展。

  張渚鎮對原先碎片化的鄉村進行係統化的建設,把各村單獨的建設變成連片成帶的整體開發。四條“綠徑”連綴起山水城林,打開了鄉村空間,張渚鎮也成為無錫首批城鄉發展一體化先導示范區,下屬各村獲國家級生態村、全省最美鄉村等榮譽。

  新模式新理念新舉措 共繪鄉村振興新畫卷

  炎炎夏日,行走在揚中市三茅街道營房村的村道上,幹凈整潔的村道和看不到堆放絲毫雜物的民居,還有遠處透著濃濃綠意的童趣園,讓人在暑熱中不由生出絲絲涼爽。

  近年來,揚中市三茅街道營房村以黨建為引領,充分發揮黨小組陣地和黨小組長、村民組長、網格長示范帶動作用,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讓營房村實現了整潔如一,時時進村都有最美風景。

  黨員帶頭幹,村民跟著幹。通過黨建引領,村民們參與環境整治的參與率、積極性非常高,鄉村面貌大大改善。近幾年,營房村先後獲評“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江蘇省生態村”“江蘇省水美鄉村”等稱號。

  未來,營房村還將按照“生態美、環境美、人文美、管護水準高”的要求,培育打造田園觀光型、休閒度假型、農耕體驗型的鄉村旅遊景點,持續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向縱深發展。

  常熟市蔣巷村充分探索挖掘自身優勢,三管齊下以“黨建+旅遊”模式、“便民+服務”理念、“自治+獎懲”舉措,開啟農旅文化發展、智慧鄉村建設、鄉風文明提升。

  蔣巷村在鄉村農旅發展上圍繞“吃、住、行、遊、樂、娛”六大要素,完善村史展覽館、江南農家民俗館、知青館等設施建設,打造青少年科普館、農耕實驗區、八項軍事體育實踐和戶外拓展訓練基地,興建1200畝農田配套建設泵站、生態排水溝等現代化水利設施,前瞻性啟動零碳數字蔣巷鄉村振興項目,優化新能源布局,有序推進光伏停車場、老年公寓屋頂光伏、數字化建設等,實現村級全域零碳數字化發展。

  在鄉風文明建設上,蔣巷村制定人居環境長效管理考核辦法和獎勵制度,村委會每季度進行“回頭看”,通過各種舉措,進一步規范村民的言行,讓文明之花開遍蔣巷每個角落。

  據介紹,2011年以來,江蘇先後組織實施了村莊環境整治、村莊環境改善提升等係列行動,特別是2018年以來,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接續推進“十四五”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推動廣大鄉村實現從局部美到全域美、從外在美到內在美、從一時美到持久美、從觀感美到機制美的美麗蝶變。

  目前,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37%,農村水環境綜合整治成效顯著,累計建成綠美村莊近1萬個。江蘇將持續改善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品質,推進“二二二”示范建設計劃,加快建設“三美一高”的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十四五”時期建成20個示范縣、200個示范鎮、2000個示范村,讓“農村美”成為新時代魚米之鄉的鮮明標識。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922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