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江蘇要聞 融媒産品 圖片 訪談 直播 資訊動態 推廣
新華網 > > 正文

科技鎮長團,縣域創新顯身手

2022年07月26日 07:22:13 來源: 新華日報

  原標題:産業發展的智囊團,資源集聚的“雙面膠”——科技鎮長團,縣域創新顯身手

  創新的基礎在基層,重點在基層,活力在基層。

  如何推動科技人才走向發展一線,如何幫助縣域基層集聚創新要素?從2008年起,江蘇省在常熟試點科技鎮長團,從高校院所遴選教授、博士、工程師組團到基層開展産學研合作。14年來,累計從757家單位選派成員8728人次,覆蓋全省106個縣(市、區)、開發區和900多個鄉鎮、街道,形成“縣縣通大院大所、鎮鎮有教授博士”的局面。

  記者近日從省委人才辦了解到,隨著第十五批科技鎮長團名單出爐,又將有98個團共750人陸續奔赴全省各地開展工作。在這場驅動創新發展的“接力賽”中,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科技鎮長團團員,如何給江蘇縣域高品質發展打開一方新天地,又將碰撞出哪些創新“火花”?

  集中優勢兵力,把“科技大腦”搬到産業鏈上

  政策解讀能力強、專業學術背景深、高校院所聯繫廣,是科技鎮長團的獨特優勢。十多年來,“教授書記”“博士鎮長”紛至遝來,不僅壯大了縣鎮幹部人才隊伍,厘清了科技創新工作思路,更增強了以創新謀發展的主動性。

  到崗之初,不少成員都曾面臨過同樣的思考題——“單位派我來幹什麼”“地方需要我來做什麼”“這一年內我能幹成什麼”……換言之,科技鎮長團服務什麼?怎麼服務?

  過去兩年,作為第十三、十四批科技鎮長團成員,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授楊尚磊挂職常熟市尚湖鎮。他一口氣把40多家企業跑了幾遍發現,尚湖鎮有裝備制造、智能貨架、汽車零部件、電子通信四大主導産業,而自己的專業特長是焊接和鐳射制造,恰好可以應用于裝備制造和特色産業貨架産業的生産制造。“如果和鐳射産業可以相互賦能,豈不是能促進尚湖傳統産業的升級?”

  帶著這個想法,楊尚磊把“科技鎮長學堂”搬進尚湖鎮政府,為鎮領導班子上起了專業課。深入淺出的講解,讓“鐳射”這個熟悉又陌生的名詞進入鎮領導班子的視野。“原來,鐳射不只是一種光學現象,還是一件生産工具,更是一種新興産業。”尚湖鎮副鎮長王曉楠不禁感嘆。

  經過深入學習,尚湖鎮領導班子布局新興産業的思路也隨之豁然開朗,最終確定了鐳射産業作為未來重點招引的新興産業之一。鐳射産業鏈、創新鏈、人才鏈完成加速對接,短短兩年,尚湖鎮就吸引鐳射行業專家徐劍秋前來創業,義智謙鐳射、金研鐳射、星河鐳射等一批優質企業相繼落戶。6月21日,蘇州市産業技術研究院高強鐳射智能制造技術研究所揭牌成立,在結束科技鎮長團的工作後,楊尚磊還將擔任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繼續他和尚湖鎮的“鐳射故事”。

  近年來,為了適應縣域發展需求,科技鎮長團隊伍選派的區域更廣、規模更大、層次也更高,成員單位從省內高校, 拓寬到全國高校、科研院所、省直機關部門乃至創投機構等。選派方式也越來越基于選派單位與地方産業發展優勢的匹配度、關聯度,根據區域發展特色,選派優勢兵力到最適合的“賽場”,真正助力地方發展。

  14年來,科技鎮長團共組團1013個,從全國757家單位選派成員8728人次,涵蓋國內知名高校院所,如清華先後派出55人、北大41人、上海交大164人、中科院454人。他們平均年齡40歲,擁有博士學位或副高以上職稱的超過85%,專業研究領域與我省重點産業關聯度達90%。

  去年6月,南京航空航太大學國際創新港正式落戶南京市六合區。“在南京各個板塊中,不乏創新強手,六合何以成為最終選擇?”這背後,離不開科技鎮長團釋放的“雙面膠”效應。

  2020年夏天,南京航空航太大學國際創新港管理辦公室主任朱許君來到六合區擔任科技鎮長團團員。很快,南航國際創新港正在物色合適落腳地的資訊,通過朱許君這個“橋梁”,傳到六合區主要領導那裏。“六合主導産業是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裝備制造,南航在航空航太裝備制造、能源動力、電子資訊等領域學科優勢突出,這個機會我們必須爭取!”在朱許君的穿針引線下,六合區區長周勇多次帶隊前往南航對接,最終達成校地合作。

  最新數據顯示,在科技鎮長團的推動下, 14年來,一大批企業上市或挂牌,申報專利37萬余件。創建校地、校企合作平臺8361個,各類研究院、實驗室等創新載體7500余個。全省累計協助引進國家重點人才工程計劃1237人,省“雙創計劃”3086人,吸引高校畢業生15萬人,培訓各類人才57萬人次。

  省委人才辦有關負責人表示,科技鎮長團將繼續瞄準區域“産業強鏈”所需,把做強現有産業、培育未來産業作為主攻方向,在産業強鏈補鏈延鏈上,積極發揮智庫參謀、科技服務、以才引才“橋梁紐帶”作用。

  應對需求之變,“團”的戰鬥力不斷提升

  不同階段基層有不同的期盼,不同時期創新有不同的主題。具體到身在一線的科技鎮長團工作中,一些新的挑戰也在出現。

  在經濟發展最為活躍、創新型企業最為密集的蘇南地區,這種挑戰更早顯現。“如果説十幾年前基層科技創新更多是理念上的‘破冰’、個體性的‘試水’,當下的需求,則主要是深層次技術合作、突破性技術變革、全鏈條技術升級。”採訪中,不少身處創新一線的團長和團員都有過同樣的“緊迫感”。

  南京江北新區科技鎮長團一位團員直言,面對積體電路、生物基因、科技金融等最前沿的科學技術,以及自帶“科技大腦”的海歸人才企業,如何找準工作切入點,成為他們新的課題。

  作為江陰鋼鐵企業龍頭,新長江集團跨入“千億集團”行列之後,在技術改造、科技創新、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上的需求愈發迫切。江陰市第十四批科技鎮長團主動把服務送到府,帶領企業主要負責人專程赴中科院金屬所深度對接,成功促成雙方簽訂院企産學研合作備忘錄。雙方將以“管線鋼”“高端鑄件”等項目為抓手,深入開展科技合作,助推新長江集團在高端金屬新材料領域的技術進步與産業升級。

  這些年來,科技鎮長團的服務模式一直在迭代更新。從最初的技術交流合作,拓寬到重大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引進及培養、校企校地科研平臺搭建、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等,打出科技成果轉化的“組合拳”。

  一批平臺載體的建成,正發揮著全方位集聚創新人才的超強黏性。去年,在常州市武進區科技鎮長團團員、同濟大學副教授莊智的牽頭推動下,國際大型暖通人才創新平臺——“中歐暖通人才創新港”正式入駐中歐(常州)綠色創新園。目前,已成功引進中歐知名暖通品牌商超30家。依托創新港,武進還將建設中歐暖通教育研究培訓基地,為綠色建築産業發展提供強有力人才支援。

  無錫科技鎮長團成員牽線搭橋,成立規模各2億元的太湖人才成長基金、太湖人才天使基金,聯合毅達資本、彬復資本等市場化、專業化機構開展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做大人才金融“蓄水池”。

  人才和項目優勢的疊加效應,為攻破“卡脖子”關鍵技術提供動能。在鹽城市鹽都區科技鎮長團成員的共同努力下,上硅所鹽城新能源創新中心進入實質化運營。鎮長團成員靳俊等人先後往返上海、鹽城兩地十幾趟,成功招引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溫兆銀入駐創新中心,促成創新中心在電解水制氫領域取得多項國際領先技術,成功申請新能源類發明專利10項。近期,中心與上海電氣等企業完成相關技術轉讓合作,總交易額達2.5億元。

  不落幕的“接力賽”,從“我要來”到“留下來”

  省科技鎮長團實施14年來,加快了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化,有力推動江蘇地方産業轉型升級,經過基層一線的“實戰”之後,團員們個人能力也得到明顯提升。

  從“我要來”到“留下來”,一些人挂職後繼續留任,或者留在當地創業,加入江蘇創新創業大潮。清華大學博士彭偉平曾連續兩次參加科技鎮長團,其間幫助宿遷市3D列印研究院引進3D列印和粉末制備領域專家,在高新區新材料科技城實施創業孵化。2017年挂職結束之際,他選擇留在宿遷繼續發揮所長,在高新區投資成立江蘇奇納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彭偉平全身心打拼和宿遷市有關部門的支援幫助之下,短短幾年間,公司已經成長為年産值1.4億元的江蘇瞪羚企業。

  一些合作項目落地生根,持續助力地方經濟發展。鎮江充分連結科技鎮長團資源,深度發展現代農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師侯沛挂職丹陽期間,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特聘專家陳勤教授團隊合作,在江蘇地區首次引種玫瑰係列彩色馬鈴薯。“我們同步引進了創業團隊和行業頂尖人才,成立江蘇彩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未來將採用‘公司+農戶’模式帶動周邊農戶增收,把馬鈴薯畝均産值從千元左右提升到萬元以上。”侯沛説。

  為打造“永不落幕”的科技鎮長團,不少地方政府與團員以及派出高校建立起長期合作關係,通過對團員頒發“招才引智大使”聘書、在團員後方高校設立“招才引智驛站”、定期調研走訪等形式,互通有無、資源共用,真正做到“人走茶不涼”。

  泰州設立科技鎮長團創新創業基地,打造科技鎮長團創智雲平臺,舉辦科技鎮長團創業人才精英賽,為來泰回泰的歷屆成員提供投資創業、成果轉化等所有優質配套服務。淮安在北京、上海、南京、深圳等科教資源富集城市設立“人才工作站”,選派一批專業化年輕幹部“零距離”聯繫服務離任團員,對接派出單位。發放“淮上英才卡”,為鎮長團成員提供免費人才公寓,挂職期滿1年可獲購房許可,真正讓淮安成為鎮長團成員“第二故鄉”。

  “‘科技鎮長團’開辟了一條人才工作服務基層發展的新路徑,形成了科技同經濟、創新成果同産業、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産力有效對接的新模式,已成為江蘇人才與科技創新的一個品牌工程。”上海交通大學黨政辦副主任沈麗丹説,十多年來,上海交通大學與江蘇保持密切聯繫,既讓校方實踐鍛煉人才、科研成果轉化落地多了實實在在的平臺,又深度參與了長三角遺傳咨詢診療網絡、上海交通大學健康長三角研究院等一批重大載體建設,實現了雙向奔赴和互利共贏。

  “這是一場創新‘接力賽’,更是一次鍛煉提升的機會,希望我能夠發揮所學為地方和企業帶去幫助,把這種良好的合作機制延續下去。”第十五批科技鎮長團團員、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副研究員趙妙説。(林元沁)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3112886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