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江蘇要聞 融媒産品 圖片 訪談 直播 資訊動態 推廣
新華網 > > 正文

揚州扛起“讓古運河重生”的重大使命

2022年06月29日 13:09:35 來源: 揚州日報

  原標題:揚州扛起“讓古運河重生”的重大使命——

  保護是本職 傳承是本分 利用是本事

  俯瞰運河三灣。 張卓君 攝

  市民遊客參觀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燈光璀璨的大運河博物館。

  一條大河波浪寬,溝通古今連中外。

  6月27日,2022世界運河城市論壇將開幕。世界運河城市因運河走到一起,共商新時代運河的保護、傳承和利用。

  揚州,是大運河原點城市,也是長江經濟帶和大運河文化帶交匯點城市;是大運河申遺和保護的牽頭城市,也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城市。揚州主動扛起“讓古運河重生”重大使命,以保護為本職、傳承為本分、利用為本事,始終在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中走在前列。

  本職——把大運河文化保護好

  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把大運河保護好是沿線城市的本職。

  西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邗溝、築邗城,溝通江淮,挖下了大運河的第一鍬。把保護當成本職,作為運河原點城市,揚州尤當如此、理當帶頭。

  6月2日,《人民日報》和央視《新聞聯播》同時在頭條位置聚焦大運河揚州段。《人民日報》寫道:初夏時節,揚州市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裏,載著遊客的“水上巴士”來回穿梭。昔日的工業區華麗變身為生態文化公園,轉型為文創産業區、科創産業區。

  大運河流經揚州城南二裏河一帶時,因河道相對狹窄,水勢直瀉難蓄。為減緩水流速度、解決漕運問題,明朝萬歷25年,揚州知府郭光復將該處100多米長的河道改彎成“幾”字狀,總長約1.7公里,實現了抬高水位和減緩水流的目的,體現了“三彎抵一壩”的水工智慧。

  由于歷史原因,三灣區域曾經聚集了農藥廠、制藥廠、染化廠等大量企業,一度環境污染嚴重。2014年6月22日,揚州牽頭,35座城市聯手,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産名錄。作為牽頭城市,如何更好地帶頭推進大運河保護?

  思考在深入,行動在深化。

  揚州突出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理念,大力推進三灣片區整治,陸續搬遷近百家工廠企業,清理拆除違章建築、破舊碼頭,同時啟動河道清淤、綠化建設、濕地保護等一係列工作,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正式建成並對外開放。

  今年50歲的揚州文史學者朱善文,用30多年時間為運河拍攝了上萬張照片,真實記錄了運河三灣如何由“臟亂差”一步步轉變為“綠富美”。

  “作為曾經的城市南部工業區,三灣沿線一度聚集了80多家高耗能企業,周邊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朱善文指著照片感慨,近年來,工廠逐漸搬遷退出,整治全面展開,環境越來越好,“母親河逐漸恢復了想像中的模樣。”

  保護,不是一時,也非一地。為常態化加強對大運河遺産及生態環境的保護,揚州陸續頒布實施了《揚州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大運河揚州段遺産保護規劃》《揚州市大運河遺産保護辦法》等政策法規,建立了大運河數字管理和預警監測平臺、全國首個省級大運河遺産監測管理平臺。

  保護,只有起點,沒有終點。運河兩岸,藍圖繪就,施工圖鋪開——在全省率先規劃建設1800平方公里的江淮生態大走廊;打響藍天碧水保衛戰,大運河沿線1公里范圍內的工廠企業單位遷址讓道,每年投入運河生態補償資金7000多萬元;實施船舶綠色更新計劃,鼓勵運輸船只採用新能源;沿線設置生活垃圾回收站,派出垃圾回收船為行駛中的船舶收取垃圾,確保一江清水向北流……

  “我們跟蹤監測近10年,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揚州幹線水質全部穩定在Ⅱ-Ⅲ類,符合或優于北送標準。”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揚州分局局長王永東説。今年4月28日,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供水補充下,大運河實現百年來首次全線通水。

  千年運河,碧波蕩漾。“黃金水道”鑲“綠邊”,揚州以生態為底色,描繪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新畫卷。

  本分——把大運河文化傳承好

  流淌千年的大運河,不僅是溝通南北的“黃金水道”,更是串聯古今的“文化長廊”。

  揚州是個好地方,依水而建、緣水而興、因水而美,是國家重要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數度輝煌,尤其在文化上數次達到一個時代的高度,成為一個時代的標識。把大運河文化傳承下去、發揚光大,是一座城市的集體意志。

  去年6月16日,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標誌性工程——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正式開館。博物館位于運河三灣,佔地200畝、總建築面積8萬平方米,共設11個主題展館,以新唐風建築融合傳統與現代之美,集文物保護、科研展陳、休閒體驗為一體,全流域、全時段、全方位展示大運河的千年底蘊、時代價值、當代形象。

  大運河光環加持,博物館自帶走紅基因。一年來,超過100萬人次走進博物館,近距離感受千年運河的文化魅力。

  揚州是全國唯一全域劃入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核心區的地級市,運河淮揚段被寫入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如何更好地展示大運河遺存承載的文化,活化大運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揚大運河歷史凝練的文化?作為“大運河最古老最鮮活的一段”,揚州幹在實處、走在前列——

  先後設立40家文化名師工作室,1家文化名師工作總室,建立了雕版印刷、揚州剪紙等13個傳統文化重點傳承保護基地;充分發揮大運河遺産保護辦公室、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等機構的影響和作用,係統開展運河精神的研究;精心創作推出揚劇《鑒真》《三江口》,舞劇《朱自清》,廣播劇《一江春水向北送》等文化精品,運河故事常説常新、歷久彌新……

  吸引年輕人,傳統文化才能永葆青春。由各家名師工作室主導,揚劇、剪紙、木偶、評話等非遺項目進校園、進景區、進社區活動,開展得風生水起。國家級非遺項目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張秀芳大師,把名師工作室設在學校,她悉心向孩子們傳授剪紙技藝。

  傳承是一種自覺。82歲的汪琴,是國家級非遺項目揚劇代表性傳承人、著名揚劇表演藝術家。去年6月4日,汪琴正式入駐抖音平臺,談藝術、教揚劇。一段戲曲表演中,汪琴“零道具表演”通過身段變化,盡現“風、雪、雷、雨、雲”之神韻。網友感嘆,“想不到傳統文化這麼富有魅力,只要靠近就會被吸引。”

  文化長河,精神長河。“創新創造、開放包容”,運河精神賦城市之形,塑城市之魂。

  市第八次黨代會指出,聚焦産業科創名城建設,爭做長三角一體化高品質發展的示范;聚焦文化旅遊名城建設,爭做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示范;聚焦生態宜居名城建設,爭做美麗中國·水韻江蘇建設的示范。聚焦“三個名城”,爭做“三個示范”,何嘗不是運河精神永留存的寫照?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6月17日上午,第193屆費城花卉展中國文化節“中國日”活動舉行,揚州應邀參與活動;6月19日,第二屆中國·揚州“運河清風”微電影大賽頒獎活動開啟線上首播,1605部作品參賽,119部作品脫穎而出;6月27日,2022世界運河城市論壇將正式開幕,這是升級為部省聯辦後的第一屆,國內外運河城市代表、運河領域專家學者將以線上線下的形式,共同探討“運河城市遺産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原內河航道國際組織主席大衛·愛德華茲·梅説,“揚州最令人敬佩之處,是不僅牽頭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而且結成世界運河城市命運共同體,找尋可持續發展的世界級答案。”

  千年運河,綿綿不息。在活態傳承中彰顯自信,在創新創造中彰顯自覺,從歷史中流淌而來的古運河,款款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本事——把大運河文化利用好

  保護是基礎,傳承是責任,利用是動能。利用是最好的保護和傳承,利用得越多,保護得就越有力,傳承得就越有效;能不能利用好,主要看本事,關鍵在成效。

  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産活起來,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揚州正全面推動大運河在新時代熠熠生輝。

  讓文物會説話。雙博館、剪紙博物館、玉器博物館……揚州是文博城,僅市區就有100多個文博場館。近年來,揚州積極推動文物保護利用,推進運河沿線有價值、有代表性的文物遺跡、古鎮古村、名人故居等旅遊化開發,建設提升專題博物館、展覽館、紀念館、非遺館等展示設施。同時提升博物館旅遊體驗,推動文博遊新業態新發展。如今,文物活起來了,今年“國際博物館日”,揚州陸續開展各類展覽、宣傳、教育活動24項,揭秘式、陪伴式、沉浸式展覽線上上線下同步展開,吸引了一大批年輕人;文物火起來了,非遺與文物的融合,一款款漆器、玉器、剪紙等文創産品,飛進了尋常百姓家。

  “針對大運河活態文化遺産特徵,我們以大運河為紐帶,串聯沿線資源要素,豐富拓展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形式,牢牢守護運河文化的‘根’和‘魂’。”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黨委委員、文物局副局長徐國兵説。

  讓顏值更具價值。綜合整治提升小秦淮河,實施東關歷史文化街區一期、二期保護工程,修繕各類建築近17萬平方米,投資近3000萬元提升南河下歷史文化街區;瘦西湖、東關街、盂城驛、明月湖4個項目入選省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推出一批運河文化精品旅遊線路……悠悠古運河,煥發新生機。

  仁豐裏歷史文化街區,全長700多米,是古城揚州唐代裏坊制格局保存最完整的歷史街區。近年來,圍繞“小地塊、微更新、漸進式、重文旅、可持續”的思路,揚州以2500萬政府資金,撬動6000萬民間資本,累計吸引了53家以上非遺工作室為主體的文旅商戶在此聚集。

  端午節期間,仁豐裏舉行了民俗文化節,逛市集、射五毒、祭先賢、看表演、賞非遺、買文創……吸引了無數本地市民、外地遊客,千年古街火爆“出圈”。6月3日-4日,央視《新聞聯播》《新聞直播間》等欄目先後11次報道了仁豐裏。

  鄉村振興有前景,文旅融合有“錢途”。位于揚州北郊邵伯湖西岸的沿湖村,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見證者和受益者。近年來,該村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産業,積極開展漁家樂、民宿客棧、漁歌漁祭等文化活動。今年端午期間,沿湖村創新推出精致露營旅遊産品,主打帳篷露營、篝火歡舞、星空露天電影等,吸引了源源不斷的人潮。

  從“吃漁家飯”到“吃文化飯”,沿湖村端上了“金飯碗”。沿湖村黨總支書記劉德寶説,正是借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這一契機,村民們實現了“退漁還湖”,逐漸發展起以邵伯湖美景、漁家美食等作為新名片的漁家文化,成為網友留連打卡的“全國最美漁村”。

  保護、傳承、利用相得益彰,完美融合在一起。

  奔騰兩千年,縱橫六千裏。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少有的、仍然在使用的活態世界文化遺産,大運河揚州段至今仍在發揮“黃金水道”等作用。截至目前,127.5公里長的大運河揚州段均已實現二級航道改造,通航能力大幅提升,可滿足2000噸級船舶全天候通航,年運輸量4.22億噸。去年9月16日,邵伯船閘以114.5萬噸創下全國內河船閘通過量最高紀錄。

  千年運河,生機盎然。牽頭申遺,帶頭保護,爭當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的龍頭,這是一座城市與一條河流的故事。

  保護是本職,傳承是本分,利用是本事。揚州堅決扛起“讓古運河重生”的使命擔當,一體建設高品位的文化長廊、高顏值的生態長廊、高水準的旅遊長廊,全力推動運河遺産保護與傳承、文化研究與傳播、生態保護與提升、文旅融合與發展、國際交流與合作走在全國前列。

  牢記諄諄囑托,不負殷殷期待。流淌了2500多年的中國大運河,過去、現在、未來,永遠都是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陳峰 楊仲平)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021128787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