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頁 要聞 輿情 圖片 專題 社會 論壇 娛樂 體育 文化 教育 各地 訪談
文化

孫漢洲:詩歌視野下的教育人生

2022年05月06日 16:07:05 來源: 新華網

  詩歌與教育,皆為人的天然需要。《毛詩序》雲:“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誰人無“志”,何人無“言”?所以,只要有表情達意、抒懷遣興之需,人就依舊跳動著詩心。我國的詩歌傳統源遠流長,鐫刻在數十個方塊字中,如磁心石般不斷凝集、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感受力、想像力和凝聚力。所以,詩歌,自古以來就是教育的重要內容和載體。詩歌可以引領人從功利、庸常的生活中超拔出來,于語言的裁剪、選擇和雕琢中,于意象、意境和意脈的沉思中,再次激活鈍化的感受力,重尋足以承載和表達自己內心之“志”的形式。在遣詞造句和平仄律動中,人可以更深刻地品味乃至創造心中之“志”,讓眼前之景、身邊之事、心中之情,從其粗糙的原生態中升華,獲得可以駐足凝思、陶冶性情、啟人心智的審美力量。而這,不正是教育的重要目標嗎?可見,詩性智慧對教育有根本的啟發和指引,教育也在傳承著詩心,培養著詩情,二者水乳交融。所以,一顆蓬勃的詩心,是教育工作者應具備的必要素養,南京鼓樓實驗中學校長孫漢洲先生就是傑出代表。

  孫漢洲先生首先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家,躬耕教壇四十載,榮獲全國勞模,江蘇省首批中學教授級高級教師,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稱號,並歷任東海縣中學、東海高級中學、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校長,現任南京市鼓樓實驗中學校長,育萬千桃李,獻一片丹心。然而,孫漢洲校長還有一重同樣卓越的身份——作家、詩人,並躋身中國作家協會。尤其令人稱道的是他的詩歌創作,綿延數十載,至今已有詩作近六千首。孫先生的詩歌題材廣泛,生活瑣事、國計民生皆可入詩;新舊並蓄,平仄格律,長短相間,信手拈來。這儼然是用詩歌書寫人生,是人生詩意化,詩意生活化。他還用詩性智慧覓得語文教育真知,提升學校管理品味,並用詩人本色書寫人生,達至教育的詩性境界。

  詩意語文覓真知

  詩意,乃語文神髓。作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孫漢洲先生極為重視古典詩詞本身教學方法的探索,並歸納了“動”“厚”“特”“樂”等原則,兼具趣味性和實用性,並將這些方法深入到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可以説,是用詩意引領語文。在《詩歌在交際中的傳媒作用》一文中,孫先生精選了十八首古詩詞,依次説明其在生活中的十八種作用,讓我們親切地感受到詩意就在身邊,語文就是生活!在《讓比喻之花盛開》一文中,孫先生拈出古詩詞常用的比喻修辭手法,結合諸多經典作品,深入闡釋比喻之于人的語文思維、日常思維和創造思維的重要性,抓住了語文素養的核心能力——想像力。這些在常規課堂上被題海淹沒的真知,卻在對詩歌的品味,對詩意的感悟中,被更深刻地揭示了出來。所以,詩歌之于語文學習和教學,具有獨特的引領作用,這是其他文體無法比擬的。孫先生在分析語文新課改時指出,“至于詩歌,是語言的藝術,體量短小而資訊多多,是提高語文素養最好的載體。一個人寫詩的過程,本身就是語文知識運用的過程!”(《把詩歌請回家》)

  詩意的本質,是對人之自由、豐富與可能性的探尋和扣問。所以,口號化、標準化、概念化、標簽化的單向度思維,堪稱詩意的大敵,也是語文的天敵。孫漢洲先生深知這一問題的迷惑性、嚴重性,多次以詩意為立足點,對這一思維進行深入反思和批判。比如,對于“有志者,事竟成”這句口號,他便追溯到蒲松齡那副著名對聯,尖銳地指出對這句話不可“迷信”,封建時代那些蕓蕓士子,誰沒有科舉功名之志?為此皓首窮經,庸庸碌碌,一事無成。所以,“志”需放在特定時代,結合各自條件,進行具體分析,需要在不斷辨別、矯正中逐漸明晰和實現。顯然,這裏秉持了對人本身的高度尊重,這恰恰是語文、教育的真諦。

  孫先生對“梅花香自苦寒來”這句詩的解讀,也給人強烈的詩意警醒。千百年來,人們多用這句話來教育孩子唯有吃苦方能成功,“苦寒”,儼然是困境的象徵。然而,孫先生卻用植物學常識告誡我們,“‘苦寒’對梅花來講,不是逆境而是順境,換句話説,苦寒是梅花開放不可或缺的有利條件!”此言一出,在迷惑之余,分明有一種突破迷信和愚鈍之後的豁然開朗。這種寶貴的質疑精神引領我們打開了更廣闊的思維空間,不再匍匐于既定真理的腳下,而是從生活出發,從常識出發,獨立觀察、感悟生活萬象,獲得自己的豐富思考,這不正是最可貴的品格嗎?這正是語文的目標,也是詩意的追求,詩意在這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

  孫先生對詩意本質的深湛理解,使其對具體的語文教學也有獨到見解。尤其是,對于那些長期困擾一線教師的重大原則問題、思維困境,給予了有力指引,作文教學中的“真與假”就是其中之一。長期以來,很多語文教師引領學生作文裏要寫真事,認為這樣才能出真情,實為大謬不然。孫先生在《正確看待高考作文的“真實”性》一文中指出,“不少教師聲色俱厲地要求學生寫親身經歷,親耳所聞;然而,學生卻無親歷親聞可寫,只好作假編造乃至抄襲交差。這種做法,倒真能導致學生人格上的缺陷。”根據詩意的原則,文學藝術中的真和假,不能與生活中的真假直接混同。生活中的真假是客觀存在的,可以驗證的,可是人文藝術中是不可以的。這些真假,必須放在文學藝術特定的上下文語境中,甚至要根據作者的情感來進行判斷。只要情感是強烈的,真誠的,哪怕是假的,生活中沒有的,虛構編造的,但是的確打動你了,那你就不能貶低、懷疑它,因為這是藝術的真實!相反,生活中很多真實的,原生態的事情,如果你不加選擇和加工,直抒實寫,則往往會讓人感到虛假,至少也讓人感到無趣、無聊、無意義。所以,他得出結論,真情實感不等于是真事,而應像詩歌一樣,在虛實相生中,打動人心。

  詩性管理展雄略

  孫漢洲先生不僅是一位卓越的語文教師,更是一位成就突出的管理者。孫先生履校長之責已逾三十年,其所主政的東海高級中學、南京第二十九中學皆是有六千到八千人的大校。他帶領師生攀上一個又一個事業高峰,取得世所公認的成績,其治校能力可見一斑。而在這一漫長的教育管理生涯中,詩性智慧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

  孫漢洲先生在其《自述》中直言,“我也是一個生活與工作的詩人。就拿當校長來説吧,本非我願,但是,我把管理當做寫詩,首先産生了愛好,同時也産生了激情,進而産生了詩情。”這一句夫子自道,不僅道出了治校的成功經驗,也道出了一個詩人詩情醞釀的過程,既有管理學的道理,也符合詩學的規律。先要有喜愛之意,感興趣,然後才能樂此不疲地投入激越的情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發現和感悟,從而升華出炫目的詩情、豪情,最終譜寫成篇,成就事業。這種詩性智慧可以起到絕妙的緩衝、引領作用,讓其不再將繁瑣的校務看做負擔,而是當做一首首等待完成的詩篇,這自然就不會倦怠,反而在詩情的陶冶下沉醉其中。

  孫先生擅長將自己積累的詩性智慧,靈活運用到治校的各個環節,潤滑了每一個原本機械枯燥的管理環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漫談幹部的執行能力》一文中,他強調幹部需要有“感悟能力”,這顯然是詩性智慧的重要體現。詩歌的語言忌直白,往往含蓄蘊藉,所以,二者在這一層面上實現了匯通。

  作為一校之長,也要有詩人的慧眼,才能及時發現問題,看透問題。在《校長如何面對“問題”》一文中,孫漢洲先生援引詩歌典故,並用詩意的語言提出,“管理創新的源頭在于能從獨到的角度發現問題。農夫每天在田間勞作,他們的生活原本就是與詩無緣,但是陶淵明卻在此領略到田園生活的恬淡高雅,悠閒而愜意;在平常人眼裏,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但是常見的山水在王維看來卻蘊含著詩的元素,清新而富有情趣。校長要獨具慧眼,見微知著,及時發現一些潛在的問題,並把問題消滅于萌芽狀態。”

  此外,他還直接將詩性智慧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各個角落。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再思、慎言、敏行”,再到為畢業生所寫的祝詞、儒學館的銘文,詩性智慧在校園中靜靜流淌,無聲地滋潤著學子的心靈。

  詩人本色訴真情

  孫漢洲先生曾言:“我私下想,再過一百年,如果還有人會記起我的話,那一定是因為我的一兩首詩。”詩歌,在孫漢洲先生心中的分量是非常重的。

  上世紀九十年代,孫先生即出版詩集《歌吟》,輯詩兩百余首,至今已出版詩集十多部。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他鳳凰南飛,浩蕩詩情也愈加噴薄,《遊子行吟》便是這一時期代表作。到2015年,“老驥伏櫪,志在千裏”的情懷讓他進入詩歌的爆發期,三年寫詩1200首。除了書寫人生百態的作品,他還對某些獨特景物、主題進行歌咏,寫出係列作品。比如,《跟著詩歌遊南京》就是對南京這座城市的書寫,主題集中,內容豐富。作品精選詩作150首,對金陵的歷史、人物、風物、文脈等進行全面而又獨到地咏嘆,圖文並茂,裝幀精美,既是文旅佳作,也是高品位的詩集。此外,他還創作了數百首“咏石詩”,《點石成詩》便是這樣的佳構。

  孫漢洲先生就是這樣一位,具有雄闊胸襟的詩人、教育家。衷心祝願孫漢洲先生詩情永在,也相信會有更多讀者在他的詩詞引領下走進語文,領悟教育的真諦!(作者為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文學院博士 王岩)

相關稿件

【糾錯】 [責任編輯: 沙佳儀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011128625485